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父母學堂>親子溝通>正文

當心早教誤區害了孩子

幼教“小學化”, 過度保護寶寶, 很小就要面對考試等等錯誤的教育觀念, 其實一直伴隨著我們的左右, 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傷害!

誤區一:幼教“小學化”

許多家長從寶寶一出生就為孩子規劃了美好的將來, 奉行"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要是晚認了幾天字, 少學了幾個單詞便覺得是極大的失誤。

如今, 在家庭幼教中出現小學化傾向。 不少孩子在入學后, 出現厭學、逃課等不良情緒。 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識字、閱讀和英語口語。 不少幼兒除在特色班、興趣班已有涉及, 家長更多的在語文、英語和數學上猛下工夫。

Advertisiment
如今, 才四五歲的孩子就識字、講英語、背唐詩, 一些認識1000字的學前兒童足以應付一年級全年課程。

學前教育專家表示, 其實人生的起跑線不止一條, 人生隨時都有不同的起跑點。 學前教育應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 不應成為壓力。 如果過度讓學前教育影響到正常義務教育, 反而得不償失。

誤區二:過度保護寶寶

近日, 記者在一場親子游戲中看到, 一個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四位家長陪在門外。 除了父母、祖輩還有保姆。 而外出隨身攜帶的奶瓶、飲料、衣服和蛋糕更是一大包。 家長告訴記者, 雖然帶這么多東西外出活動不是很方便, 但還是生怕對寶寶照顧不周。

調查發現, 半數以上的家庭都認為寶寶是"脆弱的小生命”, 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精心呵護。

Advertisiment
況且現在都是獨生子女, 老人、長輩對孩子更是疼愛有加, 有的家長甚至像對待病人一樣般無微不至地照顧寶寶。

實際上, 寶寶并不那么軟弱。 市立幼兒園園長賴麗芳告訴記者, 孩子還在胎兒時就擁有各種能力, 一出生便有多種潛能, 并且還有驚人的適應能力。 在學校里, 他們需要和同伴、朋友一起進行社交活動。 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要求, 除了適當照顧外, 更需要運動和交流, 甚至稍微還要一點"冒險”, 以挖掘體內的各種潛能。 如果家長總是一味把他們當成病人一樣小心翼翼地照顧, 他們的潛能只可能一個一個地消失。

誤區三:提早面對“考試”

如今, 學前兒童也有很大的學習壓力。 除常規入托入園外,

Advertisiment
業余時間家長把孩子送進形形色色的培訓班, 讓他們去充電, 去趕考。 于是, 孩子在1歲內開始學認字, 3歲內開始學外語, 3到6歲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參加過各種培訓班。

多數家長又總是把教育和學習相提并論。 他們認為, 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現。 特別是有關電腦技能、語言能力和藝術特長等各方面的專長教育。

學前教育專家指出, 教育是能力的培養, 不是成績的取得。 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思維的方式、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 都不是能用成績來衡量的。 而且從今后發展來說, 這些遠遠要比一點"成績”更重要。

誤區四:盼孩子成“神童”

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教育是"超常”的, 最好天生就是神童。

Advertisiment
其實, 90%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 如果家長非要把正常的孩子培養成超常孩子, 結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長。

有關專家提醒, 幼兒在各個年齡段有眾多發展需求, 即使在某個方面有超常發展也不能取代其它方面的發展。 另外, 幼兒早期智能中的顯性能力比較容易被看出來, 而高水平、復雜的能力一般不易被發現,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視、關懷孩子的超常之處, 反而不能讓孩子的智能在平和、正常的教育環境中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 千萬不要苛求和強求單方面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