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紐約幼稚園老師用“搭腳手架”的方法激發孩子潛力

小D上幼稚園了, 我挺幸運的可以待在課堂陪同了兩周多, 目的是為了讓小D逐漸適應。 我趁著這個機會觀察學習了老師和孩子們怎麼互動, 如何引導孩子玩耍, 真的是偷師了不少。 逐漸的, 有個概念讓我印象深刻, 也把以前小D認知老師教我的很多方法串了起來。

我知道今天這篇又比較費腦, 但是特別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小D就是這個方法很好的受益者, 她之前因為早產出生時有最高級別的腦損傷, 認知發展延誤很多, 但幸運的是, 她遇到了好幾位特別好, 特別擅長這個方法的老師, 這也是她玩耍技能和認知發展從非常延誤到慢慢可以追趕上來的一個秘訣。

Advertisiment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我也錄了一段音訊(今天推送晚了就是為了錄音, 小D的學校今天關門, 我白天沒有時間錄音)

當一個孩子饒有興趣地自己在搭積木, 玩燒飯的扮家家遊戲時, 我們作為父母的一定是非常開心的, 覺得孩子很喜歡這些, 似乎玩的也挺好。 於是, 剁手党媽媽們肯定還會繼續買相似的玩具讓孩子繼續玩。 但一個好的教師, 當她看到這些時, 她看到的不僅是孩子玩的很好, 她更多地會看到孩子可以進一步成長的空間在哪裡的。

和我們成人一樣, 當我們對於某個領域感到滿足和舒服時, 我們就進入了“舒適圈”, 就不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了。

Advertisiment
也和我們成人一樣, 要打破“舒適圈”一定很困難, 而小孩子就沒有主觀能動性告訴自己“我要進步所以我要挑戰困難”。

這時, 有經驗的好老師就會使用一個技巧, 叫Scaffolding(支架式教學), 從孩子現有能力出發, 協助他們從“我知道什麼”進步到“我還有什麼可以知道”, 那自然他就學的更多, 發展更好。

什麼是“搭腳手架”方法(Scaffolding)?

“支架式教學”這個中文翻譯比較深奧, 我很喜歡之前關注我公號的一位做大學老師的媽媽曾經留言時和我說的中文翻譯, “搭腳手架”方法, 非常形象生動。

我們想像一下, 把孩子的發育成長看成是建高樓, 有的孩子的“高樓”大概蓋完一層樓後, 她就自我滿足了, 而我們也沒有有意識地去挑戰她, 於是這個孩子就一直非常滿足地維持著她的“一層樓平房”,

Advertisiment
也許要過好幾年才有意識自己再往上搭。

但如果這時, 我們家長或者好的老師可以及時發現這個問題, 在這個“平房”上搭上腳手架, 協助孩子繼續往上搭建, 也許一開始的確困難, 但並不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而“腳手架”這個詞本身就告訴了我們, 這個平臺是暫時的, 當高樓完成後我們就會撤走, 但因為有了腳手架,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完成她本來無法完成的事。

所謂的差距就是體現在我們的孩子時不時有意識不斷地去“夠一夠”挑戰自我。 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方法是很多美國這邊好的幼稚園、小學甚至高中大學教師的培訓資料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個方法是否掌握, 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能否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潛力。

Advertisiment

這個話題很大, 我也還在邊學邊實踐, 只能把我現有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也歡迎大家留言和我討論。

孩子學習新技能的四個階段

要學會如何使用這個方法, 我們就要先掌握孩子學習任何一個新技能所要經歷的四個階段。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理解, 我用讀繪本作為例子。

第一階段:我做你看

一開始的讀繪本都是這個階段, 我們讀, 孩子聽, 這是家長主導的階段, 孩子只是被動的磨耳朵。

第二階段:我做你幫助

這個階段, 我們會邀請孩子參與我們的閱讀, 比如讓孩子幫忙翻頁。 遇到繪本中一些重複的單詞或者句子, 我們會要求孩子說出來, 這些都是孩子在“幫助”我們一起讀繪本。

Advertisiment

第三階段:你做我幫助

這個階段, 孩子會開始自主閱讀, 自己嘗試翻著書, 把繪本裡的話說出來。 因為這是自主閱讀的最早期, 有時還需要我們提醒或者説明下才能完成。

第四階段:你做我看

這個階段就是孩子主導的階段的, 孩子已經完全可以自主閱讀, 基本上我們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

搭腳手架方法的使用是發生在第二、第三階段, 這個不難理解, 如果一個孩子根本沒有接觸過繪本, 還沒養成看繪本的習慣, 這時我們再使勁幫助孩子搭樓房也是沒用的, 畢竟地基還沒打好呢。

所以這個前提條件一定要明白, 只有當孩子可以做一點點, 但是並不能完全獨立完成的時候, 我們使用“搭腳手架”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讓孩子可以夠一夠去完成挑戰,才是是最佳的學習機會。

搭腳手架技巧的三個關鍵字

1、演示技能

其實回頭去看第二階段的名稱叫“我做你幫助”,就更加能夠明白演示技能的含義了。比如作天我在自己的新浪微博分享了這樣一段話,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小D已經可以自己把積木搭高,她其實是非常感興趣這項簡單重複的遊戲。但是好長一段時間都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了,這時我自己心裡就有一個小提醒了,大腦的“工程隊”沒有繼續工作了,我要幫她“搭腳手架”了。

於是,她在搭高後,我在一旁也拿了幾塊按在她的塔旁邊,這樣就成了一座橋,然後我說,“哇,你看,塔變成橋了。”看到她被我吸引後,我就繼續把橋分解,邊做邊解說,“你看,兩個相同的塔,當中放一根,啊,就變成橋了。”

為了幫助她更好理解橋的概念,我又隨手拿了一個小人,演示給她看,“你看,小人可以走在橋下,啊,過橋了。也可以走在橋上,啊,又過橋了。”(我家很喜歡聽各種像聲詞,所以我每次演示都會搭配象聲詞來提高她的興趣)。

小D不僅感興趣,而且還被逗樂了。看我做完後,就自己興致勃勃地嘗試了起來。這就是她在提高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基於現在有的技能再擴展,而不是滿足于現有的技能。

2、給予提示

當小D開始自己嘗試時,這就自然過渡到了第三個學習階段,“你做我幫助”。學齡前的孩子的短期記憶力還是很差的,即使剛剛不久我們才給她演示過,但當她自己真的實踐時,她可能就又忘記了。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沮喪,從而就會輕易放棄。因此,當孩子在自己實踐我們演示過的技能時,及時適當地在一旁給予提示,就是我們在幫她“搭腳手架”。

還是小D搭積木,她對於我搭出橋特別感興趣,於是自己就想嘗試一下。她已經有了一座高塔,一開始她似乎只記得我最後一段話,“當中放一根,就變成了橋”,於是就拿了一根積木放在高塔上,這樣顯然是不行的。於是,我馬上在一旁提醒,“嗯,小D要搭橋,需要兩個相同的塔哦,你看看現在你有幾個塔?”

然後和她一起數,“一個!一個塔不能搭成橋,我們先一起再搭一個塔。”就這樣,我和她一起完成了另外一個塔,“我們現在有幾個塔啊?一、二,兩個!兩個塔當中放一根就是橋了,你要不要試試看?”

這時,她就會嘗試放上一根,但方向不對。我就繼續提示,“嗯,這樣好像不行哦。我們轉一下,看看這樣可以嗎?”(我手把手給了一點點幫助)。“哇,這樣就行了,瞧,兩座塔當中放一根,就能變成橋!”(再次重複完成這個任務的關鍵點)。這時她就特別有成就感,我們一起圍繞著“橋”玩了很久。(當然,這裡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孤立使用這個技能,我以前分享過的,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和她玩而不是在教,如果孩子玩耍中因為做不好發脾氣了要先疏導情緒等等,總之任何方法都是“組合拳”)。

這幾天小D一個人玩積木時,我就會發現她時不時在嘗試搭橋,有時不成功會邀請我幫忙,我還是用這樣的方式提示她完成。這個趨勢我就知道了,在搭建這個玩耍技能上,她又進一步提高了,也就是這次我成功地幫她的發展上“搭了腳手架”讓她繼續往上蓋高樓了。

3、學會提問啟發孩子反思

家長如何提問啟發孩子這個話題我之前寫過兩篇文章分享的,現在回頭看這兩篇文章自己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是邊學邊實踐邊寫公號文章的,所以也特別希望大家批判性地看待我文章,畢竟自己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今天文章的篇幅,我先不寫了,下一次單獨會寫一篇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沒看過這篇舊文,可以點擊下方標題,

家長會不會提問,竟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蓋出一座高樓,但我們要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可以自己往上蓋的時候我們的確不用管,但當他們“施工”有所停滯時,請記得幫他們“搭一下腳手架”,讓他們都能繼續往上走。

今天看完,週末實踐起來哦!一開始一定會覺得有點難,多運用就會越來越熟練的^_^

大J叨叨叨

今天是來和大家道歉的,昨天開始的團購已經賣完了。其實我特別不希望大家哄搶的,覺得大家帶娃就很累了還要為了買東西而弄的非常緊張。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開團,我都是盡我所能備足貨源的,只要在團期內基本可以買到的。

但昨天的產品真的是我預估不足,我第一時間已經去聯繫出版社協調,但他們真的沒庫存了。現在還有400多位元沒有付款的訂單,我這兩天會整理庫存的,如果還有一些遺漏的庫存,我會重新上架的,到時會通過公號通知大家。沒買到的朋友們,抱歉了啊,我真的盡力了。

讓孩子可以夠一夠去完成挑戰,才是是最佳的學習機會。

搭腳手架技巧的三個關鍵字

1、演示技能

其實回頭去看第二階段的名稱叫“我做你幫助”,就更加能夠明白演示技能的含義了。比如作天我在自己的新浪微博分享了這樣一段話,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小D已經可以自己把積木搭高,她其實是非常感興趣這項簡單重複的遊戲。但是好長一段時間都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了,這時我自己心裡就有一個小提醒了,大腦的“工程隊”沒有繼續工作了,我要幫她“搭腳手架”了。

於是,她在搭高後,我在一旁也拿了幾塊按在她的塔旁邊,這樣就成了一座橋,然後我說,“哇,你看,塔變成橋了。”看到她被我吸引後,我就繼續把橋分解,邊做邊解說,“你看,兩個相同的塔,當中放一根,啊,就變成橋了。”

為了幫助她更好理解橋的概念,我又隨手拿了一個小人,演示給她看,“你看,小人可以走在橋下,啊,過橋了。也可以走在橋上,啊,又過橋了。”(我家很喜歡聽各種像聲詞,所以我每次演示都會搭配象聲詞來提高她的興趣)。

小D不僅感興趣,而且還被逗樂了。看我做完後,就自己興致勃勃地嘗試了起來。這就是她在提高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基於現在有的技能再擴展,而不是滿足于現有的技能。

2、給予提示

當小D開始自己嘗試時,這就自然過渡到了第三個學習階段,“你做我幫助”。學齡前的孩子的短期記憶力還是很差的,即使剛剛不久我們才給她演示過,但當她自己真的實踐時,她可能就又忘記了。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沮喪,從而就會輕易放棄。因此,當孩子在自己實踐我們演示過的技能時,及時適當地在一旁給予提示,就是我們在幫她“搭腳手架”。

還是小D搭積木,她對於我搭出橋特別感興趣,於是自己就想嘗試一下。她已經有了一座高塔,一開始她似乎只記得我最後一段話,“當中放一根,就變成了橋”,於是就拿了一根積木放在高塔上,這樣顯然是不行的。於是,我馬上在一旁提醒,“嗯,小D要搭橋,需要兩個相同的塔哦,你看看現在你有幾個塔?”

然後和她一起數,“一個!一個塔不能搭成橋,我們先一起再搭一個塔。”就這樣,我和她一起完成了另外一個塔,“我們現在有幾個塔啊?一、二,兩個!兩個塔當中放一根就是橋了,你要不要試試看?”

這時,她就會嘗試放上一根,但方向不對。我就繼續提示,“嗯,這樣好像不行哦。我們轉一下,看看這樣可以嗎?”(我手把手給了一點點幫助)。“哇,這樣就行了,瞧,兩座塔當中放一根,就能變成橋!”(再次重複完成這個任務的關鍵點)。這時她就特別有成就感,我們一起圍繞著“橋”玩了很久。(當然,這裡也要提醒大家,不要孤立使用這個技能,我以前分享過的,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和她玩而不是在教,如果孩子玩耍中因為做不好發脾氣了要先疏導情緒等等,總之任何方法都是“組合拳”)。

這幾天小D一個人玩積木時,我就會發現她時不時在嘗試搭橋,有時不成功會邀請我幫忙,我還是用這樣的方式提示她完成。這個趨勢我就知道了,在搭建這個玩耍技能上,她又進一步提高了,也就是這次我成功地幫她的發展上“搭了腳手架”讓她繼續往上蓋高樓了。

3、學會提問啟發孩子反思

家長如何提問啟發孩子這個話題我之前寫過兩篇文章分享的,現在回頭看這兩篇文章自己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是邊學邊實踐邊寫公號文章的,所以也特別希望大家批判性地看待我文章,畢竟自己是有局限性的)。因為今天文章的篇幅,我先不寫了,下一次單獨會寫一篇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沒看過這篇舊文,可以點擊下方標題,

家長會不會提問,竟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關鍵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蓋出一座高樓,但我們要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可以自己往上蓋的時候我們的確不用管,但當他們“施工”有所停滯時,請記得幫他們“搭一下腳手架”,讓他們都能繼續往上走。

今天看完,週末實踐起來哦!一開始一定會覺得有點難,多運用就會越來越熟練的^_^

大J叨叨叨

今天是來和大家道歉的,昨天開始的團購已經賣完了。其實我特別不希望大家哄搶的,覺得大家帶娃就很累了還要為了買東西而弄的非常緊張。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開團,我都是盡我所能備足貨源的,只要在團期內基本可以買到的。

但昨天的產品真的是我預估不足,我第一時間已經去聯繫出版社協調,但他們真的沒庫存了。現在還有400多位元沒有付款的訂單,我這兩天會整理庫存的,如果還有一些遺漏的庫存,我會重新上架的,到時會通過公號通知大家。沒買到的朋友們,抱歉了啊,我真的盡力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