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專家講解 有關分娩過程的幾個意外(上)

醫藥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 分娩的過程被認為是“大命換小命”, 可見在分娩時會發生很多意外狀況。 雖然現代科學已經把各種危險儘量降低, 但仍會有些情況讓婦產科醫師措手不及, 或是陷入該救媽媽還是先保孩子的兩難境地。 下面列舉了產程中的10大意外, 為了讓准媽媽們能多加防範, 做好心理準備, 以最輕鬆的心情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1、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絕大多數發生在准媽媽懷孕28周之後, 會伴隨出血現象, 其特點是無痛性出血, 常發生在半夜, 醫師通常要依靠超聲波檢查來診斷,

Advertisiment
不過, 有時候連超聲波都檢查不出。


分娩的狀況

由於胎盤蓋到了子宮頸口, 當胎兒要從子宮頸口出來時, 一收縮子宮頸口就會擴張, 一擴張就會與胎盤剝離而出血, 大部分孕婦不會感到疼痛, 但是, 出血量卻是一次比一次多。

“前置胎盤”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完全型、部分型、邊緣型及低位型。 除了完全型和部分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需要剖宮產外, 邊緣型和低位型前置胎盤者可以考慮自然分娩。 不過, 出血量如果非常多, 多到威脅了媽媽的安全, 醫師都會施行剖宮產, 並且儘量不安胎。 因此, 建議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一定要多臥床休息, 少活動, 儘量不要憋尿, 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

Advertisiment
因為胎盤通常應該在胎兒出生後才與子宮分離, 但"胎盤早剝"卻是胎盤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就已經剝離了。 由於胎盤是胎兒營養和氧氣的來源, 所以, 胎盤一旦剝離後, 就沒有氧氣輸送給胎兒了, 胎兒會如果胎兒已經感染, 即使通過手術分娩出來, 仍很危險, 在新生兒階段就很可能存在很多問題, 甚馬上出現缺氧現象。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 並有劇烈腹部疼痛。 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 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 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期33~35周時, 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 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 所以, 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Advertisiment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 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確。 醫師除了靠母體羊水是否帶血來判斷外, 有時還得靠超聲波檢查及臨床症狀來診斷, 例如:胎兒是否有心跳的明顯變化?即使不是胎盤早剝, 但胎兒心率明顯變緩, 醫師也會儘快施行剖宮產, 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重視產前檢查

3、胎兒缺氧窒息

這就是所謂的“胎兒窘迫”, 是指通過胎兒的心跳變化判斷出他有缺氧或不舒服的現象, 也就是當胎兒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時, 胎兒的心跳就會變慢。

“胎兒窘迫”可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 例如:胎兒心跳變快、變慢、心率變化小、羊水裡有胎便, 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等。

Advertisiment

由於胎兒發生窘迫, 其心跳會發生變化, 所以, 醫師會用胎心監護儀來觀察胎兒心跳的變化。 正常的胎兒心跳應在每分鐘120~160次, 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 如果胎兒心跳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 都提示胎兒存在宮內缺氧的情況。

當然, 也不是每個胎兒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 有的窘迫只是短暫的, 很快就可恢復, 醫師只須給產婦氧、輸注大量液體, 或讓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了。 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窘迫, 會危害到胎兒的生命時, 醫師會採取措施, 讓孩子儘快出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