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你這樣做時,孩子將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語言會重塑我們的大腦

和心心在社區玩耍時, 遇到一位爺爺帶著孫子, 爺爺很熱情地問心心:“你叫什麼名字呀?”“心心!”她奶聲奶氣地回答。 說完心心回頭, 看著小哥哥問:“這個小哥哥, 這個……小哥哥他……小哥哥……”說了半天, 下半句也沒出來。

於是爺爺接上:“這個小哥哥一點也不聽話, 淘氣!”

“他叫什麼名字呢?”好久之後, 心心的下半句來了。

這位爺爺的回答幾乎是隔代育兒中通病的一個代表。 老人帶娃精力已跟不上, 總希望孩子按自己期望的乖巧又順從, 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可不會就此甘休, 他們還是會四處探索,

Advertisiment
爬高上低, 於是老人疲憊之余, 習慣性地掛在嘴邊的對孩子的定義就是“不乖、不聽話”, 甚至於“很壞”。

很多老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天晚上, 我收到朋友的微信, 她說:“怎麼辦?今天我去幼稚園接孩子, 老師把我叫住, 她說我家孩子寫字全班倒數,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也不配合老師。 回家後, 我找孩子聊天, 他竟然很坦白地告訴我他也認為自己就是個壞孩子, 他才6歲啊, 怎麼就對自己失去信心了?”

收到這條微信, 我很難過, 但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我太瞭解這個孩子的日常。

我和心心常去朋友家玩, 她在外地工作, 孩子外婆帶得多。 就我觀察到的情況, 孩子在家中調皮打翻了東西,

Advertisiment
外婆會很煩躁地罵罵咧咧:“你這孩子真煩”;在院子裡和小妹妹搶玩具, 外公會生氣地拎著他回家, 並和小妹妹的父母解釋:“這孩子就這樣, 從來不知道謙讓”;和小夥伴玩耍受了委屈, 他回到家大發脾氣, 也沒有人關心他到底怎麼了, 反而一陣責駡, 大家都指向他, 是他不乖, 是他脾氣暴躁。

我常常很心疼他。 這幼小的心靈該多麼孤獨, 沒有人理解他, 身邊最親近的人都這麼評價他。 他一定會懷疑自己也許是真的很糟糕吧。

或許是缺乏愛, 想吸引大人的關注, 或許是無意中想讓自己行為符合大人對他“壞”的預期, 反正他就這麼在“熊孩子”的路上漸行漸遠了。

那天晚上, 我又認真給朋友分析了這個問題, 她開始重視起來,

Advertisiment
並試圖與家人積極溝通。 還好, 一切還不算太晚。

雖說老人愛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是通病, 但其實我們這些年輕的媽媽並沒有好到哪裡去。 下面要說的, 就是我自己在科學育兒大旗的掩飾下, 對孩子曾貼過的標籤。

那時心心快2歲, 她開始有自己的小想法, 不再是昔日那個“任我擺佈”、只管滿足吃喝拉撒的小嬰兒了, 育兒的挑戰隨之升級, 加上我對2-4歲叛逆期的瞭解, 整個氣氛都緊張起來。

我翻看很多關於叛逆期的書籍和文章, 準備把自己武裝城一個戰士迎接戰鬥。 她的一丁點兒風吹草動、不配合的行為就會立馬觸及我脆弱的神經, 然後把其歸類於“叛逆期”的舉動中。 那時候, 我常跟新媽媽們說:“剛會走路那會兒都不算什麼,

Advertisiment
現在才是真正麻煩的時候。 ”同時, 我還與另一個孩子同處“叛逆期”的媽媽時常交流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 互相鼓氣。

可就是那段時間, 我的脾氣變得有史以來最沒有耐心。 當我不再耐心地對待她, 她的行為又進一步不合作, 如此惡性循環, 進入了“自證預言”的心理模式, 即當我們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她越來越難帶了, 我很難去搞定她)行事, 最終預言就會發生。

直到我的一位朋友點醒了我, 他說, 這不應該叫“叛逆期”, 或許叫“自我意識覺醒期”更為合適。

是啊, 我仔細思考, 當我們定義孩子“叛逆”, 無意中就將責任全推託在孩子的“錯誤”上。 如何能沉下心來欣賞孩子的成長, 又如何能向內反思自己怎樣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呢?

Advertisiment

所以不要隨意的定義孩子, 語言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會重塑我們的大腦, 當我們習慣了這麼說, 我們就會堅信這就是事實。 當我們堅信它是事實, 又會不自覺進入“自證預言”模式, 讓它真的變成現實。

既然是這個道理, 那我們該做的或許是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比如說, 我們可以養成一個習慣, 每天留出一些時間記錄孩子當日體貼、可愛、懂事的瞬間。 當我們記錄下來, 或與別人分享時, 也就正向重塑了自己的大腦。 慢慢地, 我們會更多發現孩子的好, 欣賞他的生命活力, 親子關係也會隨之改善。 更神奇的是, 我們會發現孩子真的就表現得越來越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