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育兒遇上心理學,這3個帶娃的思維工具,你一定要有

為什麼有些父母在育兒時總是抱怨, 好像孩子就是災難一般, 而有些父母卻得心應手, 與孩子共用美好時光。

我告訴你, 是優秀的父母都會有高階的思維工具在幫助自己處理事情, 他們不但會帶娃, 其他事情樣樣輕鬆搞定。 下面是3個帶孩子的小煩惱, 看看這位奶爸是怎麼提煉背後的思維工具的吧。

孩子把咖啡撒了以後

群裡有位媽媽分享過這麼一個例子:「我和女兒去咖啡店, 她不小心托著咖啡的託盤放的時候歪了, 一杯咖啡全撒了。 她整個愣那了, 我簡單說了一句原因, 拜託服務員清理一下,

Advertisiment
讓女兒重新要了一杯。 女兒直言我很鎮靜, 之後有類似事情她自己就會處理, 再也沒慌張了。 」

在這類孩子非故意犯錯的事件裡, 父母通常有2種做法:

一種是責怪孩子的不小心, 不理智的父母甚至上升到對於孩子性格的否定, 責備孩子毛毛躁躁。

另一種做法就像這位媽媽一樣, 冷靜地描述事情, 及時地提出解決方案, 給孩子提供機會補救錯誤。

這兩種處理方式背後對應的是兩種不會馬上顯現但影響深遠的後果:

前者很可能會使得孩子將來在遇到同類或者更大的突發事件時, 腦海裡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該怎樣處理眼前的問題, 而是小時候父母在咖啡廳裡的責備、抱怨, 當時的羞愧、內疚、挫敗已經佔據了他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難以專注地解決眼前的問題。

相反, 後者會讓孩子在面對同類事情的時候, 有能力有底氣去冷靜應對。

在這裡引申一個概念, 叫「心智頻寬」。

心智頻寬就是大腦運行的記憶體和容量, 包括我們的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能力。

結合上面的兩種處理方式, 不難發現, 親子溝通方式是否合理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心智頻寬產生直接和持久的影響。

例子中的媽媽懂得在第一時間以理性、客觀的描述釋放孩子因為不小心做錯事的恐懼情緒。 並且迅速引導女兒重新點一杯咖啡, 目的是讓她從犯錯的孩子的角色裡抽離出來, 重新回歸到顧客的角色裡。

這樣的言傳身教無疑是對孩子心智頻寬最好的保護。 孩子不會因為這次不太起眼的小事背負起「你怎麼總是那麼不小心」等心理負擔,

Advertisiment
讓這些心理負擔跑出來佔據心智頻寬的有限資源。

作為父母, 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與孩子互動時的語言, 是在保護還是破壞他們的心智頻寬。

孩子死活都要玩手機

我平時還會在喜馬拉雅上收聽清華大學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者, 愛貝睿科學總監趙昱鯤老師的節目《小事情撬動孩子大能力》。

這個節目主要是教家長們怎樣利用日常生活的小事來培養孩子的能力。

一般家長在面對孩子喜歡玩手機的問題上, 往往只會採取管制、強迫、商量的方式, 但這樣通常治標不治本。 但趙老師則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 他首先研究手機到底為什麼會那麼好玩, 然後將手機的「上癮機制」複製到其他事情上,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在其他事情也有同樣的興趣。

按照這個思路, 他梳理出手機的好玩之處在於採用了遊戲化的機制, 即「設定目標——及時提供回饋——通過持續升級任務難度營造學習區內的挑戰感」。

後來, 他將這種遊戲化的機制運用在親子籃球的活動裡:

1、為孩子設定投籃目標
2、針對每次投籃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回饋
3、根據孩子的水準, 自我調整地調整投籃目標的難度係數。

結果, 孩子跟他一起打了 5 個小時的籃球, 不亦樂乎。 這個例子讓我想起了第一序改變與第二序改變, 傳統家長的做法(管制、強迫、商量等)本質上是在系統內的低效嘗試, 屬於第一序改變;而趙老師則是跳出了「阻止孩子玩手機」這個目標系統,

Advertisiment
提取手機背後的優秀模因, 同時把它複製到其他活動裡, 從而巧妙地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打破了「孩子-手機」的互動結構, 屬於第二序改變。

第二序改變是引入新的要素改變系統的結構, 由此構建出新的更良性的互動系統代替舊的互動系統。

我開始意識到, 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很多與父母期待、觀念產生衝突和對抗的場景時, 採用威逼利誘的方式來進行低階的博弈, 這些第一序改變的「政策」也許會短暫見效。 但從權衡的角度來看, 它的代價非常大, 因為會極大地損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然而, 第二序改變讓孩子的訴求與自己的目標從對立走向整合。 所以, 它是優秀父母的另一種核心素養。

孩子就不愛喝水

「教育本質是人人交互;技術本質是機機交互;設計本質是人機交互。人人交互協議模糊,演化緩慢,反覆運算慢;機機交互協議清晰,容易制定;人機交互人物交互的核心點在發現新的可能。」

教育孩子就是在交流,本質上是人人交互。從協議與交互角度看,在家庭這個層面,會有哪些協議的影子呢?

我平時很喜歡用遊戲化的方式跟女兒互動,尤其是當我需要說服女兒去做一些必須做,但她不願意主動做的事情。

比如,女兒從小就不太會主動喝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設計一個有趣的場景來引導她,我會跟她說:我們試試看,彤彤喝水的咕嚕聲能不能把「eeyore」(eeyore是她小時候最喜歡的小玩偶)叫醒?她聽到以後馬上拿起水杯大口大口地喝水,還故意發出很明顯的咕嚕聲。

這種遊戲化的溝通方式促使她產生了一種「我想看看我喝水是不是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的內在動機,避免了指令式(「你快點喝!」)、威脅式(「如果你不喝水,我就怎樣」)、條件式(「你喝水,我就讓你看電視」)這些溝通方式所造成的外部動機控制。

但這招現在不太管用了,於是我又設計了另一種遊戲化的溝通方式:我給她喝的每一口水都起一個名字,每個名字都結合了她最喜歡的玩偶、玩具、卡通人物,以及她認識的中英文單詞等等,比如「開心水」、 「猴子水」、 「蘇菲婭小公主水」、 「orange水」、 「裙子水」。通常,我列舉兩個名字,她就會興致勃勃地接龍聯想,跟我分享她想到的每一個新名字。她每說一個名字,我就喂她喝一口水。

於是,喝水就變成了一種讓她覺得很過癮的遊戲。有一次,她主動拿起杯子喝水,喝完一口以後,很認真很自豪地跟媽媽說:「這叫做開心水,是我爸爸教我的。」聽到她這麼說,我的心都融化了。

有一天,我跟女兒的遊戲化溝通結束以後,突然意識到:遊戲化溝通本質上就是利用人類創造、討論虛構事物、故事的語言功能,來制定一種親子間類似密碼的交互協定。遊戲化溝通就是去構建親子協議,為親子關係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把我和女兒帶到一個充滿趣味的平行世界裡盡情玩樂。

通過孩子熟悉的語言創造親子之間的私密協議,可以讓我們跟孩子建立更有默契的情感聯結。

孩子就不愛喝水

「教育本質是人人交互;技術本質是機機交互;設計本質是人機交互。人人交互協議模糊,演化緩慢,反覆運算慢;機機交互協議清晰,容易制定;人機交互人物交互的核心點在發現新的可能。」

教育孩子就是在交流,本質上是人人交互。從協議與交互角度看,在家庭這個層面,會有哪些協議的影子呢?

我平時很喜歡用遊戲化的方式跟女兒互動,尤其是當我需要說服女兒去做一些必須做,但她不願意主動做的事情。

比如,女兒從小就不太會主動喝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設計一個有趣的場景來引導她,我會跟她說:我們試試看,彤彤喝水的咕嚕聲能不能把「eeyore」(eeyore是她小時候最喜歡的小玩偶)叫醒?她聽到以後馬上拿起水杯大口大口地喝水,還故意發出很明顯的咕嚕聲。

這種遊戲化的溝通方式促使她產生了一種「我想看看我喝水是不是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的內在動機,避免了指令式(「你快點喝!」)、威脅式(「如果你不喝水,我就怎樣」)、條件式(「你喝水,我就讓你看電視」)這些溝通方式所造成的外部動機控制。

但這招現在不太管用了,於是我又設計了另一種遊戲化的溝通方式:我給她喝的每一口水都起一個名字,每個名字都結合了她最喜歡的玩偶、玩具、卡通人物,以及她認識的中英文單詞等等,比如「開心水」、 「猴子水」、 「蘇菲婭小公主水」、 「orange水」、 「裙子水」。通常,我列舉兩個名字,她就會興致勃勃地接龍聯想,跟我分享她想到的每一個新名字。她每說一個名字,我就喂她喝一口水。

於是,喝水就變成了一種讓她覺得很過癮的遊戲。有一次,她主動拿起杯子喝水,喝完一口以後,很認真很自豪地跟媽媽說:「這叫做開心水,是我爸爸教我的。」聽到她這麼說,我的心都融化了。

有一天,我跟女兒的遊戲化溝通結束以後,突然意識到:遊戲化溝通本質上就是利用人類創造、討論虛構事物、故事的語言功能,來制定一種親子間類似密碼的交互協定。遊戲化溝通就是去構建親子協議,為親子關係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把我和女兒帶到一個充滿趣味的平行世界裡盡情玩樂。

通過孩子熟悉的語言創造親子之間的私密協議,可以讓我們跟孩子建立更有默契的情感聯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