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聰明爸媽不強制寶寶"分享"

上周, 佳佳媽留言說, 3歲的佳佳佔有欲特別強, 自私、小氣, 甚至霸道, 不懂得分享, 佳佳媽很擔心孩子以後交際能力有問題。 一些媽媽就此談了自己的看法, 專家觀點是, 孩子太小的話, 不要強迫她去“分享”。

強制“禮讓”佔有欲會更強

月月媽:我的經驗是, 如果孩子經常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需要父母適當注意。 可以讓他多與稍大於他的孩子在一起玩, 較大的孩子懂得如何保衛自己的權利, 制止他的搶奪行為。 反之, 如果孩子的玩具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搶走, 孩子無力保護自己, 父母則應避免讓他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

Advertisiment
並設法引導他, 在和小朋友相處時, 大膽些, 潑辣些。

我聽說, 2歲左右的孩子, 常常不情願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這是正常的心理。 當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個玩具時(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 父母不應強制他“禮讓”給別人。 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願地禮讓, 孩子會覺得, 不僅小朋友, 連大人, 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搶走他的東西, 這會促使他佔有欲更強。 正確的方法是引導他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 從中再想一些可以讓他們分享玩具的玩法。

讓孩子明確有些東西不屬於他

小荔媽媽:如果你能隨身帶著寶寶喜愛的玩具, 你就能為自己省下不少麻煩, 當寶寶抱著別人的東西不放時, 你就可告訴他:“這個娃娃是姐姐的,

Advertisiment
你的車車在這裡, 來, 拿好。 ” 如果寶寶把替代品丟棄, 你可告訴他:“好吧!你不要車車沒關係, 但娃娃不是你的, 你還是不能拿。 ”

如果孩子大哭大鬧, 你可嚴肅地告訴他:“如果你吵鬧, 我就幫不上你的忙了。 ”當他稍微平靜下來, 即使只是微乎其微的轉變, 你要抓住機會, 告訴他:“好啦!你如果乖, 我陪你一塊去問問姐姐, 看看姐姐願不願意把娃娃借你玩一下, 但你要好好地問。 ”

我覺得在瞭解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時, 還是堅守尊重他人的立場, 將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生活中教會孩子“捨得”

妞妞媽:教會孩子從小懂得有“舍”才有“得”, 從小事去教育孩子, 比如, 拿兩種水果, 蘋果和香蕉, 先給孩子兩個蘋果, 然後自己拿兩根香蕉。

Advertisiment
寶寶看見有香蕉, 也一定要。 那就與寶寶交換, 寶寶遞過來一個蘋果, 就還寶寶一根香蕉, 決不能都給寶寶。 這樣, 一人一個蘋果和一根香蕉, 和寶寶一起吃。 時間長了, 寶寶就會逐漸懂得分享會給別人帶來快樂, 也會收到別人送給自己的東西。

言傳身教做榜樣

端端媽:孩子喜歡聽故事, 而且喜歡模仿的, 通過故事讓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 例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單, 當她與小動物們共用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時, 她又得到了朋友。 這個形象讓孩子想到自己, 容易產生共鳴。 在家庭生活環境中, 我們要經常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 如, 好菜給長輩吃, 舒服的位置讓給長輩坐。 懂得別人為自己服務要表示感謝,

Advertisiment
別人不便時, 應盡可能提供幫助, 逐步體會到幫助、關心別人是愉快的事情。

當寶寶讓你嘗一嘗他也覺得好吃的東西時, 不要覺得寶寶喜歡就都留給他, 因為分享可以使快樂加倍, 否則可能會養成獨佔的習慣;當寶寶向你微笑時, 不妨和他一起大笑。

專家意見:懂得“佔有”也是好事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形成自我意識、佔有欲最強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和其他孩子靠得很近玩, 但不能一起玩, 如果你已瞭解孩子在這個時期對所有物的重視, 那麼你應該接受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隨時可能發生爭執的後果, 避免其他孩子去碰觸他的玩具, 是父母應提前準備的工作。

這個時期的孩子本來就當把“我”、“我的”掛在嘴巴上,

Advertisiment
這並不表示他自私或主觀意識強, 別因此責怪自己的孩子, 若有其他大人嘲弄或斥責他這種表現, 你必須為孩子解釋, 說明孩子在培養自我意識的過程。 當孩子哭鬧時就對他妥協, 這是完全錯誤的示範, 你是在教他, 只要哭鬧, 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下次, 你將更難說服他。

孩子的佔有欲強代表他自我認同感提升, 所以, 從另一方面說, 這是個相當好的現象;過了這個階段, 當他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認同後, 他自然樂於主動與人分享。 所以, 聰明的父母不要過早要求孩子去“分享”, 當爸爸媽媽遇到孩子獨佔、搶奪別人的東西時, 不要大驚小怪, 更不應責駡孩子自私自利, 而應給予說服教育和指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