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人帶孩子要講心理學

現在的年輕父母生完孩子後大都把孩子交給老人帶, 老年人也樂於撫育寶貝孫子(女), 但是, 有些老年人因為過於疼愛孩子, 一味地溺愛, 一切都包辦代替。 有的孩子脾氣很大,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 養成許多壞習慣, 到了學校, 就不能適應老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 有些老年人不瞭解孩子在身心發育過程中應有的訓練, 使孩子錯過了一些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所以, 老年人帶孩子要講究心理學。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嬰幼兒的心理發展分為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五個方面。

Advertisiment
所以, 帶孩子不能只管他吃飽喝足不哭不鬧, 應該注重孩子心智的培養。 首先, 在大運動訓練方面, 在孩子1個月時就可以讓孩子俯臥在床上, 短暫地練習抬頭動作。 兩個月時練習孩子的頭部短暫地直豎。 3個月時讓孩子趴著練習胸部離開床。 4個月時練習頭部的直立。 5個月時, 幫助孩子練習翻身。 6個月時練習孩子俯臥時手臂支撐, 使胸腹部離開床面, 並可以翻身。 7個月時練習坐穩。 8個月時練習爬行。 12個月時練習走路。 18個月時練習跑步, 30個月時練習平衡能力、上下樓梯、跳躍動作、攀登動作、投擲動作和聽口令做體操動作等。

其次, 在精細動作的訓練方面, 1至3個月時練習孩子的抓握動作;4到7個月時練習抓住和抓取動作;6到7個月時練習把弄動作;7到8個月時練習倒手動作;8到12個月時練習用拇指和食指對捏的動作;15個月後訓練孩子的搭積木、翻書、握筆、穿扣動作;24個月後訓練折紙、拼圖、用筷子等動作。

Advertisiment

第三, 在適應能力方面, 1到4個月訓練孩子的視覺和聽覺反應, 讓孩子用眼睛跟蹤色彩鮮豔的搖動物體, 對孩子搖鈴、說話、唱歌;5到8個月時, 訓練孩子有意識地尋找物體、用手追逐玩具;8到10個月時訓練孩子有意識地搖鈴、對敲方木、從杯中取物等動作;12個月時學習蓋蓋子;27個月後學習認識大小和多少;30個月後訓練區別顏色、裡外;42個月後訓練認識和識別圖形等。

第四, 在語言訓練方面, 一歲之內, 要對孩子的咿呀學語表示反應, 要經常逗孩子, 和他說話、交流感情。

Advertisiment
如果是用奶瓶餵奶(水), 不要把奶嘴開口太大, 要訓練孩子的吸吮動作和舌頭的肌肉。 10個月時教孩子模仿大人發單字音;12個月時教孩子叫人;15個月時教孩子理解指令, 並教他簡單的句子;21個月後教孩子簡單的問答;30個月後教孩子描述圖片, 42個月後教孩子理解大人的問話和反義詞等。

第五, 在社交行為方面, 1個月時訓練眼睛跟隨人走動;2個月時對大人的逗引有反應;3個月之後會和大人做遊戲;4到7個月時會辨認親人, 見到食物會興奮;9個月後有是非觀念, 不要的東西會搖頭, 不讓他拿東西會理解等;10個月後理解人或物的位置和用途;12個月後學習穿脫衣服;18個月後學習控制大小便;21個月後學習提出個人需要和要求;48個月後學習複述等。

Advertisiment

老年人在帶孩子時, 不要因為怕危險就不讓孩子爬來爬去, 只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車裡;不要老抱著孩子, 要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 多自由活動;不要不理睬孩子, 要多與孩子溝通, 儘管孩子還不會說話;不要包辦代替, 要讓孩子自己動手。 學會了用科學的方法撫育孩子, 孩子才能更順利地成長。 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 可以諮詢心理專家, 不要固執己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