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穩穩當當生出來,杏壇聖手的“安胎秘笈”

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每個孕媽咪都希望寶寶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 並順利出生到這個世上, 但在寶寶未足月前, 孕媽若有下腹部疼痛、子宮收縮的不適或落紅等現象, 可能引發早產, 此時必須至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 以判斷是否需安胎或為其他病症, 若診斷後需要安胎, 醫生會給予適當藥物及正確的安胎方式, 讓胎兒繼續在母體中成長至足夠重量再生產。

祕笈一:判斷何時須安胎?

若孕媽咪在胎兒未足月以前, 有子宮收縮、腹部或下背部疼痛、骨盆感到胎兒向下推動、陰☆禁☆道出血、分泌物變多等症狀,

Advertisiment
有早產的可能。 但胎兒在未滿37周前, 器官發展不夠成熟、身體功能不夠完整、體重也未達標準, 如果早產就容易有其他併發症。 為避免胎兒早產, 孕媽咪必須多注意早產徵兆, 若有任何狀況, 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請醫生判斷是否需要安胎。 若孕媽咪是因為長時間做勞力的動作或工作時間過長, 而導致身體勞累不適、下背部酸痛等, 待休息後仍沒有改善, 也同樣需就醫, 以確保胎兒能夠在最健康的情況下出生。

Advertisiment

祕笈二:瞭解各時期的安胎方式

每個階段的孕媽咪所需的安胎方式不同, 且胎兒的大小也可能影響治療的成效, 所以醫生會給予最適當的安胎處置, 不論是住院安胎或居家自行安胎等, 均必須依照醫囑, 好好休息、適度活動、按時服藥, 才能達到安胎的最大效用。

懷孕初期的安胎方式

懷孕的前三個月若有不正常出血, 可能是因為高齡或黃體素分泌不足而需要安胎, 醫生通常會讓孕媽咪口服安胎藥物或是注射黃體素, 以居家自行照護的方法, 主要是多臥床休息、避免搬重物、過量的勞力工作等。

Advertisiment

懷孕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讓胚胎能夠穩定著床, 而黃體素有穩固著床的功能, 所以治療會以黃體素為主。 症狀較嚴重者, 則需要住院觀察。

不健康的胚胎

懷孕初期的流產症狀中, 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染色體不正常, 而導致胚胎不健康或發育不良, 這種情形下給黃體素的效果不良, 最好的方式還是順其自然地讓胚胎排出。

懷孕中後期的安胎方式

當胎兒滿13周以後, 因為胎盤會分泌黃體素, 此時以黃體素安胎的效果不大, 所以會使用預防子宮收縮的藥物。

祕笈三:住院安胎的治療有哪些?

如果有早產性的宮縮、出血、羊水破或子宮擴張的情形時, 就必須入院安胎, 通常會由靜脈注入安胎藥物,

Advertisiment
首要控制早產徵兆, 預防早產的發生, 而劑量會隨著宮縮的程度有所不同。 因為安胎藥可能會造成孕媽咪心跳加速、呼吸急喘、噁心想吐或其他副作用, 所以要在院內觀察, 如果有無法緩解的不適, 應立即與醫護人員反映。

住院安胎評估與檢查

Advertisiment

1.抽血及尿液檢查:孕媽咪在入院後, 醫生通常會進行一般的尿液及血液常規檢查, 用來評估孕媽咪是否有貧血、糖尿病或感染現象, 必須先排除這些病因, 才能對症下藥, 給予適合的安胎處置。

2.陰☆禁☆道細菌培養:為避免早產、胎兒感染、早期破水及影響胎兒與孕媽咪健康的因素, 醫師會做陰☆禁☆道細菌培養, 以排除不利情況發生。

3.測量胎心音及宮縮:安胎是為了讓胎兒能在媽媽的肚子裡成長, 待成熟後再健康出生, 所以在安胎期間, 會利用胎兒監測器, 觀察胎兒的心跳是否正常, 並檢測宮縮的頻率, 確保胎兒不會有早產的疑慮。

4.超音波檢測:醫生會以超音波來檢測胎盤位置及胎兒成長狀況、羊水量是否正常、整體成熟度是否在標準值內, 以超音波觀察的資料來判斷胎兒健康狀況,並藉此瞭解胎兒的成長環境。

住院安胎的注意事項

若為急需減少宮縮及預防早產的情況下,安胎就必須絕對的臥床休息,包含用餐、如廁及洗澡等日常活動,皆在床上進行。飲食方面則需均衡攝取,並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腸胃不適或有便祕的情況發生。

因長時間的住院臥床養胎,可能會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或做各種檢查,讓孕媽咪們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家人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盡可能找一些能安撫緊張情緒的活動來緩解壓力,如:閱讀無負擔的報紙雜誌、聽一些愉快的音樂等,也可做較輕微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讓自己處於最輕鬆的狀態。

祕笈四:居家安胎的注意事項

孕婦于住院安胎返家後,仍不可鬆懈,還須注意以下居家安胎事項:

1.臥床休息,若無宮縮、羊水破或出血狀況,可先適度地坐著活動,如果狀況良好,才可以下床伸展筋骨。

2.避免搬重物、進行激烈運動、爬樓梯、跑步及從事粗重的工作,必須漸進式的執行所有活動。

3.觀察胎動、子宮收縮頻率、有無出血或羊水破、分泌物等,若有任何早產現象,就必須返回醫院就診檢查。

4.儘量避免性☆禁☆生☆禁☆活、陰☆禁☆道灌洗或有刺激子宮收縮的行為。

5.定期至醫院做產檢,並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或回診。

6.因便祕可能會導致排便時下腹部過度用力而刺激子宮,所以居家照護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注意補充纖維,若仍無改善,可請醫師協助給予軟便劑。

7.若患有子癇前症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血壓,如果有出現頭暈、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是抽筋等情形,要立即至醫院檢查。

8.返家後,孕媽咪也要注意有無體溫升高或發燒等症狀,以掌握是否有感染的症狀。

9.孕媽咪在安胎期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上的放鬆,家人與丈夫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安胎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點!

以超音波觀察的資料來判斷胎兒健康狀況,並藉此瞭解胎兒的成長環境。

住院安胎的注意事項

若為急需減少宮縮及預防早產的情況下,安胎就必須絕對的臥床休息,包含用餐、如廁及洗澡等日常活動,皆在床上進行。飲食方面則需均衡攝取,並補充足夠的水分,以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腸胃不適或有便祕的情況發生。

因長時間的住院臥床養胎,可能會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或做各種檢查,讓孕媽咪們有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家人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盡可能找一些能安撫緊張情緒的活動來緩解壓力,如:閱讀無負擔的報紙雜誌、聽一些愉快的音樂等,也可做較輕微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讓自己處於最輕鬆的狀態。

祕笈四:居家安胎的注意事項

孕婦于住院安胎返家後,仍不可鬆懈,還須注意以下居家安胎事項:

1.臥床休息,若無宮縮、羊水破或出血狀況,可先適度地坐著活動,如果狀況良好,才可以下床伸展筋骨。

2.避免搬重物、進行激烈運動、爬樓梯、跑步及從事粗重的工作,必須漸進式的執行所有活動。

3.觀察胎動、子宮收縮頻率、有無出血或羊水破、分泌物等,若有任何早產現象,就必須返回醫院就診檢查。

4.儘量避免性☆禁☆生☆禁☆活、陰☆禁☆道灌洗或有刺激子宮收縮的行為。

5.定期至醫院做產檢,並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或回診。

6.因便祕可能會導致排便時下腹部過度用力而刺激子宮,所以居家照護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注意補充纖維,若仍無改善,可請醫師協助給予軟便劑。

7.若患有子癇前症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血壓,如果有出現頭暈、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是抽筋等情形,要立即至醫院檢查。

8.返家後,孕媽咪也要注意有無體溫升高或發燒等症狀,以掌握是否有感染的症狀。

9.孕媽咪在安胎期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上的放鬆,家人與丈夫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安胎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