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熱後反復腹痛病根在脾胃


發熱後反復腹痛病根在脾胃

腸系膜淋巴結炎系非特異性炎症, 是引起小兒腹痛的原因之一, 常易反復發作, 近年來發病有增加趨勢。 診斷主要依據是:(1)間歇性不定位腹痛病史, 有壓痛但無反跳痛, 多位於右下腹及臍部, 解痙藥物不能緩解。 (2)超聲檢查可見多發腫大淋巴結。 (3)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顯示淋巴結內血流明顯增多。

常因病毒、支原體或細菌感染, 隨淋巴管進入局部淋巴結, 由於腸系膜淋巴結主要分佈于腸系膜血管周圍, 收集沿腸系膜血管及其分支配布的淋巴結的淋巴液。 回腸遠端的腸系膜淋巴結非常豐富,

Advertisiment
內容物由於回盲瓣作用, 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 毒素及細菌代謝物易被回結腸系膜淋巴結吸收, 因此腸系膜淋巴結炎多發生於回腸遠端的腸系膜。

急性腹痛伴有發熱、嘔吐等症狀時需立即就醫, 在沒有明確診斷前, 不宜服止痛藥物。

腸系膜淋巴結炎應與腸痙攣、腸蛔蟲症、闌尾炎鑒別:

腸痙攣多見於嬰兒, 可出現反復發作的陣發性腹痛, 腹部無異常體征, 排氣、排便後可緩解。

腸蛔蟲症則常有不固定腹痛、偏食、異食癖、噁心、嘔吐等消化功能紊亂症狀, 有時出現全身過敏症狀;往往有吐、排蟲史;糞便查找蟲卵, 驅蟲治療有效可協助診斷。

急性闌尾炎多是先腹痛後發熱:先有腹痛並逐漸加重且右下腹壓痛明顯,

Advertisiment
壓痛點固定, 有明顯的反跳痛和肌緊張, 而後出現發熱, 且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中性細胞相對較高, 超聲可見腫脹的闌尾, 其周圍可伴有腫大的淋巴結。

腸系膜淋巴結炎多是先發熱後腹痛:可先有發熱等感染表現, 繼而發生腹痛, 腹痛可表現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 兩次疼痛之間患兒無不適感覺, 右下腹痛多見, 壓痛部位靠近中線或偏高, 且不固定, 少有反跳痛及肌緊張, 且白細胞計數一般正常或略高, 淋巴細胞相對較高。

腸系膜淋巴結炎屬中醫學的腹痛範疇, 病位在脾及腸胃, 內因責之小兒形氣未充、肺脾腎虛、衛外不固、易於感觸毒邪, 誘因責之恣食生冷、肥甘、油膩之品及少食蔬菜、易聚濕生痰, 外因責之毒邪侵襲,

Advertisiment
發病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病機是毒壅氣滯, 痰濕交阻, 結於腹部, 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中醫辨證分為濕熱腹痛、寒濕腹痛、食滯腹痛、脾虛腹痛等類型, 治法多以解毒散結、溫散寒邪、消食導滯、溫中補虛、活血化瘀為主, 常用加味消瘰丸、甘露消毒丹、香砂平胃散、小建中湯等治療, 可使氣機宣通, 血脈流暢, 通則不痛, 榮則不痛。

腸系膜淋巴結炎急性期一般經過對症、抗感染、中藥、理療等治療後腹痛可明顯好轉。 應注意休息, 生活要有規律, 平常應多喝開水, 注意氣候變化, 及時為孩子增減衣物, 避免著涼, 不吃冷食, 以防反復發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