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虛擬貨幣給孩子當獎勵?這樣真的好嗎?

小優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 但這位家長自己卻有了疑問,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家長的疑問吧, 或許對您教育孩子有所幫助~

家長提問:孩子不聽話、做事動作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沒禮貌、亂扔玩具、調皮搗蛋等等問題都是家長非常頭痛的。

我嘗試了一種辦法, 就是用一種桌遊遊戲中的假紙幣(分為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多種面額), 來激勵孩子遵守行為規範。 比如按時認真吃飯、洗澡、刷牙獎勵5~10元, 認真完成作業獎勵10~20元, 有禮貌的表現獎勵5~20元等。 然後他如果要玩手機遊戲,

Advertisiment
想看動畫片, 需要通過積攢的錢來支付, 比如玩一次遊戲10分鐘, 需要消費10元。

在一次次賺錢和消費過程中, 不但有效提高了孩子的行為(一周下來, 孩子提高巨大), 還加強了對數學加減乘除的練習和理解, 甚至是對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的培養。 孩子也是將賺錢當作了遊戲來玩, 每次數錢時都開心無比。 總體來講感覺好處多多。

但同時, 我們家長也深感憂慮, 就是怕這樣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孩子以後都唯利是圖, 一切只注重金錢。 這樣的教育做法是否科學呢?應該如何把握這樣的度?

先放結論:合適, 但是要注意細節, 尤其內在動機 (intrinsicmotivation) 的培育。

題主所使用的方法 - 代幣制(tokeneconomy), 是一種使用代幣作為增強物, 以發揮正負增強效果所採用的行為改變方案。

Advertisiment

代幣是一種操作制約中以增強為原則, 類化的制約增強物, 促使個體產生動機重複完成被期待的行為, 並以此根據代幣的價值換取自我選擇的獎勵。

家長在實施代幣制來增強孩子正向行為或矯正孩子不良行為時, 不給予孩子具象的增強物, 而給予其代幣。 之後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積累的代幣, 從父母方面換取自己想要的, 具象的增強物。

一般來說, 實施代幣制需要以下四個步驟:

1. 確立目標行為:目標行為決定于孩子,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字跡比較潦草, 目標行為就可訂為「讓孩子字跡變得工整」。

2. 選擇適當代幣:代幣一般具備輕巧耐用、外觀吸引人、不易仿造、便於攜帶等特點, 並且家長需要準備足夠的代幣,

Advertisiment
包括小紅花、五角星、貼紙和題主所用的遊戲假鈔等等。 對於小紅花還是假鈔, 基於核心的邏輯相同, 個人認為沒有過多討論必要。

3. 選擇實質增強物:可以與孩子進行討論, 實質增強物需要做到多樣化, 並且是孩子喜歡和感興趣的。

4. 制定代幣交換規則:根據行為符合期待的程度不同, 每一個目標行為的價值也就不同, 每次獲得的代幣個數不同, 然後換取不同的增強物。

代幣制的好處顯而易見, 實施方便、效果顯著, 正如題主所言, 一周下來, 孩子的行為提高非常明顯。

但是其缺陷也不可忽略。 我想強調的, 是我們必須瞭解孩子的改變是基於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還是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其實代幣制無論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裡都十分常見,

Advertisiment
即使我們不去花費精力選擇代幣、制定交換系統, 也能常見到諸如「這次考試成績如果滿分就給你買一台遊戲機」或者「洗一次碗獎勵一塊錢, 拖一次地獎勵五塊錢」這樣的教育方式。

究其根本, 是父母和老師, 希望通過「物質獎勵」來「誘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這其中包括孩子的飲食習慣、作息、對學習的態度等等方方面面。

在心理學上, 這種物質層面的誘因, 被稱之為「外在動機」。 用外在誘因來刺激孩子的動機, 雖然可以立即收到效果, 但是外在動機仍然是外在動機, 當有一天外在的誘因沒有吸引力, 或者被取消了, 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會隨之消失。

每年, 約有 1300 人進入西點軍校, 但只有約 1000 人能畢業。 《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AmyWrzesniewski 和斯沃斯摩爾學院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的研究,

Advertisiment
收集到了西點軍校過去 14 年來一萬多位學員的動機和結果資料。 結果發現排除了性別、種族、宗教、智力等其他因素, 具有強烈內在動機的人, 畢業的可能性比平均水準高 20%。 研究總結出, 至少對於軍官而言, 內在動機是他們成長最重要的因素。

這也就是代幣制最大的缺陷之一, 無法刺激起孩子的內在動機。 因此在家長實施代幣制——或者大一點說, 通過獎懲制度來獲得孩子預期行為——的時候, 不能因為短暫的「外在行為控制」而蒙蔽雙眼, 更應該注意「內在動機建立」, 讓孩子經過學習階段, 逐漸地在沒有增強物的影響下, 期待的行為也能長期出現。

也就是說, 相比「外在動機」的即效性,家長更應該關心如果將其轉變為「內在動機」。

何為內在動機呢?內在動機是指在孩子在執行一個行為或者活動時,行為和活動本身以及參與過程中的愉悅與滿足感。

之前有答案提到,這種量化式的獎勵行為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因此可以將物質獎勵轉變為口頭上的鼓勵或者行為上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但其實實質上這還是一種「外在動機」,因為孩子良好的行為也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

當「外在動機」過於凸顯的時候,「內在動機」就有可能降低。所以我們在執行獎勵的時候,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保護內在動機的同時,也要避免獎勵的負面影響。

比如一個孩子一直就有睡前刷牙的良好習慣,就不適用於獎勵範疇。因為對於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過多獎勵,相反會讓孩子對獎勵造成依賴。

而一個孩子如果不太喜歡學習,我們就可以選擇先使用代幣制來增強其「外在動機」,先讓他開始認真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引起他對於學習的興趣,增強對於學習的好奇心,隨後逐漸地減少代幣,建立其「內在動機」,變得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同時,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家長制定目標,變成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一般來說,相比由別人設定目標,自己設定的目標會更加努力去完成。

這些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其實千難萬難,中間的過程,根據孩子的不同,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情況。這世上沒有一套盡善盡美的教育方式,代幣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家長的壓力,提高培養孩子行為的效率。但在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的心血,卻一點也能不少,亦絕不應忽略。

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看著孩子一天天發生改變,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卓越,更加幸福,回望那些背後的辛苦,我明白,這些欣慰都是教育者及家長為之努力的原因。

播種動機,可以改變行為;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培育人格;播種人格,可以掌握命運。

相比「外在動機」的即效性,家長更應該關心如果將其轉變為「內在動機」。

何為內在動機呢?內在動機是指在孩子在執行一個行為或者活動時,行為和活動本身以及參與過程中的愉悅與滿足感。

之前有答案提到,這種量化式的獎勵行為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因此可以將物質獎勵轉變為口頭上的鼓勵或者行為上的支持。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但其實實質上這還是一種「外在動機」,因為孩子良好的行為也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

當「外在動機」過於凸顯的時候,「內在動機」就有可能降低。所以我們在執行獎勵的時候,就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保護內在動機的同時,也要避免獎勵的負面影響。

比如一個孩子一直就有睡前刷牙的良好習慣,就不適用於獎勵範疇。因為對於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過多獎勵,相反會讓孩子對獎勵造成依賴。

而一個孩子如果不太喜歡學習,我們就可以選擇先使用代幣制來增強其「外在動機」,先讓他開始認真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引起他對於學習的興趣,增強對於學習的好奇心,隨後逐漸地減少代幣,建立其「內在動機」,變得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同時,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家長制定目標,變成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一般來說,相比由別人設定目標,自己設定的目標會更加努力去完成。

這些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其實千難萬難,中間的過程,根據孩子的不同,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情況。這世上沒有一套盡善盡美的教育方式,代幣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家長的壓力,提高培養孩子行為的效率。但在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的心血,卻一點也能不少,亦絕不應忽略。

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看著孩子一天天發生改變,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卓越,更加幸福,回望那些背後的辛苦,我明白,這些欣慰都是教育者及家長為之努力的原因。

播種動機,可以改變行為;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培育人格;播種人格,可以掌握命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