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孕期檢查>正文

產檢超聲波的實用指南

1

近年來, 因為科技進步, 應用于產檢的超聲波已發展出3d甚至4d的形式。 然而, 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有關產檢不徹底的問題, 引起了許多孕婦的恐慌和疑惑:科技已經如此進步, 為何在生產后, 才知道寶寶有缺陷?究竟孕媽咪接受超聲波產檢, 可以得知哪些信息?寶寶的哪些狀況是產檢超聲波所不能發現的呢?就讓我們來告訴你。

從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開始, 將為人母的孕媽咪最大的愿望就是胎兒健康了, 于是在每次產檢時, 一定要追問醫師“寶寶四肢健全嗎”或“有沒有先天性心臟病”之類的問題。 孫三源醫師表示,

Advertisiment
“媽媽的擔心我們做醫生的都了解, 只是超聲波不是萬能的。 這樣的問題對專業的婦產科醫師來說, 真不知從何回答起。 如果回答‘這很難說’會被孕婦認為是推卸責任, 回答‘絕對沒問題’又怎么能保證胎兒一直到出生的那一刻一定沒問題呢?”

超聲波的發展

超聲波技術的發展, 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英國海軍利用超聲波測量海床深度, 并偵測活躍于海中的威脅英國的德國潛水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有人想到胎兒在羊水里, 就如同潛水艇在海中, 因此有了將超聲波應用于胎兒掃描的想法。 最早的醫學文獻是在1958年, 由一名英國醫師發表的。

盡早發現胎兒異常

2d超聲波顯現出來的畫面, 必須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才能看出個所以然,

Advertisiment
也因此造成準媽媽們的疑慮。 孫三源醫師說, 一般孕婦在接受產檢超聲波時, 醫師都會邊照邊說明, 讓孕婦有參與感, 也比較放心。 但是, 通常也只能告訴孕婦“這是手、腳",卻不能肯定地告訴孕婦“手指都是5指, 而且沒有相連”。 孫三源醫師指出, 通過超聲波檢查可以協助醫師了解子宮內胎兒的狀況, 但是卻無法得知胎兒的智力、視力或聽力等生理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 如果是因為基因、染色體的異常所造成的病變, 也無從得知。 產檢超聲波的目的, 即是盡早發現可治療的明顯的胎兒解剖異常, 并給予適當的產前咨詢。

2d超聲波使用準則

孫三源醫師指出, 美國在2003年曾制定了產科超聲波的使用準則,

Advertisiment
可分為4類, 簡述如下:

第一圍產期(12周前)超聲波

包括排除宮外孕, 確定胎兒心跳, 推定懷孕周數, 評估是否有子宮或卵巢腫瘤, 判斷是否多胞妊娠。

第二(12~24周)或第三(24周以后)圍產期超聲波

延續第一圍產期胎兒生長評估、羊水量測量、確認胎盤位置及胎位、胎兒解剖構造的檢視。

胎兒解剖構造檢視之細項包含:

1.頭頸部:腦室、脈絡、透明中隔。

2.胸廓:心臟的空四腔室圖。

3.腹部:胃、腎、膀胱、臍帶與腹壁連結處。

4.脊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