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獨處與陪著的孩子

我相信所有媽媽們得子時的心情都和我一樣:好象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幸福了。 又想, 朋友們同時做了媽媽, 孩子們將來就要一起上學, 如果別人的孩子考第一, 我的孩子第二, 那可不行!于是乎, 對兒子呵護備至, 施行早期教育。 雖然日后盼孩子“考第一”的理想時常被“孩子健康”所取代, 但教育孩子卻從未敢有絲毫的懈怠。 眾所周知, 0到6歲的教育, 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 這期間形成的性格框架猶如日后孩子性格的種子, 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什么樣的性格才是“好”的性格?如何培養孩子好的性格呢?雖說眾說紛紜,

Advertisiment
但我始終遵循一個簡單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框架:

是否膽小?
是否渴望與人交往?是否能獨立與人交往?
好靜還是好動?
對最喜愛的事情的專注時間比同齡孩子長還是短?
孩子遇到困難的態度?
孩子遇到表揚和批評時的表現?
孩子在競爭對手比自己強時的表現?

不同的孩子答案自然不同。 如果我們要找一個造就這些差異的原因, 那就是家長是如何陪孩子的?兩類孩子:一是大部分時間有父母(或其他大人)陪著的;二是大部分時間(相對于同齡孩子)獨處的。 孩子小的時候, 我們總覺得讓孩子獨處怪可憐的。 然而, 孩子長大后, 獨處多的孩子大都是:不膽小, 可以主動與人交往,

Advertisiment
但對同伴的需求不強烈, 好靜, 注意力容易集中, 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揚對這類孩子所起的作用較大人陪大的孩子要小得多。 這類孩子也好強, 但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能力”, 大部分可以做到“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不是“唯我獨尊”, 算得上是“拿得起, 放得下”的。 獨處多的孩子最大的不足是語言能力較其他孩子欠缺, 但閱讀能力往往甚佳。

陪大的孩子中也有有上述優點的, 原因在于“陪”的方式。 “遠觀式”和“平等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獨處能力就比較強, 且和真正獨處長大的孩子相比, 性格要活潑開朗。 所謂“遠觀式”指大人和孩子有一定的距離(空間上的距離和行動上的距離), 也即給孩子以充分的自理空間, 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Advertisiment
大人不越俎代庖, 僅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出馬。 這樣既給了孩子以獨處空間, 又讓家長的心不再懸著, 算是兩全其美了。 美國的一位朋友就是典范, 她在嬰兒的臥房里裝了錄象機, 在自己的房間可以“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 確保“獨處”的孩子沒有危險。 “平等式”理解起來簡單, 做起來難。 就是要和孩子“平等”, 有人說“做孩子的朋友”。 本質無異。 但“平等”不僅僅是“做孩子的朋友”, 也包括做孩子的“競爭對手”。 例如和孩子一起比賽, 和孩子爭論問題, 和孩子分東西吃等等。 讓“平等”處處存在。 孩子在這種“平等式”的對待中將自己溶入了家庭, 溶入了社會, 這樣的“種子”也必然是社會所需要的“種子”。

至于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生活中比比皆是, 不在提倡之列。 筆者雖在此提出警惕, 但自己也難逃“溺愛孩子”之嫌。 暴力中長大的孩子也不是沒有, 筆者也有動手打孩子的歷史, 內心的“痛悔”和孩子的“大度”一起留在我的記憶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