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
發現成功人士和普通人顯著的差異并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于個性品質不同。
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
因此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過了整天要媽媽的一兩歲,
寶寶就開始變得鬧騰了。
和父母做對、故意耍賴、犟、不聽話、在大院里瘋跑、不愛回家。
以前父母給他們吃啥,
他們就吃啥。
現在也不行了,
他們開始要吃這個,
不吃那個,
不穿這個衣服,
喜歡那件衣服,
自我意識開始特別強。
這時,
習慣照顧寶寶、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的父母倒不習慣了,
Advertisiment
開始納悶這孩子怎么不聽話。
孩子怎么了,
難道想造反不成?這時候,
打呀罵呀,
怎么管教似乎都不見成效,
孩子哭喊,
父母也焦慮。
這時怎么了?
其實,
真正的根源是,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
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
開始有了“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
到了五六歲乃至更大,
就是一個自我開始發展建立的過程。
這時,
父母也要學習如何合理的應對,
除了照顧孩子吃喝之外,
更要照顧他們的心智。
寶寶要自由
寶寶兩三歲的時候,
開始出現了最初的獨立性表現。
這種表現特征事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他們開始學會用手腳等多種方式認知世界,
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
不要人抱,
Advertisiment
甚至不愿讓大人拉著手走路。
已經能夠用簡單語言來表達他們意圖的寶寶,
開始學會說“不”,
“我會,
我自己來。
”,
他們要自己吃飯、自己喝水、自己走路,
不過,
他們往往因為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
走或跑容易跌倒,
喝水打翻杯子,
而遭到父母的批評,
說他們“不聽話”、“犟”。
這時候的寶寶非常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
幼年時期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
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
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
沒勁”等。
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此外,
這時候的寶寶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
喜歡自己反復做,
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
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當出現這些特征時,
父母要開始注意了。
因為這是培養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時期。
Advertisiment
當孩子的獨立要求得到支持時,
小孩就會表現出“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
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
當孩子開始鬧獨立時,
很多父母最常見的反應就是“這孩子怎么這么調皮”,
其實,
我們應該給他們熱情鼓勵和支持,
才會讓他們健康發展。
父母要支持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
根據他們獨立性的表現,
乘機培養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
“自己的事自己做”,
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
否則錯過時機,
很容易形成孩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
其次,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這一點對于家長來說尤其困難。
誰不愛自己唯一的寶寶呢,
但如何愛,
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
Advertisiment
應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
不要壓抑孩子獨立性活動意向,
解放他們的手腳,
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
為形成良好個性打好基礎。
此外,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
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
孩子吃飯不要硬逼,
讓孩子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
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
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
并非是嬌慣孩子。
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
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
待人友善,
懂禮貌,
舉止大方,
自我獨立意識強,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當孩子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不要斥責他們,
同樣,
當他們不愿自己去做,
習慣依賴父母的時候,
也要從興趣上培養他們自己做事情的能力。
比如,
通過游戲的方式,
讓寶寶做些象征性的勞動。
如果能經常地堅持,
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