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狂犬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的路徑是:首先侵染肌細胞, 在肌細胞中渡過潛伏期, 後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醯膽鹼受體進入神經細胞, 其在周圍神經組織裡的平均移動速率是3mm/h, 上行到中樞神經組織(腦-脊髓)後可在一天內繁殖擴散到整個中樞神經組織內。 然後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 進而入腦, 並不延血液擴散。 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幹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 並在灰質大量複製, 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

Advertisiment
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 內基小體廣泛分佈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 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臨床表現】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風、恐水、恐光)病症占60%, 另40%為不典型症狀。

潛伏期因為個體差異導致時間差異大。 大多數在3個月以內發病, 超過半年者占4%~10%, 超過1年以上者約1%, 文獻記載最長1例達19年。 平均20-90天。 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較早)、傷口深淺(深者發病早)、病毒入侵數量及毒株的毒力、受傷後是否進行了正規的擴創處理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等。 其他如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發病。 由吸血蝙蝠齧咬而引起的狂犬病,

Advertisiment
絕大多數病例不出現興奮期, 也無咽肌痙攣和恐水現象, 而以上行性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可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及麻痹型(靜型)兩型。 狂躁型狂犬病的病變主要在腦幹、頸神經或更高部位中樞神經系統, 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則局限於脊髓和延髓, 因而造成臨床症狀的差異。 兩者都可分為下列三期:

1.前驅期兩型的前驅期相似。 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 少數有噁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 並有咽喉緊縮感。 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早期症候, 是已癒合的傷口部位及神經通路上, 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等感覺異常, 約發生於80%的病例。

Advertisiment
這是由於病毒繁殖刺激神經元, 特別是感覺神經元而引起, 此症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 本期持續1~2天, 很少超過4天以上。

2.興奮期或痙攣期可分兩型, 兩型的表現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國內最多見, 國外約占2/3。 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 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 有大難臨頭的預兆感, 並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 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臨床症狀:

A)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狀, 但不一定每例均有, 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現。 典型者飲水、見水、聞流水聲, 或僅提及飲水時, 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 因此, 患者渴極而不敢飲, 即使飲也無法下嚥, 滿口流涎, 沾汙床褥或向四周胡亂噴吐。 由於聲帶痙攣, 故吐字不清, 聲音嘶啞,

Advertisiment
甚至失音。

B)怕風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狀, 微風、吹風、穿堂風等都可導致咽肌痙攣。 其他如音響、光亮、觸動等, 也可引起同樣發作。

C)咽肌痙攣發作使患者極度痛苦, 不僅無法飲水和進食, 而且常伴有輔助呼吸肌痙攣, 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 甚或全身進入疼痛性抽搐狀態, 每次發作後患者仍煩躁不安, 並有大量出汗及脫水現象。

D)自主神經功能亢進, 患者出現大汗、流涎、體溫升高達38℃以上, 心率加快, 血壓升高, 瞳孔擴大。 患者表情痛苦、焦急, 但神志大多清楚, 極少有侵人行為。 隨著興奮狀態的增長, 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視幻聽、衝撞嚎叫等症狀。 病程進展很快, 多在發作中死於呼吸衰竭或迴圈衰竭。 本期持續1~3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rabies):狂躁型平均8天。

Advertisiment
印度及泰國較常見, 約占總數1/3, 國內報導不到10例。 臨床上無興奮期, 無恐水症狀和吞咽困難, 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 繼則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部分或全部肌肉癱瘓、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等, 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現。 早期用叩診錘叩擊胸肌, 可見被叩擊隆起, 數秒鐘後平復。 早期僅在叩診處出現肌水腫與毛髮豎立。 病程持續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麻痹型一般為13天左右。 兩型狂犬病不易區別。 痙攣停止, 患者暫趨安靜, 有時尚可勉強飲水吞食, 反應減弱或消失, 轉為弛緩性癱瘓, 其中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 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 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合和面部缺少表情。 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診斷】 

 1.臨床診斷: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馬等動物。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症狀不明顯者特別注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症狀不明顯應注意咽肌水腫和毛髮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從死者腦組織印壓塗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螢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螢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後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迴圈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診斷】 

 1.臨床診斷: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馬等動物。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症狀不明顯者特別注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症狀不明顯應注意咽肌水腫和毛髮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從死者腦組織印壓塗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螢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螢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後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