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乳食不節, 傷及脾胃
 乳食不節, 過食肥甘生冷, 傷及脾胃, 脾胃失司, 受納運化失職, 升降不調, 及成積滯。 積滯日久, 脾胃更傷, 轉化為疳。
 脾胃虛寒薄弱
 脾胃虛寒薄弱, 則乳食難於腐熟, 而使乳食停積, 壅聚中州, 阻礙氣機, 時日漸久, 致使營養失調, 患兒贏瘦, 氣液虛衰, 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 積滯可傷及脾胃, 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
Advertisiment
 其他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蟲症也常為本病的原因。
 疳積:中醫指小兒面黃肌瘦, 腹部膨大的病, 多由飲食, 沒有節制或腹內有寄生蟲引起。
 二、症狀
 積滯傷脾
 形體消瘦, 體重不增, 腹部脹滿, 納食不香, 精神不振, 夜眠不安, 大便不調, 常有惡臭, 舌苔厚膩。
 氣血兩虧
 面色萎黃或蒼白, 毛髮枯黃稀疏, 骨瘦如柴, 精神萎靡或煩躁, 睡臥不寧, 啼聲低小, 四肢不溫, 發育障礙, 腹部凹陷, 大便溏泄, 舌淡苔薄, 指紋色淡。
 三、治療
 積滯傷脾
 (1)治則:消積導滯, 調理脾胃。
 (2)處方:揉板門, 推四橫紋, 運內八卦, 補脾經, 分推腹陰陽, 揉中脘, 揉天樞, 按揉足三裡。
 (3)方義:揉板門、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揉天樞消食導滯, 疏調腸胃積滯;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加強以上作用,
Advertisiment
 氣血兩虧
 (1)治則:溫中健脾, 補益氣血。
 (2)處方:補脾經, 運內八卦, 掐揉四橫紋, 揉外勞宮, 推三關, 揉中脘, 按揉足三裡, 捏脊。
 (3)方義:補脾經、推三關、揉中脘、捏脊溫中健脾, 補益氣血, 增進飲食;運內八卦、揉外勞溫陽助運, 理氣和血, 並加強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橫紋主治疳積, 配按揉足三裡調和氣血, 消導積滯。
 其他
此外:五心煩熱, 盜汗, 舌紅光剝, 陰液不足者, 宜推三關、揉外勞, 加清肝經, 補腎經, 運內勞宮;煩躁不安, 目赤多淚加清肝經;若有咳嗽痰喘, 加推肺經, 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補大腸;便秘者加清大腸, 推下七節骨。
另外可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