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小兒煎服中藥有講究!

給小兒煎服中藥有講究! 中藥的不同煎法與服法, 對療效有重要的影響, 因此應當引起注意。 煎藥法主要是“湯”劑的煎法, 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如徐靈胎《藥學流源論》指出:“煎藥之法, 最宜深講, 藥之效之不效全在於此。 ”煎煮小兒中藥湯劑, 更應重視煎煮方法。

首先是必須尊從煎服中藥的一般規律。 如解表藥宜用急火或叫武火, 煎的時間不宜過長, 迅速煮沸數分鐘後, 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鐘即可;補益藥宜用文火久煎, 水開後再煎40—60分鐘。 有些藥物在煎煮時還有特殊的要求, 如含揮發油的芳香藥物薄荷、藿香、佩蘭、鉤藤等,

Advertisiment
為了不使揮發油散失或有效成分失效, 需其他藥物煎到一定程度後, 才下這類芳香藥物, 稱為後下。 有些礦石、貝殼類藥物質地堅硬, 有些成分不易煎出, 如石膏、龜板、龍骨、珍珠、磁石、鱉甲等, 須先打碎先煎3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 此為先煎。

海金沙、車前子需用紗布包好, 再放入藥鍋煎煮, 稱為包煎。 人參、羚羊角等貴重藥物, 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不造成浪費, 應單獨煎煮, 最後一起放入其他煎好的藥物中, 稱為另煎。 還有些含膠質, 粘性大, 如阿膠、龜板膠, 需要單獨加溫溶化或隔水燉, 使之烊化。 其次, 要注意醫生處方中的“註腳”。 它是指醫生在處方中對有關藥味右上方提出的簡單囑咐, 中藥處方中的“註腳”是醫生根據有關藥物的性味、質地及病情需要而提出的特殊要求,

Advertisiment
目的是使其有效成分盡可能地發揮作用。

小兒臟腑比較嬌弱, 胃容量小, 加之喂藥較困難, 因而煎藥要少而精。 煎藥時, 要將所煎藥物用清水浸泡半小時, 加水量應高出藥面一橫指為宜。 煎出藥量為:1歲以內60—100毫升;1—6歲150毫升;7—12歲200—250毫升。 服藥次數要根據疾病的性質來決定, 新病、急病如感冒、發高燒, 可日服4—5次;慢性病如哮喘, 則按發作規律在發作前半小時服藥一次, 一日內不得少於3次。

更為重要的是要掌握喂藥的方法和時間。 給小兒喂藥必須細緻、耐心, 可以將藥物和甜食交叉喂服, 或適當加入調味品, 如糖、蜂蜜等, 昏迷的患兒則可以用鼻飼或直腸給藥法。 對拒服的小兒, 可固定其頭、手,

Advertisiment
用湯匙將藥液送至其舌根部, 使其自然吞下, 切勿捏鼻, 以免嗆入氣管。 服藥時間應在兩餐(或兩次餵奶)之間給藥, 而消食導滯藥宜在飯後1小時, 滋補應在飯前服, 驅蟲藥應在清晨空腹或在睡前, 急重症則服藥時間不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