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聆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辨別自己和孩子的意願

前文例子中的“媽媽”不斷地忽略孩子的意願, 並且將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還肯定地認為這個就是孩子“真實”的心聲,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自己成長中、我們對待孩子的過程中, 不斷地重演著:“我這樣做是為你好!”“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好的”“我早說過, 你就是不聽”這樣的理由, 但事實上孩子卻好像“冥頑不靈”總是體會不到家長的“用苦良心”。

但我們自問一下, 當我們反駁孩子的選擇時, 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孩子好, 還是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喜好而選擇呢?當父母先入為主地作為了孩子“主人”,

Advertisiment
那便會自覺地為孩子做起了選擇, 因為這個時候, 孩子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 而變成了父母的依附者。 試問, 這種情況下, 孩子的心聲無法成功傳達給父母時, 他們怎麼會聽從父母的安排?

其實, 父母首先應該放下自己身份的包袱, 在孩子為自己做選擇的時候, 可以將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對待。 曾經有教育學家說過:“孩子只是縮小的成人。 ”雖然這個理論存在很多不足, 但事實上是過去的人們已經有意識到, 孩子也有他們個人的意願。

聆聽孩子的聲音

當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包袱, 用平等的姿態看待孩子時, 才會認識孩子真正的個性。

重新認識孩子:所有的信任和尊重都是建立在瞭解對方的基礎上。

Advertisiment
許多家長以自我為出發來管束孩子, 而忽略了他們根本不瞭解孩子的喜好和個性。 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就要保持一種好奇的欲望, 放低姿態真誠地去觀察孩子的行動, 瞭解他們的需求和能力, 這樣才可能全方位地瞭解到孩子的優點和不足。

尊重對方:對孩子也好, 對大人也好, 這個要求都應該是一樣的。 父母要求孩子懂禮貌, 自身待人接物也應該嚴於律己, 尤其是對待孩子的行為上, 要學會尊重和信任孩子, 也是讓孩子自由表達自我的前提。

是教導不是命令:用命令的方式讓孩子接受教育的家長, 其實是最懶惰的。 因為這時候家長根本不在乎孩子怎麼想, 或者對家長來說, 已經為孩子設想好一套說辭。

Advertisiment
如此一來, 孩子又怎麼樂意接受家長“強制式”的要求呢?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時, 應多留意自己的語氣和方法, 首先要先瞭解孩子的心情, 理解他的情緒:到底他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情緒上有問題?用語言去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去緩解這些不安的情緒。

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

孩子也可以成為他自己主人, 因為他們比父母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而即使結果不如理想, 他們也會明白這個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為什麼許多高中生一旦到了大學便變得無所適從?不幸者甚至未能成學業就輟學回家……這些例子中, 許多孩子直到上大學前、甚至上大學後, 生活裡的一切決定都由家人來負責,

Advertisiment
他們反而像自己生命裡的旁觀者, 對生活沒有一絲熱情, 因此放棄對於他們來說是如此輕易的事情, 對他們而言, 這只不過是父母或者家人加之于己身的人生。

因此, 對待孩子, 我們應早早地明白到, 雖然父母給予了生命, 但為生命添繪色彩是孩子的使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認識:我自己做的決定, 我要自己負責。 譬如, 在吃飯的時候, 孩子不肯好好吃飯, 家長可以與孩子說明清楚, 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有飯吃, 否則也沒有其他零吃, 更沒有加餐。 經過一段時間, 孩子就會明白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 父母不會為自己承擔, 自己要為自己負責;父母也不用總是唱紅臉, 或者像保姆那樣圍著孩子團團轉,

Advertisiment
這樣就是自由平等的相處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