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寶寶的情緒做健美

孩子是情緒化的人, 他們的行為常被情緒所左右, 他們的情緒外露、善變, 往往腮邊還掛著眼淚就笑了。 情緒有良好的, 也有惡劣的, 孩子並未意識到自己處在什麼情緒中, 更不清楚這是良好的還是惡劣的。 從小培養良好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 直接關係到良好個性的形成。 愛笑的孩子多是樂觀、開朗、大方的, 而愛生氣的孩子, 多是憂鬱, 心胸狹窄的。

為此, 應該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説明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 能區別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逐漸就能對不良情緒有所節制。

◆面對嬰兒的啼哭

伴隨著一聲啼哭,

Advertisiment
寶寶誕生了, 那哭聲激蕩起了父母的極大歡樂。 在隨後的一段日子裡, 哭聲總是會有的, 因為“哭”就是寶寶的語言, 是他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徑, 有的哭聲是在說他的生理需要:餓了、尿了、熱了、不舒服了;有的哭聲是在說他的心理需要:要撫愛、要抱抱、煩躁了……

合理對待嬰兒的啼哭是很必要的, 這不僅關係寶寶的生理健康, 也關係寶寶的心理健康。 首先應該及時判斷造成啼哭的原因, 儘快滿足寶寶的不同需求, 減少或停止孩子的哭泣。 有的父母擔心, 孩子一哭就哄他、抱他, 會不會把孩子寵壞了。 其實, 半歲以內的嬰兒一哭就抱, 是不會慣壞的;相反, 如果漠視嬰兒的啼哭, 會對他的身心發展不利, 如有的孩子會因啼哭過多,

Advertisiment
而聲音沙啞;有的會因受到漠視而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厭惡情緒, 直接影響其日後情感的發展, 形成冷漠、偏執的個性。 所以, 孩子1周歲以前, 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啼哭。

遊戲活動

逗笑

做法: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用多種方法逗引嬰兒發笑, 使之快樂, 有以下做法:

(1)舉高高。 雙手扶寶寶的腋下, 把寶寶往上舉過頭頂, 孩子會因此而興奮起來, 能將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2)找“小貓”。 用手帕蓋住孩子的臉, 幾秒鐘後, 迅速扯下手帕, 同時, 發出“喵——”的叫聲, 孩子的眼睛會一亮, 接下來就是咯咯直笑。

(3)撓癢癢。 把孩子平放在床上, 父母輕輕觸動孩子的易癢處, 如觸一觸脖子, 觸一觸胳肢窩, 觸一觸腳心等, 同時, 發出“咯吱——咯吱—”的逗笑聲, 孩子會樂得扭動身子,

Advertisiment
開心地大笑。

(4)笑是孩子愉快情緒的表現, 讓孩子經常展開笑容, 將使你的寶寶更容易開放心理空間, 接受、容納更多的外界資訊, 並且樂意接近他人, 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情緒情感。 為此, 動一動腦筋, 想出更多讓孩子咯咯笑的辦法吧。

愛吃的小豬

做法:嬰兒喜歡別人觸動他們的手、腳, 觸動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感覺, 也能讓他們注意自己的四肢。

(1)父母和孩子面對面坐著, 用手捏捏孩子的小手, 說:“這是誰的手?這是寶寶的手, 不是媽媽的手。 ”捏捏孩子的小腳, 說:“這是誰的腳”?這是寶寶的腳, 不是爸爸的腳。 ”還可以握住孩子的手腳做動作, 如小手拍拍, 小腳噔噔等。

(2)打開孩子的手掌, 從大拇指開始, 輕輕按下孩子的每一個指頭,

Advertisiment
邊做邊說, 按下拇指說:“這只小豬愛吃魚。 ”按下食指說:“這只小豬愛吃飯。 ”按下中指說:“這只小豬愛喝湯”……所有的手指都按完了以後說:“所有的小豬都吃飽了, 真高興。 ”

(3)同樣程式, 捏捏孩子的腳趾。

◆面對情緒風暴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反應, 雖然人人都願意快樂, 但正如天氣不可能總是晴朗一樣, 不好的情緒總是會有的。 孩子的情緒不穩定, 情緒的變化更快更明顯, 高興的時候自然皆大歡喜, 情緒壞的時候很讓人頭疼, 對此, 有的父母手足無措, 自己的情緒也壞起來;有的父母一味地哄勸、遷就;有的父母則簡單處理, 甚至粗暴對待。 這樣做可能會有短時作用, 但是, 從長遠發展來看是不可取的, 這些做法不利於培養良好個性,

Advertisiment
還會使孩子的不良情緒更加惡化。

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 父母要注意兩點:一是冷靜下來, 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牽著鼻子走;二是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 不盲目地跟著感覺走。 為此, 提供以下的一些做法:

·孩子憤怒的時候:

(1)要求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

(2)不允許孩子憤怒時打人或毀物, 不管什麼理由都不行, 在出現此苗頭時堅決制止, 不可滋長壞習氣;

(3)在氣頭上讓孩子適當發洩, 如:傾訴發洩, 表情發洩, 流淚發洩等;

(4)在孩子不可理喻時, 父母不要急於施教, 此時, 多問、多說不僅無效, 還會激化孩子的情緒;

(5)對孩子的憤怒表示理解(不是肯定), 好言撫慰, 緩和情緒;

(6)待孩子緩和了, 幫助孩子反省憤怒、分析憤怒;

(7)教孩子學著制怒, 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例如:氣頭上走開,去做別的事情等。

·孩子悲傷的時候:

(1)要讓孩子適當發洩,比如哭出來。因為哭泣時,體內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緩解痛苦;

(2)父母無需多言,只是平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體諒與理解,還可以溫情地撫慰,起降溫作用;

(3)大些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默默獨處,自我體味與化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4)待孩子平靜一些了,再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悲傷憤怒、急躁等情緒。

遊戲活動

把不高興擠出去

做法:這個活動適合嬰兒;當寶寶不高興的時候,把他抱在懷裡,對他說:“寶寶不高興了,是嗎?媽媽有辦法幫你把不高興從你身上擠出去。”然後,父母雙手摟抱孩子,一下緊,一下松。摟緊的時候就說:“不高興,快出去。”如此反復多次。然後,輕輕貼一下孩子的臉,告訴他,“媽媽已經把你的不高興擠出去了,好,現在可以高興起了。”這樣,孩子會受大人情緒的感染,也高興起來。

做眼睛嘴巴操

做法: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同參與。爸爸帶著孩子做動作,媽媽當解說員。爸爸與孩子面對面坐著,爸爸“做操”讓孩子跟著模仿,媽媽來解說動作和表情。媽媽說:“眼睛不動,嘴巴張開。”爸爸和孩子就這樣做,看到爸爸和孩子這樣做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瞪著斜向一邊。”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好可怕,生氣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向上看。”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在想什麼呢?”如此做不同的眼睛、嘴巴動作,解說這些臉部動作表示的情緒。孩子熟悉以後,可以讓孩子當解說員或領操員。這個活動可以説明孩子學會根據人的面部表情,判斷情緒與內心活動。

◆“笑”比“哭”好

愛笑的孩子誰都喜歡,愛哭的孩子沒有人緣。父母們沒有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笑口常開的,但是有不少的父母卻困擾于孩子的好哭。

“愛笑”和“好哭”看似是外在的表現,實質卻是心態問題、個性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是心胸狹窄的,是不合群、不愛交往的、不大方的、畏縮的,怎麼可能笑口常開呢?而愛笑的孩子幾乎都是好性情的,可良好情緒與良好個性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說明,“愛笑”和“好哭”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這裡所說的環境主要是精神環境,例如:家庭裡有沒有愉快的氛圍?父母是不是樂觀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和諧的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是不是愉快的、豐富、活潑的?當然,家庭教育從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孩子的情緒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盲目處置,既要順應,又要引導,主要是:

(1)幫助孩子意識自己的情感、知道喜、怒、哀、樂的區別;

(2)引導孩子辨別情感,知道什麼情感是良好的,什麼情感是不好的,對積極的情緒有好感;

(3)培養孩子學著控制情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逐漸能在大人的幫助之下,調節自己的情緒。

遊戲活動

笑比哭好

準備:答錄機、磁帶、哭臉和笑臉的圖片。

做法:

(1)錄下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笑聲,把這些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辨別是誰的笑聲?再說一說爸爸為什麼笑了?媽媽為什麼笑了?寶寶為什麼笑了?

(2)錄下孩子的笑聲和哭聲。先和孩子看哭臉和笑臉圖片,再把哭聲和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聽聲音舉圖片,放出哭聲時舉哭臉,放出笑聲時舉笑臉。和孩子談談,真正聲音好聽?什麼表情的臉好看?讓孩子對笑有好感,對哭產生反感,哭起來的聲音真難聽呀。”

(3)讓孩子聽錄音對著鏡子做表情。聽到笑聲,就做笑臉;聽到哭聲,就做哭臉,大人在一旁評價,孩子做笑臉時,大人就說:“真好看,我喜歡。”孩子做哭臉時,大人就說:“真難看,我不喜歡。”以後若孩子無理哭鬧時,大人可以拿過答錄機來,說:“我要錄音了。”或把鏡子舉在他的眼前,可緩解孩子的哭鬧。

情緒臉譜

準備:不同情緒的臉譜(是簡筆劃的)、空白臉形、鏡子、色筆。

做法:

(1)看臉譜說表情。和孩子一起看情緒臉譜,說一說每個臉譜表示的是什麼情緒?用問題激發孩子對情緒的想像:“他為什麼笑呢?有什麼可樂的事高興的事?”“他為什麼哭呢?有什麼難過的事嗎?”“他為什麼生氣呢?有什麼讓他生氣的事嗎?”……大人和孩子一起猜想,你說一樣,我說一樣,越說越熱鬧。在說的過程中,分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動不動就哭了,好嗎?動不動就生氣了,好嗎?

(2)看臉譜做表情。和孩子說一說不同表情的眼睛和嘴巴,有什麼不同?做一做臉譜上的表情,大人做給孩子看,孩子做給大人看,還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引導孩子喜歡笑的表情,不喜歡哭的表情。

(3)畫表情臉譜。供給孩子空白臉譜,讓孩子畫表情臉譜。可以把畫臉譜和具體的事情結合,例如:大人說一件事,孩子畫這件事的情緒臉譜,說的是一件高興的事,就畫快樂的臉;說的是一件難過的事,就畫哭的臉或生氣的臉。也可以讓孩子講他畫的臉譜是什麼事情。

◆培養開朗的性格

孩子的天性是快樂、活潑的,為什麼會有不開朗的孩子呢?主要是外因作用於內因的結果。

有一位母親發現兒子比別的孩子害羞、不合群,這位明智的母親首先反省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一是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二是急於求成,方法簡單;三是對孩子約束太多、說教太多。

於是,這位母親開始了改善孩子性格的努力,主要的做法是:

(1)堅持送孩子上幼稚園,和老師配合教育,讓集體生活鍛煉孩子;

(2)促使孩子交朋友,特別是和性格開朗、活潑的孩子交朋友;

(3)放開手讓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動,多走出家門,融入外面的精彩世界;

(4)常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以大人樂天的情緒感染孩子;

(5)切合實際地要求孩子,耐心不急躁;

(6)經常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7)加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這位父母持續了三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改善了孩子的性格,熟悉孩子的人都說,這孩子好像變了個人。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個性與父母的性格有密切關係。因為父母的性格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孩子,例如一些過分內向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是內向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以自身良好的性格影響孩子。研究還表明,孩子的性格形成與親子關係類型緊密相關。民主型親子關係,易於培養開朗的個性;而專制型的家庭,則易於培養畏縮的孩子,因此,要注意形成良好家庭的氛圍,事實說明,快樂的孩子,其家庭的氛圍多是和諧、愉快的;而消沉的孩子,其家庭的氣氛多是不協調、沉悶的。可見,培養開朗的孩子,就要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遊戲活動

最快樂的事情

做法:快樂的事情總是會過去的,經常回味快樂,能延續快樂的情緒,孩子一般不善於回顧往事,需要大人引發。

(1)臨睡前,和孩子說一說“今天的快樂事”,媽媽說一件給孩子聽,孩子說一件給媽媽聽。

(2)交換快樂。週末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說說這個星期自己快樂的事情,要儘量說得讓大家樂起來,誰能把大家說樂了,就獎勵誰。

(3)畫快樂。設置一個“快樂園地”讓孩子畫下自己一件一件快樂的事情,把作品貼在“快樂園地”,鼓勵孩子把畫的快樂講給大家聽。

骰子遊戲

準備:較大的方塊,每一面上有一個不同情緒的情緒臉譜。

做法:先看一看方塊上的情緒臉譜,說一說是什麼表情?然後大人和孩子玩擲骰子遊戲,輪流擲骰子,看擲出的是什麼表情,就要說一件這個表情的事情。例如:爸爸擲出的是哭臉,孩子就要說一件與哭的事情;然後由孩子來擲骰子若擲出的是生氣臉,爸爸就要說一件生氣的事情。

這個遊戲是讓孩子將表情與事件聯繫起來。

◆克服分離焦慮

孩子依戀父母是必然的,與家人分離產生焦慮也是正常的。但有的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寸步不能離開家人,一旦與家人分離,就特別緊張、哭鬧不止,甚至因此而精神異常、心態失恒、內分泌紊亂,這就是情感和個性的問題。這種類型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情感脆弱獨立性差、依賴性強、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狀況顯然是不利的。

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所處的環境與父母的教育上,主要是:

(1)過分照顧和保護,造成孩子依賴、軟弱、一旦離開家人就不知所措;

(2)過分嬌慣,使孩子情感脆弱,一離開家人就發生情感危機;

(3)不利的環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因而特別膽怯、怕生,離開家就非常惶恐;

(4)孤獨,缺少與外界的交往,只認家人,只習慣家庭環境,難以適應變化。

分離焦慮的關口是孩子送入幼稚園,有的父母粘粘糊糊放不下孩子,有的父母用騙孩子的方法偷偷溜走。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緊張,更加焦慮。不管多麼難,也要明確告訴孩子必須分離,然後,頭也不回地堅決離開。當然,做一些分離前的準備是必要的,例如:入園前就熟悉一下新環境,讓孩子有分離的心理準備。

父母要戰勝自己的軟弱,與孩子分離使父母也異常不安和痛苦。孩子的心靈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依戀會加重孩子的焦慮,而父母的平靜卻會緩解孩子的緊張。所以,父母要以自己理智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遊戲活動

笑娃娃和哭娃娃

準確:“笑娃娃和哭娃娃”棋盤、棋子、骰子。

做法:先和孩子認棋盤,棋盤上有許多笑臉和哭臉,並且間隔排列,形成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的路線。告訴孩子走棋的規則:兩個人持一枚棋子,輪流走,一個人先擲骰子,擲出的數位是幾,就將自己的棋子走幾步(走一個圓圈是一步),看最後走到的圓裡是什麼,若是笑娃娃,就獎勵再前進一步;若是哭娃娃,就受罰後退一步;若是空白圈,就停在這裡。如此輪流走棋,看誰的棋子先走到終點,就獲得勝利。

這個活動是讓孩子形象地感受“笑比哭好”,從而對笑有好感,對哭有反感。

幸福歌

準備:《幸福歌》歌曲。

做法:這是一首外國兒童歌曲,歡快活潑、富於感動,很有感染大力。大人唱幸福歌給孩子聽,引起孩子對這個歌曲的興趣。

(1)學唱幸福歌。先帶著孩子念歌詞:“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若覺得“幸福”一詞孩子不好理解,可以將歌曲中的“幸福”改成“快樂”。熟悉歌詞後,帶著孩子唱歌曲,一邊唱一邊做相應的動作、表情,生動、活潑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2)續編歌詞。幸福歌基本會唱以後,和孩子討論改編歌詞:“這種情緒還有什麼表現方式?”快樂的時候除了拍手,還會有什麼表現?例如:快樂——擠擠眼;快樂——點點頭;快樂——唱一唱;快樂——跳個舞等。和孩子用改編的歌詞唱這個歌,如“如果你感到你幸福,就跳舞……”再和孩子討論別的情緒怎樣表現,例如,生氣了有什麼表現?悲傷了有什麼表現?把改編成別的情緒的歌詞唱出來,例如“如果你感到你生氣,就瞪眼……”一邊唱一邊做動作。鼓勵孩子創造性地改編、表演。在編歌詞中,孩子可能會編出消極的表現方式,利用,生氣——拍桌子,不要馬上否定,支持孩子唱出來,做出來,通過和孩子討論,來分辨這樣表現好不好?有利於從正、反兩個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

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例如:氣頭上走開,去做別的事情等。

·孩子悲傷的時候:

(1)要讓孩子適當發洩,比如哭出來。因為哭泣時,體內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緩解痛苦;

(2)父母無需多言,只是平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體諒與理解,還可以溫情地撫慰,起降溫作用;

(3)大些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默默獨處,自我體味與化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4)待孩子平靜一些了,再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悲傷憤怒、急躁等情緒。

遊戲活動

把不高興擠出去

做法:這個活動適合嬰兒;當寶寶不高興的時候,把他抱在懷裡,對他說:“寶寶不高興了,是嗎?媽媽有辦法幫你把不高興從你身上擠出去。”然後,父母雙手摟抱孩子,一下緊,一下松。摟緊的時候就說:“不高興,快出去。”如此反復多次。然後,輕輕貼一下孩子的臉,告訴他,“媽媽已經把你的不高興擠出去了,好,現在可以高興起了。”這樣,孩子會受大人情緒的感染,也高興起來。

做眼睛嘴巴操

做法: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同參與。爸爸帶著孩子做動作,媽媽當解說員。爸爸與孩子面對面坐著,爸爸“做操”讓孩子跟著模仿,媽媽來解說動作和表情。媽媽說:“眼睛不動,嘴巴張開。”爸爸和孩子就這樣做,看到爸爸和孩子這樣做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瞪著斜向一邊。”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好可怕,生氣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向上看。”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在想什麼呢?”如此做不同的眼睛、嘴巴動作,解說這些臉部動作表示的情緒。孩子熟悉以後,可以讓孩子當解說員或領操員。這個活動可以説明孩子學會根據人的面部表情,判斷情緒與內心活動。

◆“笑”比“哭”好

愛笑的孩子誰都喜歡,愛哭的孩子沒有人緣。父母們沒有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笑口常開的,但是有不少的父母卻困擾于孩子的好哭。

“愛笑”和“好哭”看似是外在的表現,實質卻是心態問題、個性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是心胸狹窄的,是不合群、不愛交往的、不大方的、畏縮的,怎麼可能笑口常開呢?而愛笑的孩子幾乎都是好性情的,可良好情緒與良好個性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說明,“愛笑”和“好哭”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這裡所說的環境主要是精神環境,例如:家庭裡有沒有愉快的氛圍?父母是不是樂觀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和諧的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是不是愉快的、豐富、活潑的?當然,家庭教育從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孩子的情緒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盲目處置,既要順應,又要引導,主要是:

(1)幫助孩子意識自己的情感、知道喜、怒、哀、樂的區別;

(2)引導孩子辨別情感,知道什麼情感是良好的,什麼情感是不好的,對積極的情緒有好感;

(3)培養孩子學著控制情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逐漸能在大人的幫助之下,調節自己的情緒。

遊戲活動

笑比哭好

準備:答錄機、磁帶、哭臉和笑臉的圖片。

做法:

(1)錄下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笑聲,把這些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辨別是誰的笑聲?再說一說爸爸為什麼笑了?媽媽為什麼笑了?寶寶為什麼笑了?

(2)錄下孩子的笑聲和哭聲。先和孩子看哭臉和笑臉圖片,再把哭聲和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聽聲音舉圖片,放出哭聲時舉哭臉,放出笑聲時舉笑臉。和孩子談談,真正聲音好聽?什麼表情的臉好看?讓孩子對笑有好感,對哭產生反感,哭起來的聲音真難聽呀。”

(3)讓孩子聽錄音對著鏡子做表情。聽到笑聲,就做笑臉;聽到哭聲,就做哭臉,大人在一旁評價,孩子做笑臉時,大人就說:“真好看,我喜歡。”孩子做哭臉時,大人就說:“真難看,我不喜歡。”以後若孩子無理哭鬧時,大人可以拿過答錄機來,說:“我要錄音了。”或把鏡子舉在他的眼前,可緩解孩子的哭鬧。

情緒臉譜

準備:不同情緒的臉譜(是簡筆劃的)、空白臉形、鏡子、色筆。

做法:

(1)看臉譜說表情。和孩子一起看情緒臉譜,說一說每個臉譜表示的是什麼情緒?用問題激發孩子對情緒的想像:“他為什麼笑呢?有什麼可樂的事高興的事?”“他為什麼哭呢?有什麼難過的事嗎?”“他為什麼生氣呢?有什麼讓他生氣的事嗎?”……大人和孩子一起猜想,你說一樣,我說一樣,越說越熱鬧。在說的過程中,分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動不動就哭了,好嗎?動不動就生氣了,好嗎?

(2)看臉譜做表情。和孩子說一說不同表情的眼睛和嘴巴,有什麼不同?做一做臉譜上的表情,大人做給孩子看,孩子做給大人看,還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引導孩子喜歡笑的表情,不喜歡哭的表情。

(3)畫表情臉譜。供給孩子空白臉譜,讓孩子畫表情臉譜。可以把畫臉譜和具體的事情結合,例如:大人說一件事,孩子畫這件事的情緒臉譜,說的是一件高興的事,就畫快樂的臉;說的是一件難過的事,就畫哭的臉或生氣的臉。也可以讓孩子講他畫的臉譜是什麼事情。

◆培養開朗的性格

孩子的天性是快樂、活潑的,為什麼會有不開朗的孩子呢?主要是外因作用於內因的結果。

有一位母親發現兒子比別的孩子害羞、不合群,這位明智的母親首先反省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一是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二是急於求成,方法簡單;三是對孩子約束太多、說教太多。

於是,這位母親開始了改善孩子性格的努力,主要的做法是:

(1)堅持送孩子上幼稚園,和老師配合教育,讓集體生活鍛煉孩子;

(2)促使孩子交朋友,特別是和性格開朗、活潑的孩子交朋友;

(3)放開手讓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動,多走出家門,融入外面的精彩世界;

(4)常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以大人樂天的情緒感染孩子;

(5)切合實際地要求孩子,耐心不急躁;

(6)經常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7)加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這位父母持續了三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改善了孩子的性格,熟悉孩子的人都說,這孩子好像變了個人。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個性與父母的性格有密切關係。因為父母的性格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孩子,例如一些過分內向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是內向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以自身良好的性格影響孩子。研究還表明,孩子的性格形成與親子關係類型緊密相關。民主型親子關係,易於培養開朗的個性;而專制型的家庭,則易於培養畏縮的孩子,因此,要注意形成良好家庭的氛圍,事實說明,快樂的孩子,其家庭的氛圍多是和諧、愉快的;而消沉的孩子,其家庭的氣氛多是不協調、沉悶的。可見,培養開朗的孩子,就要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遊戲活動

最快樂的事情

做法:快樂的事情總是會過去的,經常回味快樂,能延續快樂的情緒,孩子一般不善於回顧往事,需要大人引發。

(1)臨睡前,和孩子說一說“今天的快樂事”,媽媽說一件給孩子聽,孩子說一件給媽媽聽。

(2)交換快樂。週末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說說這個星期自己快樂的事情,要儘量說得讓大家樂起來,誰能把大家說樂了,就獎勵誰。

(3)畫快樂。設置一個“快樂園地”讓孩子畫下自己一件一件快樂的事情,把作品貼在“快樂園地”,鼓勵孩子把畫的快樂講給大家聽。

骰子遊戲

準備:較大的方塊,每一面上有一個不同情緒的情緒臉譜。

做法:先看一看方塊上的情緒臉譜,說一說是什麼表情?然後大人和孩子玩擲骰子遊戲,輪流擲骰子,看擲出的是什麼表情,就要說一件這個表情的事情。例如:爸爸擲出的是哭臉,孩子就要說一件與哭的事情;然後由孩子來擲骰子若擲出的是生氣臉,爸爸就要說一件生氣的事情。

這個遊戲是讓孩子將表情與事件聯繫起來。

◆克服分離焦慮

孩子依戀父母是必然的,與家人分離產生焦慮也是正常的。但有的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寸步不能離開家人,一旦與家人分離,就特別緊張、哭鬧不止,甚至因此而精神異常、心態失恒、內分泌紊亂,這就是情感和個性的問題。這種類型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情感脆弱獨立性差、依賴性強、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狀況顯然是不利的。

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所處的環境與父母的教育上,主要是:

(1)過分照顧和保護,造成孩子依賴、軟弱、一旦離開家人就不知所措;

(2)過分嬌慣,使孩子情感脆弱,一離開家人就發生情感危機;

(3)不利的環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因而特別膽怯、怕生,離開家就非常惶恐;

(4)孤獨,缺少與外界的交往,只認家人,只習慣家庭環境,難以適應變化。

分離焦慮的關口是孩子送入幼稚園,有的父母粘粘糊糊放不下孩子,有的父母用騙孩子的方法偷偷溜走。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緊張,更加焦慮。不管多麼難,也要明確告訴孩子必須分離,然後,頭也不回地堅決離開。當然,做一些分離前的準備是必要的,例如:入園前就熟悉一下新環境,讓孩子有分離的心理準備。

父母要戰勝自己的軟弱,與孩子分離使父母也異常不安和痛苦。孩子的心靈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依戀會加重孩子的焦慮,而父母的平靜卻會緩解孩子的緊張。所以,父母要以自己理智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遊戲活動

笑娃娃和哭娃娃

準確:“笑娃娃和哭娃娃”棋盤、棋子、骰子。

做法:先和孩子認棋盤,棋盤上有許多笑臉和哭臉,並且間隔排列,形成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的路線。告訴孩子走棋的規則:兩個人持一枚棋子,輪流走,一個人先擲骰子,擲出的數位是幾,就將自己的棋子走幾步(走一個圓圈是一步),看最後走到的圓裡是什麼,若是笑娃娃,就獎勵再前進一步;若是哭娃娃,就受罰後退一步;若是空白圈,就停在這裡。如此輪流走棋,看誰的棋子先走到終點,就獲得勝利。

這個活動是讓孩子形象地感受“笑比哭好”,從而對笑有好感,對哭有反感。

幸福歌

準備:《幸福歌》歌曲。

做法:這是一首外國兒童歌曲,歡快活潑、富於感動,很有感染大力。大人唱幸福歌給孩子聽,引起孩子對這個歌曲的興趣。

(1)學唱幸福歌。先帶著孩子念歌詞:“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若覺得“幸福”一詞孩子不好理解,可以將歌曲中的“幸福”改成“快樂”。熟悉歌詞後,帶著孩子唱歌曲,一邊唱一邊做相應的動作、表情,生動、活潑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2)續編歌詞。幸福歌基本會唱以後,和孩子討論改編歌詞:“這種情緒還有什麼表現方式?”快樂的時候除了拍手,還會有什麼表現?例如:快樂——擠擠眼;快樂——點點頭;快樂——唱一唱;快樂——跳個舞等。和孩子用改編的歌詞唱這個歌,如“如果你感到你幸福,就跳舞……”再和孩子討論別的情緒怎樣表現,例如,生氣了有什麼表現?悲傷了有什麼表現?把改編成別的情緒的歌詞唱出來,例如“如果你感到你生氣,就瞪眼……”一邊唱一邊做動作。鼓勵孩子創造性地改編、表演。在編歌詞中,孩子可能會編出消極的表現方式,利用,生氣——拍桌子,不要馬上否定,支持孩子唱出來,做出來,通過和孩子討論,來分辨這樣表現好不好?有利於從正、反兩個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