聽話的孩子也存在心理問題

一般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很少瞭解聽話孩子的心裡想法, 更不會知道聽話的孩子心理受傷後怎麼辦。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聽話孩子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 解放兒童的時間。 也許, 應該再加上一句, 解放兒童的心理——家長, 當心“乖孩子”的心理損傷。 4歲的張倩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有一次, 老師讓他們回家後, 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 用彩紙疊三個紙青蛙。 回到家, 張倩不敢和看報紙的爸爸說, 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

Advertisiment
有幾次, 她鼓起勇氣, 想說卻又咽了回去。 吃過晚飯, 要睡覺了, 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
“你這孩子, 怎麼不聽話?!” 爸爸訓斥她。 張倩哭了:“老師說, 要你們幫我做紙青蛙。 ”聽了張倩的回答, 爸爸愣了一下, 看看牆上的鐘:“現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 ”張倩想爭辯一下, 說鄰居張爺爺家有, 卻沒敢說。 就這樣, 張倩的紙工作業並沒有完成, 最後, 還是媽媽答應, 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稚園向老師解釋, 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 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 她把張倩送到幼稚園門口, 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 媽媽在出差的車上, 接到幼稚園老師的電話, 說張倩沒到幼稚園。 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 中午, 焦急萬分的媽媽終於接到爸爸電話,
Advertisiment
說張倩找到了, 原來, 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 所以沒敢進幼稚園, 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裡哭呢。 媽媽這才長長地歎了口氣:孩子很乖、很聽話, 可就是太聽話了……
其實, 張倩媽媽除了歎息, 並沒有深入地尋找孩子這種行為的心理根由。
張倩原本並不是這樣的, 二三歲的時候, 她非常好奇, 也喜歡冒險, 但每當她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 媽媽就會罵她, 說她不聽話, 爸爸甚至還打過她兩巴掌。 慢慢地, 在家長的管束下, 孩子變了, 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 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 大人們是喜歡了, 可是, 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沒有主見, 獨立性差, 而且膽小怕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 說東他往東, 說西就向西, 就算心裡不滿意, 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 特別是對長輩, 無論是對還是錯, 都不敢與之辯論, 因為, 他們的心裡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這樣“聽話”的孩子, 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讚美的追求, 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孩子, 性格已經被扭曲, 被家長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這樣的孩子, 不由令人想到獵鷹。 獵人捕到鷹後, 不給它吃, 不給它喝, 在它反抗時, 就打它的頭, “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氣, 直到最後, 它屈服了, 順從了, 由博擊長空的鷹, 變成了捕兔的獵鷹,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然而, 遺憾的是, 一般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把培養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 爭相效仿, 幾乎沒有人認為, 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問題的兒童, 他們的心理, 正被家長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造成損傷。
溫情提示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 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 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 肯動腦筋, 想像力豐富, 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 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愛父母, 愛老師, 愛小朋友。 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對人有禮貌, 會用禮貌用語, 有同情心, 適度怕羞。
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 遊戲輸了不胡鬧。 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
Advertisiment
熱愛勞動, 愛惜物品。 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 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遊戲, 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 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 服從約束。 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 能遵守遊戲規則和順序, 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 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 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 肯幫助其他小朋友, 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 不過份的拘束害怕。 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 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本文介紹了聽話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 以及幼兒心理健康標準。我覺得不少父母忙於生計,關心孩子的穿衣和吃飯,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如果文中的張倩的媽媽關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不會發生孩子不敢去幼稚園的事情。對孩子,還是細心一點好。

以及幼兒心理健康標準。我覺得不少父母忙於生計,關心孩子的穿衣和吃飯,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如果文中的張倩的媽媽關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不會發生孩子不敢去幼稚園的事情。對孩子,還是細心一點好。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真不知道該拿不聽話的孩子怎麼辦

    對於孩子不聽話問題,教育專家告訴父母:在這個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 [詳細答案]

  • 1回答

    怎樣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幼兒在2歲左右所表現出的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與強烈的佔有欲,甚至認為“我看到的東西就是我的”。在行為上,幼兒經常把“我”“我的”這兩個字眼掛在嘴邊。有時,孩子會突然從你手裡搶走小勺子或某件玩具,並大聲宣...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有主見嗎?

    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幼兒期,其心理進入了更加快速發展的階段,積極地建立自我意識,也從與周圍人的互動中感受到愛與尊重。每位媽媽都有親身體驗:嬰兒時期的寶寶更陶醉在自己的懷抱中,可是3歲以後的孩子會逐漸地... [詳細答案]

  • 6回答

    怎麼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會不聽話的了,教育不聽話的孩子要有耐心,太聽話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好事哦。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好的,你要表揚鼓勵;如果是不好的話,你就要教育,但是要有耐心,孩子就是會慢慢改變不聽... [詳細答案]

  • 3回答

    不聽話的孩子要怎麼教育才好

    如果家長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與關愛,放下家長的權威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耐心地幫助孩子,那麼,就一定能夠有效地教育、改變不聽話的孩子。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