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輕聲細語”勝過棍棒責罰

在美國, 尊重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齡小, 需要愛護、説明, 還在於他們走出娘胎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或教師都沒有特權去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言行, 即使從“細枝未節”上, 也要讓他們感覺自己是小主人。  
美國人十分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 孩子同大人講話不但要認真聽, 而且有時父母應蹲下來與之對話, 使對方感到你在尊重他, 並可避免他存在受傷害、受刺激的感覺。  
在加州, 一天, 媽媽帶彼得和邁克兄弟倆去兜超市, 哥哥彼得先坐進汽車, 邁克顯得有些不高興, 他認為自己小, 別人應當順著他。

Advertisiment
媽媽窺出邁克的心病, 馬上在車門口蹲下身子, 十分和藹地對邁克說:“誰先坐汽車, 你認為很重要嗎, 對不對?”邁克看著媽媽, 會意地點點頭, 然後鑽進汽車挨著哥哥坐下。 這種事例數不勝數, 因為輕聲細語般耐心、誠懇、親切的交談從小讓孩子感受自己與成年人是平等的, 可避免“低一等”的感覺。  
又如家長帶孩子外出, 或者做客, 主人若拿出食物給他們, 最忌諱父母提前替代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不許”之類的話, 大人也不會在孩子表示接受時對之呵斥。 父母認為, 孩子的需要本身無錯, 任何人都無理由指責, 只能選擇時機用最佳的方法做出解釋和說明。 為了早日培養孩子獨立、自尊、自重的人格, 美國人反對父母在人前教子,
Advertisiment
更不會當著眾人面說孩子“愚笨”“調皮”“沒出息”, 否則, 不僅愧對孩子, 就父母面言, 是一種犯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