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秋夏之交 幼童要慎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 每年的夏秋之交都有發病, 9月是高峰期, 5歲以下的幼兒患病居多, 經常會在托兒所或幼稚園發生集體流行。

寶寶患了手足口病, 又是咳嗽又流口水, 還不愛吃東西, 嗓子裡還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過程是中等熱度發熱(體溫在39℃以下), 進而出現咽痛, 寶寶表現為流口水、拒食。 沒有併發症的患兒, 一周左右即可痊癒。 少數患兒會有神經系統症狀, 併發無菌性腦膜炎和皮膚繼發感染, 但極少有後遺症。

手足口病是屬於中度傳染性的小兒疾病之一, 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糞便。

Advertisiment
在發病的第一周傳染性最強。 因此在流行季節, 少帶寶寶去公共場所。 最好的預防措施是隔離患兒, 加強嬰幼兒的保健, 減少傳染機會。

手足口病治療原則主要對症處理為主。 在患病期間, 應加強寶寶護理, 做好口腔衛生, 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為宜。 因手足口病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 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就診、複查進行檢測, 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復。

當然對於這樣的疾病, 永遠是預防大於治療。 除了幼稚園教師的教育之外, 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 首先要從小給寶寶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比如說飯後便後洗手, 拿了玩具或書本後必須洗手, 不能舔舐手指頭等等。

Advertisiment
也需要加強寶寶身體鍛煉, 經常給寶寶所處的環境打掃衛生、通風透氣。 若是發現寶寶出現發熱咽喉疼的症狀, 必須前往醫院就醫或者在家單獨治療, 千萬別讓寶寶去幼稚園等場所, 以免疾病傳播。

手足口病的個人預防措施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 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 並妥善處理汙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 居室要經常通風, 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Advertisiment
居家治療的兒童, 不要接觸其他兒童, 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 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療、休息, 以減少交叉感染。

嚴格按照上述的原則操作, 我們是可以向手足口病說不的!預祝各位年輕的父母和4歲以下的寶寶安然度過美好的9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