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立規矩當心五大陷阱

陷阱一、一招出 天下太平

可能在快要吃晚飯之前, 孩子偏偏要吃餅乾, 想著孩子一會因為吃了零食而不吃飯的情景, 媽媽拒絕了孩子的請求。 接下來就是哭鬧、糾纏不休, 媽媽沒了耐心, 一氣之下, 以暴力結束了這場鬧劇。 孩子哭哭泣泣地去飯桌那吃飯了, 看似被立了規矩。 但其實呢?

騰訊育兒專家微觀點

許多爸爸媽媽常常認為“給孩子立規矩, 他又不聽, 有什麼用, 只有一招最靈驗, 那就是打!”打孩子是萬萬要不得的, 暴力會摧毀孩子的自尊, 在孩子的心裡埋下恐懼、憤怒和仇恨的種子, 也在暗示孩子一切問題都可以運用暴力來解決。

Advertisiment
還有一些其他的懲罰手段也不可多用, 尤其要注意, 行為和懲罰之間一定要有通順的邏輯關係, 比如, “你要是把子彈對著別人發射, 我就必須沒收它, 不讓你玩兒, 以免你傷害別人。 ”做出這樣的承諾之後, 一定要履行諾言, 而不是威脅了又威脅, 雷聲大雨點小, 讓孩子覺得你只是在嚇唬他, 次數多了他也就不把你當回事了。 比如孩子鬧著在吃晚飯之前吃甜食, 媽媽可以對他說, 如果他現在吃甜食, 就沒有晚飯吃,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起來才可以吃東西。 孩子可能馬上不吭聲了, 因為他知道, 媽媽絕對說話算數, 為了一口甜食而損失晚飯, 實在不划算。

陷阱二、不一致 導致混亂

孩子犯了錯誤後,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也許會立場堅定地要給予處罰, 但是爺爺奶奶往往就會替孩子求情了, 甚至會用自己的權威來壓制爸爸媽媽。 這種情況是最要不得的。

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態度都應一致, 即使有不同的意見, 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 否則的話, 孩子很快會找到家長之間的“空子”, 會因為有老人的撐腰, 變得不明是非、不講道理, 難以教育, 這種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轉就難了。

陷阱三、壞規則 目的不明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讓他們學會自律, 學會心中有規矩, 但是爸媽回想一下, 自己的做法對嗎?給孩子立的規矩對嗎?

比如說這個規矩其實無關緊要, 但是在爸媽看來是很重要的,

Advertisiment
於是就用自己的意願去強加給孩子, 這樣到最後只會讓孩子迷茫, 到底這種規矩是該立還是不該立?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之間為了所謂的“面子”常常給孩子樹立一些自相矛盾的規矩。 最經常碰到這種情況的就是兩家孩子在一起玩, 搶玩具。 小孩往往覺的很困惑, 為什麼自己的玩具被搶走了要去搶回來, 大人卻不讓“讓別人玩一會兒嘛, 不要那麼小氣”等到自己去搶別人的玩具時, 大人又說“不許搶”, 反正怎麼做都不對。 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最好的就是儘量把他們分開, 如果他們不能輪流玩, 都要同時搶同一個玩具的時候, 就把那個玩具收起來, 乾脆誰也別玩了。

陷阱四、做過頭 過猶不及

給孩子樹立規矩時,

Advertisiment
一定要簡單易懂, 讓孩子容易遵守, 不要太嚴苛。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那麼深刻, 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強, 樹立十分複雜、艱難、嚴格的規矩, 不但不能夠讓他遵守, 反而會讓他糊塗。 不要制定太嚴格的規矩或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 更不要擺出強權嘴臉——“你聽我的!我說了算!”不要以為孩子小, 什麼都不懂。 你講的道理也許他一時不能夠完全領會, 但是你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度, 卻會讓他信任你的判斷, 順從你的要求。

如果大的規矩有了, 小處不妨可以寬鬆一些, 不能過分苛求完美。 爸媽想想我們自己還不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也經常“違規”嗎?有時, 也可以在孩子的要求下, 偶爾放寬一下“政策”, 比如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

Advertisiment
等等, 這樣會減輕壓力, 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 相信孩子, 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

陷阱五、太鬆散 毫無效力

媽媽規定去商場不可以亂要東西, 可東東看到自己喜歡的小汽車後就賴著不願意走, 並且大聲地哭鬧起來。 媽媽左思右想之後, 還是滿足了東東的要求。

這個媽媽的做法是錯誤的, 既然立下了規矩, 就應該去遵守執行, 任意地更改會讓孩子有空可鑽, 以後也不會再把所謂的規矩當回事了。 哭鬧是孩子試探爸媽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哭鬧就無原則地順從他, 他就會抓住了大人的弱點, 並且一再地用這種方式滿足自己的願望。

在孩子的教育中, 如果是立下的規矩, 那麼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去遵守。比如在家時規定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一樣不許。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

根據孩子的年齡掌握立規矩的技巧

幫助孩子樹立規矩,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讓孩子們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去建立良好的秩序與和諧的氛圍。作為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來掌握立規矩的技巧。

1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認知語言,懂得一句話裡字詞的前後關係了;他們還不瞭解外界的環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他們還不會等待,一旦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讓1歲的孩子等待簡直是太困難的事情了。

應對: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堅決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說話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是讓孩子明白教誨的最好方式。說話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反應不要過於強烈。

2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不斷地對外界做出一些嘗試,想知道其他人的反應是什麼;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傳達自己強烈的,有時候,他們的情緒甚至會高度膨脹,無法控制; 他們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東西都能夠得到,所以就頻繁地大發脾氣和哭鬧。

應對:爸爸媽媽將與孩子抗爭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點。清楚地向孩子闡述你的期望是什麼,而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過高估計孩子的能力,只給他一些簡單的選擇就行了。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給予一些物質刺激讓他與父母合作而不是對抗。

3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也願意去按父母說的做,比如睡覺前要洗漱。但是,別指望孩子能夠始終合作;他們能夠理解原因和結果這個概念了; 孩子發脾氣和哭鬧仍會經常發生。他還會噘嘴生氣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過,他能夠慢慢地更好地應付挫折了。

應對: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堅持到底而懲罰他,而是對他的每個努力都表現出非常讚賞。

讓孩子用做的方式來表演一下好的行為舉止。比如,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在結束以前要作好飯前的工作:洗手、擺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雙手交叉不摸東西等著開飯。

懲罰孩子的時間要短。雖然的孩子已經發育到能夠承受面壁3分鐘的懲罰了,但是為了避免事態的嚴重發展,還是讓孩子少受點挫敗的折磨為好,儘早結束懲罰,想辦法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如果想讓孩子的成長順利一些,需要有一定的規則性,但是給孩子立規矩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爸爸媽媽應該避免一些誤區和陷阱,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盡善盡美。

那麼無論時間、地點、場合,都要去遵守。比如在家時規定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邊也一樣不許。而不是今天這個樣子,明天那個樣子,在家一套,外邊一套。這樣只會讓孩子糊塗,無所適從。

根據孩子的年齡掌握立規矩的技巧

幫助孩子樹立規矩,並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讓孩子們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去建立良好的秩序與和諧的氛圍。作為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來掌握立規矩的技巧。

1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認知語言,懂得一句話裡字詞的前後關係了;他們還不瞭解外界的環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他們還不會等待,一旦想要的東西就要馬上得到,讓1歲的孩子等待簡直是太困難的事情了。

應對:合理地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告訴他哪些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不要堅決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說話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是讓孩子明白教誨的最好方式。說話的態度是堅定的,但是反應不要過於強烈。

2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不斷地對外界做出一些嘗試,想知道其他人的反應是什麼;還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傳達自己強烈的,有時候,他們的情緒甚至會高度膨脹,無法控制; 他們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東西都能夠得到,所以就頻繁地大發脾氣和哭鬧。

應對:爸爸媽媽將與孩子抗爭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點。清楚地向孩子闡述你的期望是什麼,而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不要過高估計孩子的能力,只給他一些簡單的選擇就行了。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給予一些物質刺激讓他與父母合作而不是對抗。

3歲的孩子

這一時期的孩子也願意去按父母說的做,比如睡覺前要洗漱。但是,別指望孩子能夠始終合作;他們能夠理解原因和結果這個概念了; 孩子發脾氣和哭鬧仍會經常發生。他還會噘嘴生氣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過,他能夠慢慢地更好地應付挫折了。

應對: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堅持到底而懲罰他,而是對他的每個努力都表現出非常讚賞。

讓孩子用做的方式來表演一下好的行為舉止。比如,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在結束以前要作好飯前的工作:洗手、擺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雙手交叉不摸東西等著開飯。

懲罰孩子的時間要短。雖然的孩子已經發育到能夠承受面壁3分鐘的懲罰了,但是為了避免事態的嚴重發展,還是讓孩子少受點挫敗的折磨為好,儘早結束懲罰,想辦法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如果想讓孩子的成長順利一些,需要有一定的規則性,但是給孩子立規矩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爸爸媽媽應該避免一些誤區和陷阱,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盡善盡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