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哭鬧時,他內心最期盼你這樣做……

妞兒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 當孩子哭鬧時,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別哭了!”。 這樣做其實就等於, 反過來要一個“受委屈”的孩子來體貼你。

而且有時明明是你欺負了他, 你還理直氣壯地要求他別哭別鬧!

心理學研究表明:六個月大的胎兒, 就可以識別媽媽的聲音, 並試圖去理解這聲音中所包含的喜怒哀樂。

也就是說打從娘胎裡起, 寶寶就對我們深深地依戀著, 他渴望被媽媽理解, 包容和愛!

記得我產後42天體檢的時候, 體檢完順便在醫院讓涵涵游泳。 當我給她脫完衣服, 護士正往過走, 打算抱她時,

Advertisiment
她突然意識到了什麼, 兩隻小手緊緊地攥著我的手, 眼裡滿是驚恐和求保護的信號。 甚至整個身子都在往我身上傾, 當時她一定使盡了全身的力氣來求別帶走!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媽媽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 也第一次深深地體會到那個小小的人兒有多麼地需要我們。

可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在她很小的時候, 的確極盡包容。 但隨著她越來越大, 會走路會說話之後, 我們卻越來越不耐煩。 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她長大了, 理應更加聽話, 怎麼卻比小時候更加難纏, 更加不懂事了呢?

當我們累了, 煩了, 要求孩子體貼我們時, 卻唯獨忘記了, 她真的還是個很小的孩子。 她正在成長中, 在經歷各種敏感期, 各種叛逆期, 而在這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裡,

Advertisiment
她也在迷茫, 也難以自控, 她需要我們的引導, 理解和包容。

所以, 當孩子哭鬧時, 其實他內心最期盼我們這樣做:

媽媽, 請接納現在的我

記得涵涵一歲多的時候, 跟小朋友在院子裡玩兒, 那天她被那個小孩一共推倒了八次。 每次被推的摔倒在地之後, 她都是爬起來哭。 旁邊坐著的爺爺、奶奶還有一個伯伯都說她沒出息就知道哭!

我當時氣憤於大人們的不辨是非, 也氣憤于那個小孩家長的不作為, 再加上本來那天心情不好。 竟然沖著又一次哭著向我跑來的涵涵大吼了一聲。 結果涵涵竟然嚇的尿褲子了。

這件事情, 每每想起, 我都會揪心地疼。 也是從那時開始, 我努力發奮學習育兒知識, 瞭解兒童心理和各種敏感期。

Advertisiment
因為我不想再如此地傷害到我的寶寶。

那麼小的一個孩子, 當她尋求我的庇護時, 我卻選擇與全世界站在一起與她“為敵”, 她的內心該是多麼地無助啊!

所以, 不論你的孩子是否讓你丟臉, 還是讓你煩躁;是否她此時的表現是你所期盼的樣子, 都請你接納她, 完完全全地接納她此時的“不完美”。 允許她慢慢成長!

媽媽, 請您理解我

涵涵剛上幼稚園時, 沒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哭鬧。 只有在第三四天的時候不想起床, 鬧過情緒, 等完全清醒後就好了。

可是兩個月後, 她竟然每天上幼稚園都哭著不進教室, 或者要求我在門口等她。 對此, 我內心非常不理解, 有時也會感到不耐煩, 甚至想發火, 因為在家裡說好的去幼稚園,

Advertisiment
結果去了卻不進門, 挺讓我憤怒。

然而, 此時的我已經有了豐富育兒知識的武裝, 我覺得我首先要理解她這麼做的原因。

一次睡前的慣例聊天中, 她終於肯說出她不想上幼稚園的理由:“我怕我去了幼稚園後, 爺爺奶奶老著老著, 就老死了咋辦?”, 接著她哭著說道:“那我就永遠永遠都沒有爺爺奶奶了!”

我忽然想起, 原來是有一次, 門口有過“死後三周年”的樂隊經過, 她問我人是怎麼死的, 我給她普及過生老病死的知識。 孩子的心地就是這麼單純和害怕失去, 以至於做出令大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後來, 我就給她又再一次地深入普及了下何為生死, 並經常帶她去看望爺爺奶奶, 還給老人說了孩子的顧慮, 讓他們也幫忙開導開導。

Advertisiment
這周開始, 涵涵才願意高高興興地去幼稚園。

所以, 我們總是說要理解孩子, 要共情。 但有時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各種原因, 難以及時獲得孩子的真實想法, 而有的家長很缺乏耐心, 導致孩子某種情況變得更糟糕, 也越不想去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一個能夠被“共情”的孩子, 不僅能很快停止哭鬧, 還能夠學會共情, 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受大家歡迎, 因為他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媽媽, 我該怎麼辦

每晚跟涵涵的“臥談”中, 她總有很多的人生疑惑, 需要我來解答。

有一次, 她跟我說:“媽媽, 我搭好了積木, 叫老師看, 她為啥不理我, 不表揚我呢?”

如果此時我嫌她不趕緊睡覺呵斥她, 或者隨聲附和說:“是啊, 老師應該表揚我們的!”

那孩子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甚至還會使本身處於自我意識爆發期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自我,覺得地球該圍著我轉。

所以,我問她:“那你大聲跟老師說了嗎?”她說:“不夠大聲!”

我又問:“當時老師看著你沒?”她回答:“沒有,老師在跟別的小朋友說話。”

我說:“你看,你們托班有那麼多小朋友需要老師照顧,她正在忙著,而你說話又不夠大聲,所以很可能老師沒聽到,並不是老師不喜歡我們家寶寶!”

聽我這麼說完,能很清楚地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從疑惑轉變成了釋然。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需要我們的認同,所謂共情也不是說必須隨意地附和,認同孩子,她說什麼就是什麼。

孩子這時需要我們回應並解釋她的疑惑,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認知。

因此,當孩子哭鬧時,我們不能再反過來要求他體貼我們停止哭鬧。

他也不需要甚至也許沒有能力去解釋,他為什麼哭?

我們應該放棄被體貼的渴望,放棄求解釋的刨根問底,正確地給予共情,並能在她迷茫時,做出恰當的引導!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而被很多人忽略掉的!

那孩子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甚至還會使本身處於自我意識爆發期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自我,覺得地球該圍著我轉。

所以,我問她:“那你大聲跟老師說了嗎?”她說:“不夠大聲!”

我又問:“當時老師看著你沒?”她回答:“沒有,老師在跟別的小朋友說話。”

我說:“你看,你們托班有那麼多小朋友需要老師照顧,她正在忙著,而你說話又不夠大聲,所以很可能老師沒聽到,並不是老師不喜歡我們家寶寶!”

聽我這麼說完,能很清楚地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從疑惑轉變成了釋然。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需要我們的認同,所謂共情也不是說必須隨意地附和,認同孩子,她說什麼就是什麼。

孩子這時需要我們回應並解釋她的疑惑,從而得到正確的引導,並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認知。

因此,當孩子哭鬧時,我們不能再反過來要求他體貼我們停止哭鬧。

他也不需要甚至也許沒有能力去解釋,他為什麼哭?

我們應該放棄被體貼的渴望,放棄求解釋的刨根問底,正確地給予共情,並能在她迷茫時,做出恰當的引導!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而被很多人忽略掉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