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媽媽眼裡的法國育兒智慧

今年, 由旅居巴黎的美國作家潘蜜拉·德魯克曼寫的《養育寶貝——一個美國媽媽發現的法國育兒智慧》一書, 剛一出版, 就紅翻了天, 立刻成為最暢銷書籍, 美式育兒受到法式育兒的挑戰。
德魯克曼原本是華爾街時報的記者, 負責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和選舉等事務的報導。 一次意外的裁員使她和居住在巴黎的英國男友的關係加速升溫。 很快, 她也搬到了巴黎, 結婚並且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小豆莢, 隨後又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在小豆莢出生之前, 德魯克曼從來沒有關注過法國人的育兒方式, 因為法國從未因為育兒方式的先進而出名。

Advertisiment
但當德魯克曼發現, 她累死累活, 付出了全部心力之後, 小豆莢卻沒有那些看上去悠閒自在的法國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行為有規範, 生活也更有規律。 她開始探索法式育兒的秘密。

在這本書中, 設定界限(settinglimits)、配合孩子的節奏(rhythms)以及隨他們去(let-them-be)等字眼隨處可見, 可以不難得出結論, 法國父母的育兒方式是在設定的界限, 根據孩子的天性引導他們發展, 任由他們自己發揮。 和那些對寶貝們事事都要插手包辦, 或是完全放任自流的美國父母相比, 法國父母日子過得更輕鬆和更有成效。
在不斷觀察、交流和親身實踐之後, 德魯克曼終於發現了法國人成功育兒方式的幾個訣竅

撫慰孩子前,

Advertisiment
先“暫停”

在法國, 即便是個小嬰兒, 他或者她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在學習融入家庭以及學習適應家人。 而學會睡覺則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嬰兒的睡覺問題對於新手爹媽來說, 是最惱人不過的事情, 夜裡不停的起身、哄睡覺, 將爹媽們個個折磨得面無人色。 讓小寶貝可以多睡幾個小時, 是很多媽媽最大的願望, 德魯克曼也不例外。 每天為了安撫小豆莢睡覺, 她和丈夫兩個人都無法很好地休息。 當從小就生在美國, 並且是在美式育兒方式中長大的她認為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時, 她卻吃驚地發現, 法國孩子基本上在三、四個月的時候就能睡整覺, 從頭一天晚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 只有一個母親很不好意思地跟她說,

Advertisiment
自己的女兒到了六個月才睡上整覺, 而這對於德魯克曼來說, 已經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對於其中的秘密, 法國父母都說不出所以然, 只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最後還是德魯克曼在返回紐約時拜訪了一位法國裔醫生, 才解開了其中的秘密。 而這一訣竅就是——在孩子哭和父母起身安撫之間, 要有一個暫停動作, 也就是不要立即起身去安撫孩子。

之所以有這個暫停, 是因為孩子哭並不一定是想要吃、換尿布、或是需要人抱, 很可能只是他睡夢中無意識的動作和發出的聲音。 這個時候父母如果馬上起身安撫或做其他動作, 只會驚醒小孩, 中斷他們睡覺的連續性。 正確的做法是, 父母應該讓孩子哭上幾分鐘左右, 仔細觀察,

Advertisiment
看孩子究竟是睡夢的中斷, 或是真的有需要。 如果只是睡夢的中斷, 就應該讓孩子繼續哭, 學會自己調節, 從一個睡夢進入到另一個睡夢中。

這時德魯克曼才明白, 為何和她一樣的美國媽媽們嚴格按照每兩小時給孩子餵奶, 換來的卻是孩子無休止的哭鬧。

不過這樣的睡眠訓練方式適用時間很短, 基本只有在出生到四個月之間有效, 一旦像德魯克曼一樣, 錯過了給小豆莢培養睡覺習慣的時間, 唯一的辦法就只剩下讓孩子哭了。 法國醫生科韓建議在這樣做之前, 父母需要給孩子洗一個舒服的澡, 為他哼搖籃曲, 然後在他還醒著的時候, 將他放進自己的房間。 而富有經驗的保姆勞倫斯則認為, 在孩子哭之前應該告訴孩子將要發生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如果你醒來一次, 我會進來看你, 給你安慰奶嘴, 但如果你再醒來, 我就不再進來了。 ”不論是法國的保姆還是醫生們都認為, 就算是剛出生的孩子, 也能夠理解大人們所說的話。

而在法國醫生們看來, 嬰兒們學習睡覺也是一個學習融入家庭以及學習適應家人需要的過程, “如果你醒來十次, 媽媽第二天就不能上班, 嬰兒理解了, 也就不會醒來十次了。 ”

德魯克曼和丈夫在小豆莢身上使用了這個辦法。 第一天晚上小豆莢哭了10多分鐘才睡, 第二天哭了5分鐘就入睡, 第三天, 德魯克曼和丈夫半夜竟意外地沒有再聽到女兒的哭聲, “原來她半夜哭是因為她覺得我們需要她哭, 並不是她自己的需要。 ”

人生開始時的重要一課:“學會等待”

在帶著小豆莢第一次外出旅行的過程中,德魯克曼又再一次驚奇地發現,當小豆莢不耐煩地等著上菜,爬上爬下,將餐桌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一旁的法國小孩卻耐心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待飯菜的到來,而他們的父母則自顧自聊天,完全不像她和丈夫那樣手忙腳亂。

法國孩子出奇的耐心引起了德魯克曼的好奇。通過走訪法國朋友和育兒專家,她發現,法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耐心的培養,常常有意讓他們處在等待的狀態。幾乎是從出生不久開始,法國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時,都會有意識地等上五六分鐘,讓孩子習慣等待。

然後從他們會坐開始,媽媽就會在每個週末帶著孩子一起烤蛋糕。法國甚至有一種專為孩子設計生產的優酪乳蛋糕,可以讓孩子用空的優酪乳杯子用來度量材料,自己製作蛋糕,從中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嚴格遵照程式。當然,在蛋糕烤熟之後,媽媽也不會馬上給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時候才能吃,孩子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學習等待。

正是因為這樣從小的等待培養,法國孩子更為理性和能夠自我控制,很少會因為不能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尖叫發飆,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夠得到父母即時滿足的美國孩子那樣沒有耐心。德魯克曼也因此明白為什麼法國媽媽能夠和朋友聊天不受孩子的打擾,而和法國朋友一起吃飯,也可以指望孩子們可以安安靜靜地自己吃飯,不會隨時都被打斷。

而法國媽媽的這一訓練也正好印證了著名兒童學專家蜜雪兒著名的蜀葵糖(Marshmallow)實驗。在這一實驗中,孩子們被領到放有蜀葵糖的房間裡,在大人離開期間忍住不吃蜀葵糖的可以得到獎勵,忍不住要吃的就沒有獎勵。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夠抵抗誘惑,等待大人的歸來。而在時隔20多年後的回訪中,蜜雪兒發現了非常明顯的不同,沒有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在各個領域比其他孩子都有更為出色的表現。

犧牲自己的生活不是“好媽媽標準”

法國母親在育兒之道上不僅有特別的方式,而且在關心孩子的同時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像美國母親,以全心全意付出,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形象和生活作為評價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的標準。法國母親最常用來安慰自己的話就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母親。”

在美國,很多女性都把生孩子當成了可以放縱自己的“擋箭牌”。從懷孕開始大吃大喝,生了孩子之後,更是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形象盡失。但法國女性則完全不同。懷孕時,醫生就不會鼓勵大吃大喝,整個孕期可以增加的體重只有26.5磅,比美國醫生建議的35磅整整少了8.5磅。在生產之後,她們常常在三個月之內就恢復曼妙性☆禁☆感的身材,在法國女性看來,成為母親並不妨礙繼續做有魅力的女性。

另一體現法國母親重視生活品質的做法是即便是全職母親,她們也會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給自己一些自由的時間來關心和愛護自己。相反美國母親則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給孩子,否則就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badmom),有的母親這種感覺如此強烈,竟然把“我是個壞媽媽!”(I‘mabadmom!)隨時都掛在嘴上。而在遊樂場上也是如此,法國媽媽都是讓孩子自己爬上爬下,自己在一旁跟朋友聊天,美國媽媽則是跟著孩子奔上奔下。在法國媽媽看來,讓孩子自己玩,不僅是給自己時間,更是讓孩子學會獨處,有一些隱私,更有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人生開始時的重要一課:“學會等待”

在帶著小豆莢第一次外出旅行的過程中,德魯克曼又再一次驚奇地發現,當小豆莢不耐煩地等著上菜,爬上爬下,將餐桌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一旁的法國小孩卻耐心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待飯菜的到來,而他們的父母則自顧自聊天,完全不像她和丈夫那樣手忙腳亂。

法國孩子出奇的耐心引起了德魯克曼的好奇。通過走訪法國朋友和育兒專家,她發現,法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耐心的培養,常常有意讓他們處在等待的狀態。幾乎是從出生不久開始,法國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時,都會有意識地等上五六分鐘,讓孩子習慣等待。

然後從他們會坐開始,媽媽就會在每個週末帶著孩子一起烤蛋糕。法國甚至有一種專為孩子設計生產的優酪乳蛋糕,可以讓孩子用空的優酪乳杯子用來度量材料,自己製作蛋糕,從中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嚴格遵照程式。當然,在蛋糕烤熟之後,媽媽也不會馬上給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時候才能吃,孩子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學習等待。

正是因為這樣從小的等待培養,法國孩子更為理性和能夠自我控制,很少會因為不能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尖叫發飆,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夠得到父母即時滿足的美國孩子那樣沒有耐心。德魯克曼也因此明白為什麼法國媽媽能夠和朋友聊天不受孩子的打擾,而和法國朋友一起吃飯,也可以指望孩子們可以安安靜靜地自己吃飯,不會隨時都被打斷。

而法國媽媽的這一訓練也正好印證了著名兒童學專家蜜雪兒著名的蜀葵糖(Marshmallow)實驗。在這一實驗中,孩子們被領到放有蜀葵糖的房間裡,在大人離開期間忍住不吃蜀葵糖的可以得到獎勵,忍不住要吃的就沒有獎勵。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能夠抵抗誘惑,等待大人的歸來。而在時隔20多年後的回訪中,蜜雪兒發現了非常明顯的不同,沒有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在各個領域比其他孩子都有更為出色的表現。

犧牲自己的生活不是“好媽媽標準”

法國母親在育兒之道上不僅有特別的方式,而且在關心孩子的同時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像美國母親,以全心全意付出,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形象和生活作為評價自己是否是好父母的標準。法國母親最常用來安慰自己的話就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母親。”

在美國,很多女性都把生孩子當成了可以放縱自己的“擋箭牌”。從懷孕開始大吃大喝,生了孩子之後,更是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形象盡失。但法國女性則完全不同。懷孕時,醫生就不會鼓勵大吃大喝,整個孕期可以增加的體重只有26.5磅,比美國醫生建議的35磅整整少了8.5磅。在生產之後,她們常常在三個月之內就恢復曼妙性☆禁☆感的身材,在法國女性看來,成為母親並不妨礙繼續做有魅力的女性。

另一體現法國母親重視生活品質的做法是即便是全職母親,她們也會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給自己一些自由的時間來關心和愛護自己。相反美國母親則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給孩子,否則就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badmom),有的母親這種感覺如此強烈,竟然把“我是個壞媽媽!”(I‘mabadmom!)隨時都掛在嘴上。而在遊樂場上也是如此,法國媽媽都是讓孩子自己爬上爬下,自己在一旁跟朋友聊天,美國媽媽則是跟著孩子奔上奔下。在法國媽媽看來,讓孩子自己玩,不僅是給自己時間,更是讓孩子學會獨處,有一些隱私,更有利於孩子未來的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