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產後常見問題之痔瘡

臨床案例A

前幾年李太太懷了第一胎, 沉浸在即將為人母的喜悅中!但因為懷孕時胃口大開, 所以整個懷孕期增加了20公斤, 再加上內勤工作缺乏運動, 所以到了生產時, 產程進展很慢。 好不容易歷經了整整一天的陣痛與用力, 終於順利自然產下寶貝!

然而生產後李太太上廁所時即發現, 怎麼肛門口多了一個息肉?請醫師檢查後, 醫師說是生產時用力所造成的痔瘡脫垂!幾年下來, 這顆痔瘡一直沒有消失, 但也不會有出血或疼痛的現象, 醫師說可以不用理會、再觀察, 於是李太太就一直跟這顆痔瘡和平共存。

Advertisiment

臨床案例B

一位即將臨盆的准媽咪, 深受痔瘡困擾, 看診時發現症狀嚴重程度已是三、四期, 為了顧及胎兒安全, 只能給予藥物舒緩疼痛症狀, 等產後再回診接受治療。

好不容易熬到生產了, 但是這位媽咪產後發現藥物已無法舒緩, 擔心坐月子休養期間無法忍受痔瘡的疼痛, 於是在家人同意下進行手術治療。 由於這位媽咪才剛生產完, 體力尚未完全復原的狀況下, 因此建議採用時間短且恢復快的痔瘡環狀切除術(PPH)來治療。 術後這位媽咪終於可以放心地坐月子。

什麼是痔瘡?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莊捷翰醫師表示, 肛門附近的皮下及黏膜下血管叢, 被稱為「痔瘡」, 每個人都有, 只是有沒有產生病變的差別。

Advertisiment
當肛門附近的血管叢因為長期受到壓力(例如長期蹲坐、便秘及懷孕等因素)而充血、擴張及變大, 便會出現「痔瘡充血」的現象, 患者可能在排便時, 發生糞便對痔瘡血管叢擠壓、磨擦, 進而造成痔瘡出血或痔瘡脫出的症狀。

痔瘡分為「內痔」、「外痔」

莊捷翰醫師表示, 痔瘡依所在位置, 分為內痔及外痔:

*內痔:

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為「內痔」。 因為所在位置的血管神經對疼痛反應較不敏銳, 所以通常不會感到疼痛, 但容易出現排便出血的情形。

長時間便秘嚴重、懷孕婦女腹壓大等因素, 都會使內痔病情加重, 以致內痔組織脫出肛門之外, 稱為「脫垂」。

*外痔:

位於肛門「齒狀線」以下的痔瘡稱為「外痔」。 就在肛門口附近,

Advertisiment
因此外痔充血腫脹時, 可以輕易發現。 此處的痛覺神經敏感, 患者在用力排便或是因腹壓增加而使外痔腫脹時, 會產生疼痛, 也有可能使外痔皮膚壞死出血。 此外, 若外痔腫脹突出肛門口, 會造成分泌物增多或肛門搔癢。

若同時有內外痔的症狀, 則稱為「混合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