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美國孩子的另類“包容”課程

“全球視野”, 就是要給孩子一顆包容的心, 幫助他們去接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形式……所有與他們共存的種種“不同”。 在美國, 一項以“包容”為主題的課程, 已經在孩子中間展開, 讓我們看看他們都在做些什麼。

海外:看美國孩子的另類“包容”課程

“不要嘲笑我”系列課程

PPM演唱組合的成員彼得·葉若創作了一首名為《不要嘲笑我》的歌曲, 歌中唱道:“我胖, 我瘦, 我矮, 我高, 我聾, 我瞎, 嗨, 我們不都是這樣嗎?”這首歌得到了美國小學校長聯合會數千名會員的支持, 葉若就此成立了Operation Respect組織, 並開辦了“不要嘲笑我”系列課程。

Advertisiment
到目前為止, 美國和加拿大的18000名教育界人士已參與到這個課程中。 課程借助音樂的形式, 使反偏見的精神不僅僅進入孩子的頭腦裡, 更深入到他們的內心和靈魂中。

“撕碎的心”

這是加州卡爾斯巴德的普通教師簡·哈里森創造的一種課堂活動。 在活動中, 她手裡握著一顆紙做的心, 講述一個孩子某天的經歷。 每當有人傷害這個孩子的感情時, 她便把她手中的紙心撕開一個小口子。 孩子們會跟隨她一起回憶自己做過的讓別人“撕碎心”的事情, 逐漸意識到, 偏見和歧視對別人的傷害。

“檸檬訓練”

這是美國米勒兒童早期教育活動中的一項。 這項活動中, 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一個檸檬, 然後要求孩子們瞭解它。

Advertisiment
孩子們在地上滾、品嘗、聞氣味並仔細觀察。 然後老師把檸檬都收到一個籃子裡, 讓孩子們找出自己的那一個。 孩子們做到了。 雖然有一些檸檬髒了, 有一些撞癟了, 還有一些上面有牙印, 但是孩子們會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然後, 老師把檸檬的皮剝掉, 要求孩子們再找出自己的那個。 當孩子們認識到根本無法做到時, 他們學到了重要的一點:雖然我們的外表可能不同, 但內心卻是一樣的。

“找到我們的家, 認識我們自己”

這是美國洛杉磯包容教育博物館向5歲以下兒童開放的一個展覽, 是關於種族和移民的多媒體課程。 展覽中還原了很多名人兒時的成長環境, 例如非洲裔詩人兼小說家馬亞·安傑洛學會閱讀的雜貨店,

Advertisiment
棒球教練喬·托爾的父母, 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後所住的地方, 以及運動員關穎珊、導演比利·克裡斯特爾、吉他大師卡洛斯·山塔那、NBA球星卡裡姆·阿卜杜-賈巴爾等人的生活場景。 博物館館長列貝·吉夫特說,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在學習欣賞不同文化的同時, 對自身的背景感到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