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輸不起的孩子適當引導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和孩子玩遊戲時, 特別是競技類的遊戲, 孩子贏了就喜笑顏開, 輸了就噘嘴、不高興, 有的甚至還大發脾氣, 又哭又鬧, 摔東西。 這就是典型的“贏得起, 輸不起”的孩子。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 家長要正確引導。

孩子為何輸不起

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

實際上, 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 一方面, 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于成人, 無論什麼事情, 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 比別人強, 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 各方面都不成熟, 他並不瞭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Advertisiment
在遊戲或交往中, 一旦不如人、輸于人時, 就會表現出不滿、不高興。 另一方面, 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實:任務失敗情境能引發羞恥感, 因此孩子出於“面子”, 也要贏。

成人的錯誤得失觀念和行為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說”認為, 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 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 最終都源於經驗。 這一學說固然誇大了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幼兒的行為和所謂的“經驗”其實都主要受成人的影響, 成人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態度和行為。 在對待輸贏這一問題上, 如果成人患得患失, 過分看重輸贏結果, 那麼他難免會有意無意地灌輸給孩子,

Advertisiment
並可能會通過某些行為加以強化。 比如:贏了就給予獎勵, 而且往往是物質獎勵;輸了就斥責、批評, 甚至怒駡。

家長的不良教養方式

在“421家庭”模式下成長的孩子, 往往被過分寵愛, 包辦代替, 使得他們在生活中缺少輸的體驗和經驗。 幼兒生活中輸的體驗、經驗的積累往往決定了幼兒對輸的看法與承受能力。 生活中, 如果家長長期過分遷就孩子, 會使孩子的自我評價過高, “唯我獨尊” , 對自己輸了的結果難以接受, 對他人贏了的結果予以消極回應, 甚至發生語言或身體上的攻擊。 這些都不利於幼兒良好性格的養成和社會性的健康發展。

社會的畸形評價觀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尤其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現代社會,

Advertisiment
人們對於成功人士趨之若鶩, 毫不吝嗇地把鮮花和掌聲都留給了優勝者, 而對於失敗者、淘汰者, 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這種畸形的、功利的評價觀無形當中加劇了高期望值的現代父母們, 在“輸不起”心理的作祟下, 給孩子灌輸“只能贏, 不能輸”的觀念, 導致孩子在面對輸贏的問題上越來越不淡定。

正確引導, 讓孩子理性對待輸贏

家長自己要先擺正心態

家長自我反思, 審視自己看待輸贏的態度是否恰當, 修正錯誤的得失觀念。 如果家長經常抱著這樣一種觀念:“我就一個孩子, 他一定要強, 做事情一定要贏, 決不能輸。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即便你不說出口, 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想法, 他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要變強,

Advertisiment
不能輸。 正是家長強化了輸贏的重要性, 才造成了孩子不能輸的心理。 所以家長首先自己要擺正心態, 別給孩子壓力。

通過講道理讓孩子學會面對輸贏

孩子雖年齡小, 不懂得辨證的道理, 但家長還是可以循序漸進地向孩子滲透這方面的道理, 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導。 比如講“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謝軍阿姨的故事”等, 讓幼兒逐漸明白輸與贏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 但輸不見得就是壞事, 關鍵是怎麼看待它。

通過轉移注意力安撫情緒

當孩子處在“輸了”之後的負面情緒爆發中時, 成人的勸解、說教不但徒勞無功, 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與其這樣, 不如轉移他的注意力, 帶他做些他喜歡的活動,

Advertisiment
說點他感興趣的事情, 用舒緩的音樂安撫他等。

通過移情學會體驗別人的情感

對於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 一味遷就絕不是好辦法。 當孩子贏了的時候, 家長可以鼓勵, 但不要聲張, 更不要以物質獎勵為條件趁機提出更高要求或目標, 可採取暫時冷淡孩子的方法, 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沮喪、不高興的情緒。 孩子問我們為什們不高興時可趁機告訴他是因為自己輸棋了, 這種方法可以克服孩子自我中心傾向。 當孩子輸了大發脾氣時, 暫時冷處理, 等孩子情緒平復一些後引導他換位思考:“如果你贏了, 我輸了, 我也像你一樣大哭大鬧的, 你還願意跟我一起玩嗎?”

讓孩子體驗“輸”的滋味

馬克思曾說:“人要學會走路, 也要學會摔跤, 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獨立思考,有自我成長的權利。因此,家長的愛要適度,不把自己的過高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轉換包辦代替的“管家”角色,儘量多給孩子提供獨立做事、親身實踐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誤,在錯誤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這種愛,才更理性、更科學、更藝術!

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獨立思考,有自我成長的權利。因此,家長的愛要適度,不把自己的過高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轉換包辦代替的“管家”角色,儘量多給孩子提供獨立做事、親身實踐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誤,在錯誤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這種愛,才更理性、更科學、更藝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