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聊天是親子的“精神臍帶”

很多幼兒的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小的時候很依賴父母、特別聽父母的話, 可是現在孩子慢慢變得逆反、不聽話, 一回家不是投入爸爸媽媽的懷抱, 而是先打開電視看動畫片、抱著平板電腦玩遊戲。 為什麼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感覺快把孩子“弄丟”了? 

的確, 外面的世界對孩子的誘惑很大, 電視、網路、商家, 時時刻刻和我們爭奪著孩子的思想和欲望。 家長要想不“丟失”自己的孩子, 就必須和孩子之間建立互相聯繫的“精神臍帶”, 不斷地給孩子輸送父母愛的滋養。 這個“精神臍帶”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是經常與孩子聊天,

Advertisiment
並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

父母為什麼要和孩子聊天

很多家長會奇怪, “聊天”還有用?在他們看來, 聊天是“閒事”, 只有教孩子識字、算術才是“正經事”, 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實, 識字、算術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 只要孩子教育好了, 他就會如饑似渴地學習, 根本不用過分地下工夫去教。 殊不知, 人們常常忽略的、以為是閒事的“聊天”其實是很好的教育手段。 父母養成經常和孩子聊天的習慣有很多好處: 

把愛傳遞給孩子。 通過和孩子聊天, 父母的愛可以及時地傳遞給孩子, 並深深地在孩子心裡紮根。 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溝通和交流的依賴,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會產生效果。 父母如果能保持和孩子聊天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孩子會很開朗、很聰明, 反之, 孩子不僅性格內向, 有時還會出現心理障礙。 一位媽媽帶著4歲的兒子來向我諮詢:她的孩子性格非常孤僻, 不會與人交往, 幼稚園不願接受她的孩子。 經瞭解, 孩子出生時是正常兒童, 但由於父母關係不好, 經常冷戰。 孩子從小缺乏與人溝通、交流, 成長中一直很孤獨, 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真正地瞭解孩子。 家長經常和孩子聊天, 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把愛和幫助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如果父母不注重和孩子聊天, 就無法瞭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小時依賴父母、很聽話, 稍一長大, 有了自己的想法, 便不願再聽父母的教導, 慢慢地和父母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Advertisiment
 

要想真正地瞭解孩子, 家長還應注重聊天的藝術: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啟動;不能居高臨下、強制和訓斥;要把教育目的隱藏在聊天的過程中, 不著痕跡;不能先入為主, 預先貼標籤。  

和孩子成為永久的朋友。 如果家長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 就會建立起一條通向孩子精神生命的綠色通道, 和孩子成為永久的好朋友, 孩子也更願意接受家長的教誨。  

同時, 如果養成和孩子聊天的習慣, 家長和孩子都會在精神上很富有, 不會感到寂寞孤獨。 一位朋友從小就和奶奶經常聊天, 她長大到國外留學, 還天天發郵件給奶奶。 奶奶去世了, 她仿佛還在與奶奶進行心靈交流。 和奶奶聊天, 已成為她每天必需的精神食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