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生子女☆禁☆優點多!二胎,生還是不生?

沒有必要將獨生子特別對待。 常常會聽到獨生子女“沒有禮貌”, “自私自利”的說法, 不要將責任都推到“因為只有一個才這樣”的獨生子女身上, 要拋棄對獨生子女的偏見, 重新審視身為父母的育兒法, 最重要的不是父母選擇了何種家庭方式, 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的成長都源自父母的愛。

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永遠的苦惱--要不要生二胎呢?

根據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 很多的媽媽, 特別是大都市的職場女性頭胎生育年齡普遍超過30歲。 30歲以後生頭胎的媽媽們有體力上、經濟上的顧慮而考慮放棄二胎情況非常多。

Advertisiment
但是總會受到來自周圍的壓力, “抓緊要二胎呀, 即使是連著生也沒關係, 孩子要有兄弟姐妹才不會寂寞呀”等等。

即使嘴上說“一個足夠了”, 但很多的媽媽也會偶爾在心裡想“孩子會不會孤單呢?”。 常常會遇見陷入諸如“為孩子考慮的話, 好像應該再生一個”, “之前覺得生一個對了, 現在孩子反而一點禮貌都沒有”, “因為是獨生子女所以不太合群”而苦惱的媽媽們。 為了讓孩子不再寂寞, 以及具有更好的社會融入性, 是不是真的該考慮生二胎呢?

兩種關於獨生子女的錯誤認識

1、獨身子女都是自我為中心的——錯誤的育兒法無論是誰都會變成自私自利的

其實如果是孩子很多時候就會表現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但是如果剛好這個孩子是獨生子女的話那麼就會把這個問題歸咎於獨生子女的原因。

Advertisiment
社會上對於獨生子女的偏見認為獨生子女都是自私自利的、缺乏社會融入性的。 有時候其實正是因為這種偏見才造成獨生子女的種種問題的, 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這些都不不重要, 重要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信賴的關係, 以及父母恰當的育兒法才是孩子人生的基本。

2、獨生子女因為獨處的時間多, 因此很寂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獨處的時間

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需要獨處的時間。 父母會因為覺得孩子孤單而對孩子產生歉疚之情, 但是實際上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需要獨處的時間,

Advertisiment
孩子需要通過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同自己的良性競爭, 並以此獲得成就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需要自己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的, 但是現在很多的父母反而不給小孩獨處的時間, 讓他們參與到父母主導的遊戲中, 這也是近年來備受到指責的一點。

獨生子女的有利點

在德克薩斯大學一項針對500名獨生子女的調查中發現, 獨生子女在領導力、成熟度、社會融入性、安全性等16項調查中, 大部分都顯示出了比非獨生子女更好的結果, 其中在成功動機、自尊心這兩項調查中分數尤為突出。 獨生子女自律性、 抱負、動機水準都更高、對自我的認識更強。 為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在這項研究中還做了了針對11~19歲小孩的問卷調查,

Advertisiment
問卷調查也顯現出來同樣的結果。 獨生子女一般來說都具有更高的自律性、抱負, 以及自我認識。 那些認為獨生子女社會融入性差、無法適應生活的想法, 都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偏見, 並沒有科學根據。

反而是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人際關係更出色;更具有獨立人格的研究結果非常多。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專家所說的獨生子女的優點, 就會讓我們對獨生子女的偏見消失。

獨生子女的優點

1、因為獲得了父母集中的愛, 因此普遍心理安全感較高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可以給子女最大的禮物就是讓孩子覺得他們是被愛的, 只有在這個時期確信自己是被愛的, 才會對這個世界無所畏懼, 這也就是為什麼獨生子女心理安全感更高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因為他們沒有別人會搶奪來自父母愛的擔憂。

心理上還是物質上都獲得滿足的孩子對於物質的爭奪欲望會更少一些, 與其擔心孩子沒有競爭心, 不如去相信孩子以後會成為讓周圍人信任的溫暖的人。

2、獨處的時間激發孩子的創造性

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不會通過和其他兄弟姐妹競爭的途徑獲得的, 其實孩子獨處的時間並不像父母所想的那般孤獨。 反而會激發豐富的空想, 並通過不斷獨自解決問題來獲得創造力, 人們的內心世界會通過獨處的時間來成長, 因此擁有與自己內心世界對話的時間非常重要。

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培養成獨自玩耍的習慣, 雖然從父母的角度, 看到這樣的孩子會感到歉疚和不安,但其實應該對小孩可以有獨自搭積木、畫畫的時間而感到高興。

當然也存在對孩子有不好影響的獨處時間,這取決於孩子度過獨處時間的方式,其中以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為代表性的反面例子。

父母要知道讓孩子無法擁有獨處時間的正是父母。比起在同孩子遊戲中總是起主導的作用,而使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不如對獨立玩耍的孩子說類似“獨自可以處理很多事情呀”的激勵非比較好。

3、因為沒有不必要的競爭,孩子的自尊心較高

非獨生子女的孩子一般會從幼兒期開始體驗競爭,也就是說過早的開始了不必要的競爭。雖然通過良性競爭可以獲得積極影響,但是一旦父母無法客觀正確仲裁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就會讓小孩從小開始體驗激烈的競爭,這樣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在兄弟姐妹爭吵的時候,僅僅是對孩子說“原來你這個時候感到很辛苦啊”也會減少衝突的產生。獨生子女因為沒有不必要的競爭,並且可以獲得父母充足的愛,因此他們普遍幸福感和自尊感更高。

促進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VS 降低自尊心的話語

我們真的很愛你 VS 媽媽爸爸就只有你了

即使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愉快的玩呀 VS 你為什麼那麼貪心

可以和朋友愉快的玩耍真棒 VS 世界上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你自己

可以自己決定事情真不錯 VS 因為你只有自己一個人,因此要獨立解決問題

你怎麼想的 VS 不要在外面說自己是獨生子女

專家建議 1.

幫助孩子建立同自己的競爭關係

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關於競爭的體會,在競爭上會較其他非人落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同周圍人的競爭其實是不需要的,真正的競爭是同自己的競爭,是昨天的我同今天的我之間的競爭。激勵孩子將昨天不能搭的積木在今天完成,是為孩子的人生中同自我的競爭奠定基礎。

現在是競爭過渡的時代,許多父母忽視自己子女已經搭出的積木,只關心隔壁家小孩的進展,用“你還差的遠呢” 等方式來教育子女,會降低子女的成就感。不要忘記孩子是通過成就感來獲得滿足,如果想要讓孩子同自己形成良性競爭,那麼父母的表揚與激勵是必不可少的。

從偏見中脫離,重視父母的育兒法

對於獨生子女的偏見,從環境上因為是獨生子女而更加嚴格或者包容都是不需要的,想要孩子從“因為是獨生子女才那樣”的偏見中脫離,就要從自己先做起,脫離對獨生子女的偏見,對孩子實行那些對孩子人生有幫助的育兒法非常重要。

適當體會挫折感

因為是獨生子女,無條件的包容或者過分嚴厲都是錯誤的育兒法。因為對孩子過分包容就會讓孩子成長為偏見中自私自利、毫無忍耐性的孩子。

讓孩子通過體會適當的挫折感來區分可以成功的事情和不能成功的事情,形成遵守規則和限制的的能力。在孩子做一些危險或者過分事情的時候,對孩子說“不行”,讓孩子從具有一貫性的父母那裡獲得第一次的拒絕。如果用對自己孩子好的理由,無視他人的不便,這種不為他人著想的模樣被孩子看到,那麼他們就不會懂得只有先學會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尊重的道理。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過渡的縱容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獲得較高的自尊感,反而會讓孩子的不安感更加強烈。我們假設孩子在遊樂場想要玩朋友的玩具而哭鬧的情況,這時候媽媽跑過來說“他想要玩這個,就讓他玩一會吧”,來幫助孩子獲得玩具,那麼孩子在獲得玩具的時候會感受到開心麼?答案是否定的,孩子雖然會開心,但是心裡的一部分對此仍然感到不安。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生就會讓孩子的不安感逐漸加深。

這時候應對孩子說“這是其他小朋友的,你不能拿”,若孩子用更大的音量哭鬧,就邊對孩子說“媽媽會在你旁邊一直到你冷靜下來為止,”邊給孩子冷靜的時間。雖然孩子會因為傷心而哭鬧,但是當孩子發洩過後反而會變的更加溫順,在相信了媽媽的力量後,孩子才會形成心理安全感。

不是與孩子協商,而是讓孩子妥協

我們國家的父母相較其他國家更容易同孩子進行協商。例如“如果都吃完了話就帶你去遊樂場”,“如果作業都做完的話就給你買玩具”等,通過完成什麼獲得什麼的方式會讓小孩比起注意現在手裡的事情,對父母的補償更加重視。

比起威脅孩子,或者同孩子進行協商,不如通過讓孩子妥協方法。例如用“雖然這個蛋糕好吃到想要都把他吃掉,但是要與爸爸分享著吃才行”,“雖然媽媽也想給你買禮物,但是我們不是約定好每個月只能買一個的麼,我們下個月再來吧”等方式,讓孩子通過這種妥協習得緩衝想要的欲望的方法。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會開始考慮對方的立場,學會與他人維持融洽關係的方法。即讓還孩子成長為懂得妥協的人,是父母的必需要做的事情。

專家建議 2.

要承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社會融入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領導力的小孩受到了熱捧,甚至認為沒有領導力的小孩社會融入性較差。領導力不過是社會性的一種而已,內向的小孩比較喜歡獨自玩耍,他喜歡和一兩個朋友一起玩,但是要跟更多的同齡的孩子,他有負擔。如果孩子和一兩個朋友的關係還好,孩子的社會性也算是好的。讓不善於同別人交往的孩子強制同別人交往反而會讓小孩子變的更加畏縮,孩子的社會性會根據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因此平時仔細觀察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孩子不是對其他小孩有危害;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又或者沒玩沒了的哭泣;害怕團體生活的話,那麼小孩的社會融入性就沒有任何問題。

讓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不要強制孩子

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有不想聽到因為是獨生子女才怎樣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會讓父母對子女過分嚴厲,甚至有時會採取強制的方式來教育子女,這種方式同樣具有副作用。

父母常常會大聲斥責孩子“你怎麼會是這個模樣”等讓孩子喪失自尊感的話,再加上體罰的話,會讓孩子喪失自信感,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只會看別人臉色的傻孩子。雖然是為了培養有禮貌、獨立的小孩,但是反而會培養成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事的小孩。

幫助小孩學會獨自玩耍的方法

因為怕孩子孤單,不停的召集小朋友來家裡玩,或者拜託別人可以同自己的小孩玩都不是好的方法。要培養孩子可以獨自渡過無聊時間的能力,在外面這也需要種可以使無聊的時間變成有用時間的人,掐斷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會妨礙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控制孩子的利己心

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讓欲望從自己身體裡面消失,欲望是人類本能要求。雖然大人懂得調節自己的種種欲望,但是對於沒有形成價值觀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控制小孩利己心方面媽媽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假設是在遊樂園,小孩手裡抓住一堆玩具,不給其他小孩玩的情況。這時候首先要做的是瞭解孩子的內心。“這裡的玩具真是多呀,神奇的玩具也有很多吧?看來真的是很有喜歡呀”然後再對孩子說“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你的,現在開始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吧!”如果小孩不聽話就先給小孩一些時間,並在小孩做出讓步的時候給予充分的表揚,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的這種等待,嚴厲,及一貫性會讓孩子成長為懂得體諒他人的人。

戰略合作夥伴Momtalk代表韓國的懷孕育兒資訊平臺,為您提供全面的育兒資訊、孕期資訊、韓流趨勢及韓式料理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

關注盛成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or即可。

看到這樣的孩子會感到歉疚和不安,但其實應該對小孩可以有獨自搭積木、畫畫的時間而感到高興。

當然也存在對孩子有不好影響的獨處時間,這取決於孩子度過獨處時間的方式,其中以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為代表性的反面例子。

父母要知道讓孩子無法擁有獨處時間的正是父母。比起在同孩子遊戲中總是起主導的作用,而使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不如對獨立玩耍的孩子說類似“獨自可以處理很多事情呀”的激勵非比較好。

3、因為沒有不必要的競爭,孩子的自尊心較高

非獨生子女的孩子一般會從幼兒期開始體驗競爭,也就是說過早的開始了不必要的競爭。雖然通過良性競爭可以獲得積極影響,但是一旦父母無法客觀正確仲裁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就會讓小孩從小開始體驗激烈的競爭,這樣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在兄弟姐妹爭吵的時候,僅僅是對孩子說“原來你這個時候感到很辛苦啊”也會減少衝突的產生。獨生子女因為沒有不必要的競爭,並且可以獲得父母充足的愛,因此他們普遍幸福感和自尊感更高。

促進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VS 降低自尊心的話語

我們真的很愛你 VS 媽媽爸爸就只有你了

即使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愉快的玩呀 VS 你為什麼那麼貪心

可以和朋友愉快的玩耍真棒 VS 世界上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你自己

可以自己決定事情真不錯 VS 因為你只有自己一個人,因此要獨立解決問題

你怎麼想的 VS 不要在外面說自己是獨生子女

專家建議 1.

幫助孩子建立同自己的競爭關係

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關於競爭的體會,在競爭上會較其他非人落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同周圍人的競爭其實是不需要的,真正的競爭是同自己的競爭,是昨天的我同今天的我之間的競爭。激勵孩子將昨天不能搭的積木在今天完成,是為孩子的人生中同自我的競爭奠定基礎。

現在是競爭過渡的時代,許多父母忽視自己子女已經搭出的積木,只關心隔壁家小孩的進展,用“你還差的遠呢” 等方式來教育子女,會降低子女的成就感。不要忘記孩子是通過成就感來獲得滿足,如果想要讓孩子同自己形成良性競爭,那麼父母的表揚與激勵是必不可少的。

從偏見中脫離,重視父母的育兒法

對於獨生子女的偏見,從環境上因為是獨生子女而更加嚴格或者包容都是不需要的,想要孩子從“因為是獨生子女才那樣”的偏見中脫離,就要從自己先做起,脫離對獨生子女的偏見,對孩子實行那些對孩子人生有幫助的育兒法非常重要。

適當體會挫折感

因為是獨生子女,無條件的包容或者過分嚴厲都是錯誤的育兒法。因為對孩子過分包容就會讓孩子成長為偏見中自私自利、毫無忍耐性的孩子。

讓孩子通過體會適當的挫折感來區分可以成功的事情和不能成功的事情,形成遵守規則和限制的的能力。在孩子做一些危險或者過分事情的時候,對孩子說“不行”,讓孩子從具有一貫性的父母那裡獲得第一次的拒絕。如果用對自己孩子好的理由,無視他人的不便,這種不為他人著想的模樣被孩子看到,那麼他們就不會懂得只有先學會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尊重的道理。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過渡的縱容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獲得較高的自尊感,反而會讓孩子的不安感更加強烈。我們假設孩子在遊樂場想要玩朋友的玩具而哭鬧的情況,這時候媽媽跑過來說“他想要玩這個,就讓他玩一會吧”,來幫助孩子獲得玩具,那麼孩子在獲得玩具的時候會感受到開心麼?答案是否定的,孩子雖然會開心,但是心裡的一部分對此仍然感到不安。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生就會讓孩子的不安感逐漸加深。

這時候應對孩子說“這是其他小朋友的,你不能拿”,若孩子用更大的音量哭鬧,就邊對孩子說“媽媽會在你旁邊一直到你冷靜下來為止,”邊給孩子冷靜的時間。雖然孩子會因為傷心而哭鬧,但是當孩子發洩過後反而會變的更加溫順,在相信了媽媽的力量後,孩子才會形成心理安全感。

不是與孩子協商,而是讓孩子妥協

我們國家的父母相較其他國家更容易同孩子進行協商。例如“如果都吃完了話就帶你去遊樂場”,“如果作業都做完的話就給你買玩具”等,通過完成什麼獲得什麼的方式會讓小孩比起注意現在手裡的事情,對父母的補償更加重視。

比起威脅孩子,或者同孩子進行協商,不如通過讓孩子妥協方法。例如用“雖然這個蛋糕好吃到想要都把他吃掉,但是要與爸爸分享著吃才行”,“雖然媽媽也想給你買禮物,但是我們不是約定好每個月只能買一個的麼,我們下個月再來吧”等方式,讓孩子通過這種妥協習得緩衝想要的欲望的方法。

通過這個過程孩子會開始考慮對方的立場,學會與他人維持融洽關係的方法。即讓還孩子成長為懂得妥協的人,是父母的必需要做的事情。

專家建議 2.

要承認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社會融入性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領導力的小孩受到了熱捧,甚至認為沒有領導力的小孩社會融入性較差。領導力不過是社會性的一種而已,內向的小孩比較喜歡獨自玩耍,他喜歡和一兩個朋友一起玩,但是要跟更多的同齡的孩子,他有負擔。如果孩子和一兩個朋友的關係還好,孩子的社會性也算是好的。讓不善於同別人交往的孩子強制同別人交往反而會讓小孩子變的更加畏縮,孩子的社會性會根據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因此平時仔細觀察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孩子不是對其他小孩有危害;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又或者沒玩沒了的哭泣;害怕團體生活的話,那麼小孩的社會融入性就沒有任何問題。

讓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不要強制孩子

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有不想聽到因為是獨生子女才怎樣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會讓父母對子女過分嚴厲,甚至有時會採取強制的方式來教育子女,這種方式同樣具有副作用。

父母常常會大聲斥責孩子“你怎麼會是這個模樣”等讓孩子喪失自尊感的話,再加上體罰的話,會讓孩子喪失自信感,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只會看別人臉色的傻孩子。雖然是為了培養有禮貌、獨立的小孩,但是反而會培養成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事的小孩。

幫助小孩學會獨自玩耍的方法

因為怕孩子孤單,不停的召集小朋友來家裡玩,或者拜託別人可以同自己的小孩玩都不是好的方法。要培養孩子可以獨自渡過無聊時間的能力,在外面這也需要種可以使無聊的時間變成有用時間的人,掐斷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會妨礙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控制孩子的利己心

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讓欲望從自己身體裡面消失,欲望是人類本能要求。雖然大人懂得調節自己的種種欲望,但是對於沒有形成價值觀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控制小孩利己心方面媽媽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假設是在遊樂園,小孩手裡抓住一堆玩具,不給其他小孩玩的情況。這時候首先要做的是瞭解孩子的內心。“這裡的玩具真是多呀,神奇的玩具也有很多吧?看來真的是很有喜歡呀”然後再對孩子說“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你的,現在開始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吧!”如果小孩不聽話就先給小孩一些時間,並在小孩做出讓步的時候給予充分的表揚,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父母的這種等待,嚴厲,及一貫性會讓孩子成長為懂得體諒他人的人。

戰略合作夥伴Momtalk代表韓國的懷孕育兒資訊平臺,為您提供全面的育兒資訊、孕期資訊、韓流趨勢及韓式料理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

關注盛成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or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