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實都在“早教”中

我們所說的早教, 是父母為核心主體、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早期教育, 其實並非只有在昂貴的早教班才算是好早教。 各種研究都證明, 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意識, 完全可以在家中給孩子非常好的早期教育, 而且這種融合了溫馨陪伴、親子閱讀、豐富環境和交流溝通的早教, 會比去早教機構有效多了。

而如果父母忙於工作, 只能讓老人、保姆代替孩子的照料, 同時這些照料者並沒有很好的教育能力, 那麼早教班也許能更好。

所有父母都知道, 早期教育無非是陪伴、音樂、讀書、玩耍。 但什麼年齡做什麼早教才最有成效,

Advertisiment
可能並非所有人都清楚, 因為這還要看兒童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所以下面這篇文章, 可以讓我們瞭解如何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大腦發育特點, 來為他們進行富有成效的早期教育。

美國華盛頓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長期研究專案The Hamilton Project, 致力於研究各種經濟、社會問題。 2013年, The Hamilton Project推出一篇關於社會流動性與教育發展的報告, 揭示了一個經濟事實: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 剛出生的智商測試結果並無差異。 而到了幼稚園之前(4歲), 兩者認知能力就出現了較大差距, 而且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收入最高家庭的孩子在閱讀和數學測試中成績排名第69百分位(69%的人比他低), 而收入最低家庭的孩子, 測試分數則是第34百分位(34%的人比他低) (Waldfogel and Washbrook,

Advertisiment
2011)。 而且, 這種差距在家庭環境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下, 會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 窮人家庭的孩子, 並非天生不聰明。 可他們的學習成績, 的確會在年齡很小的時候, 就開始比富人家庭的孩子差。

這是為什麼?

科學家告訴我們,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 主要原因就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中, 早期教育品質的差異。

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 在兒童早期時營養不足, 又並沒有經常閱讀, 也不具有豐富語言環境、溫馨的父母照料, 更缺乏高品質、系統性的學習經歷, 就會造成他們認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發展能力滯後。

而中產、富裕家庭又因為父母學歷高、收入高, 恰好能夠提供這些條件, 因此這就會造成兩種家庭孩子的能力差距。

Advertisiment

在基礎懸殊的情況下, 加上富裕家庭巨大的教育投資, 兩者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以至於很多貧困孩子未來進入好學校, 也難以跟上進度。

需要注意的是, 這裡說的早期教育, 並非我們大眾認知中價格不菲的“早教班”, 也並沒有哪一個研究者說過, 只有讓孩子從小在昂貴的早教班學習, 才能讓他們獲得良好發展。 這種錯誤認知只會讓普通家庭灰心喪氣, 從而主動錯過孩子的黃金髮展期。

家長才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父母的負責任(注重學習環境、為孩子讀書、與孩子交流、詢問孩子學校生活、豐富孩子生活經歷等), 對於孩子的閱讀能力、專注力、持久力、自立性等能力的提高作用, 比早教機構和學校的影響還大。

Advertisiment

“家庭是培養孩子、促進孩子發展最有效、最經濟的系統, 沒有父母親身參與, 任何外界的早期教育都不大會成功, 而且當外界干預停止, 外力教育取得的成果也會一同消失”。

——哈佛大學家庭研究計畫啟動者Urie Bronfenbrenner

這就是在說, 如果家長自己沒有“親自主導早教”的意識, 那麼每週花幾個小時、每年花掉萬把塊在早教班, 也是投資回報比非常低的一件事。

現在, 我們知道了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務, 就需要開始談談, 為什麼錯過高品質的早期教育, 就會造成如此大的能力差距。

0-12歲, 大腦的黃金窗口期

孩子剛出生時, 大腦就具備了零散的神經。 在他們的發育過程中, 大腦就像一塊超級海綿一樣, 外界資訊很容易流入大腦,

Advertisiment
後天系統性、規律性的學習活動, 以及外部環境都會極大程度作用於大腦, 將這些神經元“編織”起來, 形成突觸、構成智慧, 與先天基因一起影響大腦發展。

如果一類神經元被頻繁利用, 它就會發展壯大、更加聰明, 而如若沒被利用, 它就會死亡, 這就是腦科學家常說的“非用即失(use it or lose it)”, 也說明大腦有非凡的可塑性。

這個資訊的吸收、突觸的壯大過程, 可以從0歲持續到12歲, 而這12年就被稱為大腦的“黃金視窗期”。 孩子的思維、語言、視野、閱讀等能力, 就在“窗口期”奠定基礎。 一旦窗口關閉, 學習能力和大腦可塑性就沒有那麼強了。

所以說, 兒童時期是學習和發展的黃金時期。 此時父母如果對孩子進行系統性、高品質的早期教育, 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0-12歲之間,大腦的發育又有更為細微的特點。其中,大腦最有可塑性的階段,在於生命中的前5-6年。

0-5歲,大腦突觸大量產生。一個3歲的孩子,能夠根據他的生活經歷, 生長出大約1000萬億個突觸,並且比成年人大腦靈活2.5倍,大腦中神經傳送速率也會因為突觸的不斷連接而更快。而且,大腦神經發育會早於身體其他部分,在人類3歲的時候達到發育頂峰。

5歲以後,學齡前兒童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孩子大腦的發育方向與速度,不僅取決於基因,還倚賴於生活經歷和外界環境。他們對於外界刺激很敏感,對所處的環境適應力很強,消極環境會直接對大腦皮質產生損傷。

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經歷過貧窮、暴力、高壓環境,會直接降低孩子智商、抑制情緒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孩子經歷過的一切,會構成他精神世界的框架。孩子所處的環境越和諧,有目的性、有意義的經歷越豐富,大腦中形成的有益突觸就越多,他們也就越聰明。

也許你曾經疑惑,帶著看似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四處旅行,除了增加麻煩以外,會有什麼用呢?

那麼神經科學就可以告訴你,從孩子出生那天起,他的大腦就會自動接收環境和父母傳遞來的資訊,你給他看什麼、聽什麼、讀什麼,都會儲存在大腦中,為他未來的認知發展打下地基。

孩子的大腦裡,藏著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風景。

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本來與富裕的同齡孩子擁有相似的天生能力,而幾年後卻出現了巨大認知能力的差異的原因了。

這是因為,並非所有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都能得到悉心照料和早期教育。有的是因為父母沒有相關知識而導致的“被動忽略”,有的是因為父母不重視早教而造成的“主動忽視”。

早期教育被忽略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也沒有流入豐富的資訊,生活環境單一、成長經歷缺乏,這就導致這些孩子在幼稚園以前就落後很多。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磨耳朵、雙語早教、幼兒科普,對於很多低學歷、低收入的家長,其實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他們很想讓孩子獲得高品質的啟蒙,只是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而他們周圍的親人、朋友,大多也是相同知識層次的人,資訊獲取管道又很有限,他們可能會給孩子買很多廉價又不健康的零食,卻很少有人知道該買什麼樣的啟蒙圖書。因此,他們只能在孩子上學以後,將教育的責任交給老師。

這就造成了對早期教育的“被動忽略”,不是這些父母不想教,而是不知道如何教。缺失幾年的早期教育,就這樣讓很多貧困孩子,與家庭優越、父母高知的孩子拉開了距離。

而那些主動忽視早期教育的父母,他們眼中的教育,則恰好是與0-3歲這個關鍵階段無關的。他們以為孩子上學才算真正的教育,而幼年時期,只需光著屁股盡情玩耍就夠了。

所以很多人會將孩子留給缺乏教育知識的老人、保姆,既不借助教育機構,也不願親身為孩子教育投入時間,殊不知自己的“自然放養策略”和“快樂教育理念”讓孩子白白浪費了大腦和認知、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就是盲目採取“快樂教育”的弊端。

早期教育短期、長期效果

教育的整體投資回報率都不高,而如果要問什麼階段的教育回報率相對更高,那恐怕就是早期教育了。

短期效果:5歲前如果進行了系統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智商測試中提高8分(McKey RH and Condelli L,1985),對於貧困家庭孩子的效果更大。而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參與度不夠,則會削弱短期效果。

長期效果:研究證明,接受過早期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擁有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高中畢業率,比沒有得到早期教育的孩子考入大學的幾率高2.5倍,也會擁有更高的收入。

高品質的早期教育不僅對孩子有效,還會因為孩子行為問題少,讓家長放心,從而增加父母在工作中的效率和收入。

此外,國家通過培訓家長、提供早教補助等方式,增加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對社會也有好處。研究得出,每一塊錢的早期教育投資,可以回報給社會17塊錢以上。

所以,我們可以說,早期教育相當於給孩子進行的早期儲蓄,幫助他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行為能力進行投資、打好地基。

很多家長在孩子幼年時不注重家庭環境,也不重視早期教育,等孩子小學、初中與別人拉開成績差距、後勁不足時,要麼四處找人補課,要麼埋怨孩子不努力,殊不知這時的努力猶如亡羊補牢,效果遠遠不如兒童早期時的教育。

明白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長短期效果,現在到了家長最關心的部分——我們可以怎樣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

家長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早教?

早期教育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而且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特點、優劣勢都有所不同,意味著我們不可能給出一個適合所有孩子的萬全之策。

我們只能基於對大腦發展特點的研究,説明家長認識到什麼時候應該提供什麼方面的刺激,而更為細節的東西,還需要各位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勤於學習、樂於觀察、敢於實踐,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根據以上關於早期教育中大腦發育特點的討論,我們為家長提供兩方面的行動指南。

第一方面,是通過大腦視窗期間各項認知能力的發育順序,希望家長能夠順應孩子大腦發展規律,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恰當的刺激和訓練。

第二方面,是借助神經科學家提出的“brain-based learning”(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告訴大家孩子的大腦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以及什麼因素會幫助孩子更高效地學習。

1、大腦窗口期: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2-4個月:開始注重與孩子的溫馨互動。

此時,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會經歷爆發式增長,他們會開始注意到這個世界。

他們大腦中關於社交和同情心的細胞就已經準備好建立連接,形成他們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感知能力。他們感情有多豐富,則依賴于他們與大人的互動品質如何。

千萬別小看嬰兒,孩子不會說話,並不意味著孩子大腦沒有運轉。溫馨環境中父母對嬰兒的呢喃軟語,會流入他的大腦,形成他對這個世界的初步印象。

?6個月:開始識別母語。

同時六個月嬰兒,英語語言家庭中的嬰兒,就和瑞典語家庭中的嬰兒擁有不同的“聽力地圖”。而且兒童會對與自己母語不同的語言出現“選擇性耳聾”。

研究表明,孩子總是先聽後說,大腦中儲備了充分的聽力資源以後,才能開始有所輸出。所以如果想教孩子說話,此時加大與孩子交流的頻率是個很好的辦法,想要雙語啟蒙的家庭,也可以開始為孩子磨耳朵了。

?12個月:孩子失去對陌生語言辨別能力。

此時,聽了足夠多的母語以後,孩子的牙牙學語就會選擇自己的母語模式。而12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能力迅速減弱。所以此時孩子已經具備輸出母語的基礎,而英語學習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張口說了。

?2歲:孩子理解能力發展迅速,但語言能力此時發展較緩慢。

你會發現,此時的孩子,對於故事和動畫片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3歲:有97%的孩子能說出簡單的句子。5-6歲時,女孩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吐字更清晰、更流暢;男孩有更多的詞彙量,和更強的語音理解能力(Brierley, 1987) 。

?4歲:儘早開始數學啟蒙,順便提高閱讀能力。

一項針對35000名加拿大、英國、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家長如果儘早開始訓練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僅能幫助孩子以後數學學得好,對於閱讀能力也有顯著提高。

而且,數學啟蒙早的孩子,日後成功的幾率更高。

?學齡前:音樂説明提高空間能力、數學能力。

如果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學習鋼琴和歌唱後,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會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他們可以完成較複雜的迷宮,也可以畫出富有幾何美感的圖畫。另外,如果孩子多聽古典音樂,他們大腦中運用數學的能力也會增強。

?0-10歲:密切互動增強語言能力。

母親與孩子的互動,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也很關鍵。

要想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母親需要辨別孩子非常細微的發音、一顰一笑以及牙牙學語中模糊的語義,然後給予及時的回應。

如果母親的回應遲鈍或消極,就會讓孩子從母親的冷漠中受挫、失望,漸漸明白自己不能隨時、自由地與母親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說,從而使他的語言能力停止增強。

最近非常火的“哈佛大學75年研究”也得出結論,童年時期與母親關係融洽、和諧且交流多的孩子,未來發展得更好、收入也更高。

2、Brain-based learning: 要想孩子成績好,先問大腦怎麼學

有多少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大腦這個器官?未必有很多,想必多數家長都相信,只要孩子花時間努力學,他的成績肯定就不會差。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屢屢犯錯,那肯定是他學得不認真。

可是,學習這件事,要想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要通過大腦來實現的。如果不知道大腦的“生活習性”,不瞭解它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輔助媒介以及學習情境,一味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又如何讓孩子取得高效的學習成果呢?

神經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研究人類大腦,就是為了讓人們清楚大腦結構、瞭解大腦功能,從而為自己的大腦提供積極的刺激,讓學習變得更高效。因此也就有了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理論——brain-based learning.

這個理論的核心論點在於,學習是一個將神經元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每種新的學習,都會在細胞間建立起新的聯繫(Jenson, 2000)。人們變聰明、變智慧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繫(也就是突觸)增加的過程,而要想突觸變得強壯,就要通過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練習。

所以,在神經科學家眼中,學習就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是學習的基礎。拋開大腦談學習,無異於椽木求魚。

那麼,大腦最適應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

?大腦喜歡秩序、邏輯。

大腦很難學會毫無意義、缺乏邏輯的東西,對於學齡前兒童,規律、秩序、邊界更為重要。一堆散亂、無結構的知識,無異于向他的大腦撒入一把塵土,除了烏煙瘴氣外,根本無法學到有用的東西。

所以需要家長自己具備邏輯思維,並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新知識內在的邏輯和意義,並注重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孩子才能記得更清楚。

如此一來,他們大腦中就會逐漸形成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未來當他學到新知識時,就會自動提取大腦中已有的相關儲備,將新知識歸類整理到正確的地方,從而也加深了對事物的理解。

此外,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有秩序、有規律、可持續。比如一份鬆緊適度的日程表、規律的聽音樂、做運動時間,並有家長幫助他長期執行。

?重複性、積極經歷/訓練非常重要。

有邏輯的學習只會為神經元之間建立初步聯繫,而重複訓練會使這種聯繫更加強壯,腦中的連接就像肌肉,越鍛煉越強壯。

?高效的學習需要適當的情境。

環境對於大腦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習就是在人的經歷、環境中產生的。

比如,如果要教孩子認識動植物,最好的方式是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置身於特定情境中去學習。在家中,學習角、讀書角等學習環境的創設,也能幫助孩子在書香氛圍中,通過環境去提高學習效果。

?親手感知,幫助抽象事物具體化。

實踐出真知,這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同樣是重要的一環,只是太多家長由於各種擔憂,剝奪了孩子親自感知世界的機會。親手觸摸身邊事物,讓大腦明確地知道,它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從而逐漸幫助孩子形成複雜的思維模式。

神經學家Henriette van Praag還發現,感知世界過程中孩子的身體運動,可以增加大腦中一種關鍵的蛋白質含量,這種蛋白質可以幫助增加大腦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孩子腦中的知識,最深刻的部分由體驗而來,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但不要輕易說出“為什麼、怎麼樣”,這些需要他在親手感知以後,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來獲得。

所以,當家長因為怕髒、怕危險、怕麻煩阻擋孩子嘗試的腳步之前,不妨平衡一下其中的得失。

?音樂和語言,是大腦的好夥伴。

大腦中掌管音樂和語言的區域有所重疊,而且音樂和語言本來就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韻律、音調和節奏,所以孩子對於音樂的學習、感知能力,又會促進他們語言、閱讀能力的發展。

嬰兒對於母語歌曲旋律做出的反應,會比他們說話還要早,別看他們小,語言和歌曲中的韻律、節奏乃至音調,他們都可以進行識別。而節奏快、韻律強的話語和歌曲,通常能夠調動嬰兒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所以父母與嬰兒說話的時候,語氣可以略微誇張,這可以讓嬰兒更加開心、興奮。每天聽有韻律的兒歌、樂曲,也非常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

?童年得到多少愛,長大就有多堅強。

這句看似雞湯的話,其實也與大腦有聯繫。孩子面對壓力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擁有大量皮質醇水準的孩子,發育速度要更慢。長期的家庭壓力、父母怒火都會使孩子大腦中皮質醇水準飆升,從而抑制發育,也就是越來越不聰明。

從小能夠得到父母溫馨愛護、細緻照料、積極回應的孩子,他的同理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就會更強,未來遇到挫折時也更有韌性,不那麼容易出現抑鬱情緒和行為問題。

早已有研究證明,3歲前得到的父母情感越多的孩子,20-30歲階段就擁有更好的學業、事業表現,人際關係、婚姻關係也處理得更好。而一個人學業成就的10%,就來自於早期家庭生活的品質,其餘的90%,則來自基因、心理狀態、個人努力和外界因素。

?競爭增強記憶力。

研究表明,由各種激烈活動(慶祝、比賽、演出等)引發的激烈情緒,通常有助於激發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又可以幫助啟動學習活動所需的記憶力。所以,激烈情緒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不要爭搶,要禮讓”的論調,不知讓多少孩子止住了追求卓越的腳步。這也讓他們在成為父母後,對於孩子表現出好勝心、競爭心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還沒等孩子嘗試接受挑戰的興奮,就要匆匆忙忙給打壓下去。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妨多鼓勵他參與集體競賽、演出等能燃起興奮情緒的活動,能夠讓他在學習時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科技手段是大腦的雙刃劍。

對於玩手機、ipad的低齡兒童,大人們在慶倖自己偶得清閒之餘,僅有的擔憂可能只是螢幕對視力的傷害。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到,長時間的螢幕時間還會讓孩子專注力變差,從而傷害大腦。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同時關注多件事務而設計的,而科技產品中隨時蹦出的熱點,讓我們的大腦不得不形成“片段注意力”(Linda Stone,1998)——看似對什麼都關注,卻沒有對任何一件事專注。

長時間持續的電子螢幕時間會形成對大腦的壓力,不僅使人們感到疲勞、易怒、無法集中注意力,還會讓大腦的注意力從社會性互動(讀懂表情、看懂手勢)轉移出去。

一項2002年的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人們每花一個小時專注於電腦、手機、電視,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時間就會減少一半。當我們因為電子產品失去了和人交流、觸摸真實世界的機會,就會讓大腦發展出對“於人工事物的親密感”,而對於自然事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會出現鈍感,成為機器臉、木頭人。

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多少瞭解的時候,如果因為電子螢幕而失去了親手觸摸世界的機會,那麼他們的大腦就會逐漸變得鈍化,只對螢幕友好,而對於現實世界的山水大地、人倫情感變得麻木,他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自然也會被削弱不少。

所以,我們不僅希望家長控制孩子的電子產品時間,也呼籲家長自己記得放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話、給出回應。

父母們願意為孩子的任何教育機會付出金錢和時間,為什麼“面對面交流”這件對大腦如此有益的事情,卻往往不願花點時間呢?

結語

雖然這篇文章題目是“窮孩子與富孩子在早教中的差別”,但核心區別,其實在於誰的父母更加用心學習、悉心陪伴。

表面上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忙到忘記孩子的富家長,不一定比得上勤於學習、樂於花時間,又能用有限資源精准投資的普通家長。

能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教育、學習知識、願意投資,這本是讓孩子成長非常加分的事情,不過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只知道在教育上花錢,卻沒有在孩子大腦需要的時候,給出應有的刺激和訓練,也並不認為父母親身主導早期教育有多重要。

這其實並不是精明、理智的教育投資方式。

我們還看到,很多家長能一年花數萬乃至數十萬在早教班,卻不願意花十分鐘給孩子講個故事,也捨不得抽出半天陪孩子去大自然跑跑跳跳,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可事實上,教育當中,正是悉心陪伴、肆意玩耍、瘋跑瘋跳,還有玩泥巴、打雪仗、爬大樹這些讓孩子充分觸摸、感知和親歷生活的事情,才是對他們的大腦更有益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無用”,才會被很多家長所忽略,以至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到頭來看不到好效果,還要責怪孩子不用心。

如果你願意,希望能在讀過我們的文章以後,多陪孩子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做一個brain-friendly parent.

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0-12歲之間,大腦的發育又有更為細微的特點。其中,大腦最有可塑性的階段,在於生命中的前5-6年。

0-5歲,大腦突觸大量產生。一個3歲的孩子,能夠根據他的生活經歷, 生長出大約1000萬億個突觸,並且比成年人大腦靈活2.5倍,大腦中神經傳送速率也會因為突觸的不斷連接而更快。而且,大腦神經發育會早於身體其他部分,在人類3歲的時候達到發育頂峰。

5歲以後,學齡前兒童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孩子大腦的發育方向與速度,不僅取決於基因,還倚賴於生活經歷和外界環境。他們對於外界刺激很敏感,對所處的環境適應力很強,消極環境會直接對大腦皮質產生損傷。

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經歷過貧窮、暴力、高壓環境,會直接降低孩子智商、抑制情緒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孩子經歷過的一切,會構成他精神世界的框架。孩子所處的環境越和諧,有目的性、有意義的經歷越豐富,大腦中形成的有益突觸就越多,他們也就越聰明。

也許你曾經疑惑,帶著看似什麼都不懂的嬰兒四處旅行,除了增加麻煩以外,會有什麼用呢?

那麼神經科學就可以告訴你,從孩子出生那天起,他的大腦就會自動接收環境和父母傳遞來的資訊,你給他看什麼、聽什麼、讀什麼,都會儲存在大腦中,為他未來的認知發展打下地基。

孩子的大腦裡,藏著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看過的風景。

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本來與富裕的同齡孩子擁有相似的天生能力,而幾年後卻出現了巨大認知能力的差異的原因了。

這是因為,並非所有孩子的嬰幼兒時期都能得到悉心照料和早期教育。有的是因為父母沒有相關知識而導致的“被動忽略”,有的是因為父母不重視早教而造成的“主動忽視”。

早期教育被忽略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沒有得到充分的刺激,也沒有流入豐富的資訊,生活環境單一、成長經歷缺乏,這就導致這些孩子在幼稚園以前就落後很多。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磨耳朵、雙語早教、幼兒科普,對於很多低學歷、低收入的家長,其實都是非常陌生的領域。他們很想讓孩子獲得高品質的啟蒙,只是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而他們周圍的親人、朋友,大多也是相同知識層次的人,資訊獲取管道又很有限,他們可能會給孩子買很多廉價又不健康的零食,卻很少有人知道該買什麼樣的啟蒙圖書。因此,他們只能在孩子上學以後,將教育的責任交給老師。

這就造成了對早期教育的“被動忽略”,不是這些父母不想教,而是不知道如何教。缺失幾年的早期教育,就這樣讓很多貧困孩子,與家庭優越、父母高知的孩子拉開了距離。

而那些主動忽視早期教育的父母,他們眼中的教育,則恰好是與0-3歲這個關鍵階段無關的。他們以為孩子上學才算真正的教育,而幼年時期,只需光著屁股盡情玩耍就夠了。

所以很多人會將孩子留給缺乏教育知識的老人、保姆,既不借助教育機構,也不願親身為孩子教育投入時間,殊不知自己的“自然放養策略”和“快樂教育理念”讓孩子白白浪費了大腦和認知、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就是盲目採取“快樂教育”的弊端。

早期教育短期、長期效果

教育的整體投資回報率都不高,而如果要問什麼階段的教育回報率相對更高,那恐怕就是早期教育了。

短期效果:5歲前如果進行了系統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孩子在智商測試中提高8分(McKey RH and Condelli L,1985),對於貧困家庭孩子的效果更大。而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參與度不夠,則會削弱短期效果。

長期效果:研究證明,接受過早期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擁有更低的犯罪率、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高中畢業率,比沒有得到早期教育的孩子考入大學的幾率高2.5倍,也會擁有更高的收入。

高品質的早期教育不僅對孩子有效,還會因為孩子行為問題少,讓家長放心,從而增加父母在工作中的效率和收入。

此外,國家通過培訓家長、提供早教補助等方式,增加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對社會也有好處。研究得出,每一塊錢的早期教育投資,可以回報給社會17塊錢以上。

所以,我們可以說,早期教育相當於給孩子進行的早期儲蓄,幫助他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行為能力進行投資、打好地基。

很多家長在孩子幼年時不注重家庭環境,也不重視早期教育,等孩子小學、初中與別人拉開成績差距、後勁不足時,要麼四處找人補課,要麼埋怨孩子不努力,殊不知這時的努力猶如亡羊補牢,效果遠遠不如兒童早期時的教育。

明白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長短期效果,現在到了家長最關心的部分——我們可以怎樣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

家長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早教?

早期教育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而且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特點、優劣勢都有所不同,意味著我們不可能給出一個適合所有孩子的萬全之策。

我們只能基於對大腦發展特點的研究,説明家長認識到什麼時候應該提供什麼方面的刺激,而更為細節的東西,還需要各位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勤於學習、樂於觀察、敢於實踐,方能取得最好效果。

根據以上關於早期教育中大腦發育特點的討論,我們為家長提供兩方面的行動指南。

第一方面,是通過大腦視窗期間各項認知能力的發育順序,希望家長能夠順應孩子大腦發展規律,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恰當的刺激和訓練。

第二方面,是借助神經科學家提出的“brain-based learning”(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告訴大家孩子的大腦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以及什麼因素會幫助孩子更高效地學習。

1、大腦窗口期: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2-4個月:開始注重與孩子的溫馨互動。

此時,嬰兒大腦中的神經元會經歷爆發式增長,他們會開始注意到這個世界。

他們大腦中關於社交和同情心的細胞就已經準備好建立連接,形成他們的社交技能和同理心感知能力。他們感情有多豐富,則依賴于他們與大人的互動品質如何。

千萬別小看嬰兒,孩子不會說話,並不意味著孩子大腦沒有運轉。溫馨環境中父母對嬰兒的呢喃軟語,會流入他的大腦,形成他對這個世界的初步印象。

?6個月:開始識別母語。

同時六個月嬰兒,英語語言家庭中的嬰兒,就和瑞典語家庭中的嬰兒擁有不同的“聽力地圖”。而且兒童會對與自己母語不同的語言出現“選擇性耳聾”。

研究表明,孩子總是先聽後說,大腦中儲備了充分的聽力資源以後,才能開始有所輸出。所以如果想教孩子說話,此時加大與孩子交流的頻率是個很好的辦法,想要雙語啟蒙的家庭,也可以開始為孩子磨耳朵了。

?12個月:孩子失去對陌生語言辨別能力。

此時,聽了足夠多的母語以後,孩子的牙牙學語就會選擇自己的母語模式。而12歲以後,學習外語的能力迅速減弱。所以此時孩子已經具備輸出母語的基礎,而英語學習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張口說了。

?2歲:孩子理解能力發展迅速,但語言能力此時發展較緩慢。

你會發現,此時的孩子,對於故事和動畫片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3歲:有97%的孩子能說出簡單的句子。5-6歲時,女孩有更強的表達能力,吐字更清晰、更流暢;男孩有更多的詞彙量,和更強的語音理解能力(Brierley, 1987) 。

?4歲:儘早開始數學啟蒙,順便提高閱讀能力。

一項針對35000名加拿大、英國、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家長如果儘早開始訓練孩子的數學能力,不僅能幫助孩子以後數學學得好,對於閱讀能力也有顯著提高。

而且,數學啟蒙早的孩子,日後成功的幾率更高。

?學齡前:音樂説明提高空間能力、數學能力。

如果想讓孩子學習音樂,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學習鋼琴和歌唱後,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會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他們可以完成較複雜的迷宮,也可以畫出富有幾何美感的圖畫。另外,如果孩子多聽古典音樂,他們大腦中運用數學的能力也會增強。

?0-10歲:密切互動增強語言能力。

母親與孩子的互動,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也很關鍵。

要想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母親需要辨別孩子非常細微的發音、一顰一笑以及牙牙學語中模糊的語義,然後給予及時的回應。

如果母親的回應遲鈍或消極,就會讓孩子從母親的冷漠中受挫、失望,漸漸明白自己不能隨時、自由地與母親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說,從而使他的語言能力停止增強。

最近非常火的“哈佛大學75年研究”也得出結論,童年時期與母親關係融洽、和諧且交流多的孩子,未來發展得更好、收入也更高。

2、Brain-based learning: 要想孩子成績好,先問大腦怎麼學

有多少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大腦這個器官?未必有很多,想必多數家長都相信,只要孩子花時間努力學,他的成績肯定就不會差。而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屢屢犯錯,那肯定是他學得不認真。

可是,學習這件事,要想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要通過大腦來實現的。如果不知道大腦的“生活習性”,不瞭解它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輔助媒介以及學習情境,一味催促孩子看書學習,又如何讓孩子取得高效的學習成果呢?

神經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研究人類大腦,就是為了讓人們清楚大腦結構、瞭解大腦功能,從而為自己的大腦提供積極的刺激,讓學習變得更高效。因此也就有了基於大腦的學習方法理論——brain-based learning.

這個理論的核心論點在於,學習是一個將神經元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每種新的學習,都會在細胞間建立起新的聯繫(Jenson, 2000)。人們變聰明、變智慧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繫(也就是突觸)增加的過程,而要想突觸變得強壯,就要通過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練習。

所以,在神經科學家眼中,學習就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是學習的基礎。拋開大腦談學習,無異於椽木求魚。

那麼,大腦最適應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

?大腦喜歡秩序、邏輯。

大腦很難學會毫無意義、缺乏邏輯的東西,對於學齡前兒童,規律、秩序、邊界更為重要。一堆散亂、無結構的知識,無異于向他的大腦撒入一把塵土,除了烏煙瘴氣外,根本無法學到有用的東西。

所以需要家長自己具備邏輯思維,並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新知識內在的邏輯和意義,並注重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孩子才能記得更清楚。

如此一來,他們大腦中就會逐漸形成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未來當他學到新知識時,就會自動提取大腦中已有的相關儲備,將新知識歸類整理到正確的地方,從而也加深了對事物的理解。

此外,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有秩序、有規律、可持續。比如一份鬆緊適度的日程表、規律的聽音樂、做運動時間,並有家長幫助他長期執行。

?重複性、積極經歷/訓練非常重要。

有邏輯的學習只會為神經元之間建立初步聯繫,而重複訓練會使這種聯繫更加強壯,腦中的連接就像肌肉,越鍛煉越強壯。

?高效的學習需要適當的情境。

環境對於大腦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習就是在人的經歷、環境中產生的。

比如,如果要教孩子認識動植物,最好的方式是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置身於特定情境中去學習。在家中,學習角、讀書角等學習環境的創設,也能幫助孩子在書香氛圍中,通過環境去提高學習效果。

?親手感知,幫助抽象事物具體化。

實踐出真知,這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同樣是重要的一環,只是太多家長由於各種擔憂,剝奪了孩子親自感知世界的機會。親手觸摸身邊事物,讓大腦明確地知道,它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從而逐漸幫助孩子形成複雜的思維模式。

神經學家Henriette van Praag還發現,感知世界過程中孩子的身體運動,可以增加大腦中一種關鍵的蛋白質含量,這種蛋白質可以幫助增加大腦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孩子腦中的知識,最深刻的部分由體驗而來,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但不要輕易說出“為什麼、怎麼樣”,這些需要他在親手感知以後,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來獲得。

所以,當家長因為怕髒、怕危險、怕麻煩阻擋孩子嘗試的腳步之前,不妨平衡一下其中的得失。

?音樂和語言,是大腦的好夥伴。

大腦中掌管音樂和語言的區域有所重疊,而且音樂和語言本來就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韻律、音調和節奏,所以孩子對於音樂的學習、感知能力,又會促進他們語言、閱讀能力的發展。

嬰兒對於母語歌曲旋律做出的反應,會比他們說話還要早,別看他們小,語言和歌曲中的韻律、節奏乃至音調,他們都可以進行識別。而節奏快、韻律強的話語和歌曲,通常能夠調動嬰兒的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所以父母與嬰兒說話的時候,語氣可以略微誇張,這可以讓嬰兒更加開心、興奮。每天聽有韻律的兒歌、樂曲,也非常有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

?童年得到多少愛,長大就有多堅強。

這句看似雞湯的話,其實也與大腦有聯繫。孩子面對壓力時,大腦會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而擁有大量皮質醇水準的孩子,發育速度要更慢。長期的家庭壓力、父母怒火都會使孩子大腦中皮質醇水準飆升,從而抑制發育,也就是越來越不聰明。

從小能夠得到父母溫馨愛護、細緻照料、積極回應的孩子,他的同理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就會更強,未來遇到挫折時也更有韌性,不那麼容易出現抑鬱情緒和行為問題。

早已有研究證明,3歲前得到的父母情感越多的孩子,20-30歲階段就擁有更好的學業、事業表現,人際關係、婚姻關係也處理得更好。而一個人學業成就的10%,就來自於早期家庭生活的品質,其餘的90%,則來自基因、心理狀態、個人努力和外界因素。

?競爭增強記憶力。

研究表明,由各種激烈活動(慶祝、比賽、演出等)引發的激烈情緒,通常有助於激發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又可以幫助啟動學習活動所需的記憶力。所以,激烈情緒有助於增強記憶力。

“不要爭搶,要禮讓”的論調,不知讓多少孩子止住了追求卓越的腳步。這也讓他們在成為父母後,對於孩子表現出好勝心、競爭心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還沒等孩子嘗試接受挑戰的興奮,就要匆匆忙忙給打壓下去。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不妨多鼓勵他參與集體競賽、演出等能燃起興奮情緒的活動,能夠讓他在學習時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科技手段是大腦的雙刃劍。

對於玩手機、ipad的低齡兒童,大人們在慶倖自己偶得清閒之餘,僅有的擔憂可能只是螢幕對視力的傷害。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想到,長時間的螢幕時間還會讓孩子專注力變差,從而傷害大腦。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同時關注多件事務而設計的,而科技產品中隨時蹦出的熱點,讓我們的大腦不得不形成“片段注意力”(Linda Stone,1998)——看似對什麼都關注,卻沒有對任何一件事專注。

長時間持續的電子螢幕時間會形成對大腦的壓力,不僅使人們感到疲勞、易怒、無法集中注意力,還會讓大腦的注意力從社會性互動(讀懂表情、看懂手勢)轉移出去。

一項2002年的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人們每花一個小時專注於電腦、手機、電視,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時間就會減少一半。當我們因為電子產品失去了和人交流、觸摸真實世界的機會,就會讓大腦發展出對“於人工事物的親密感”,而對於自然事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會出現鈍感,成為機器臉、木頭人。

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多少瞭解的時候,如果因為電子螢幕而失去了親手觸摸世界的機會,那麼他們的大腦就會逐漸變得鈍化,只對螢幕友好,而對於現實世界的山水大地、人倫情感變得麻木,他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自然也會被削弱不少。

所以,我們不僅希望家長控制孩子的電子產品時間,也呼籲家長自己記得放下手機,看著孩子的眼睛聽他說話、給出回應。

父母們願意為孩子的任何教育機會付出金錢和時間,為什麼“面對面交流”這件對大腦如此有益的事情,卻往往不願花點時間呢?

結語

雖然這篇文章題目是“窮孩子與富孩子在早教中的差別”,但核心區別,其實在於誰的父母更加用心學習、悉心陪伴。

表面上的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忙到忘記孩子的富家長,不一定比得上勤於學習、樂於花時間,又能用有限資源精准投資的普通家長。

能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重教育、學習知識、願意投資,這本是讓孩子成長非常加分的事情,不過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只知道在教育上花錢,卻沒有在孩子大腦需要的時候,給出應有的刺激和訓練,也並不認為父母親身主導早期教育有多重要。

這其實並不是精明、理智的教育投資方式。

我們還看到,很多家長能一年花數萬乃至數十萬在早教班,卻不願意花十分鐘給孩子講個故事,也捨不得抽出半天陪孩子去大自然跑跑跳跳,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

可事實上,教育當中,正是悉心陪伴、肆意玩耍、瘋跑瘋跳,還有玩泥巴、打雪仗、爬大樹這些讓孩子充分觸摸、感知和親歷生活的事情,才是對他們的大腦更有益的。

然而,也正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無用”,才會被很多家長所忽略,以至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到頭來看不到好效果,還要責怪孩子不用心。

如果你願意,希望能在讀過我們的文章以後,多陪孩子做一些“無用”的事情,做一個brain-friendly par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