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爸媽媽應該掌握的早教常識

隨著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早教一詞對家長們來說也不陌生了。 可是相信還是有一部分家長對早教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 甚至連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識也不具備, 錯誤的早教觀點可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早教的相關知識吧!

早教需要適齡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 而借助專業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會專業機構、幼稚園共同完成, 而父母往往是寶寶最好的早教老師, 這也是許多國家都在提倡親子早教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另外, 親子早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齡化早教, 而適齡早教遠遠不是混齡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 這需要家長的親自參與, 與幼兒之間形成以互動為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 讓孩子在愛和家的溫暖中體會到親子教育的歡樂的同時, 輕輕鬆松學到適齡的文化知識, 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歲:在快樂的親子互動中, 帶領寶寶探索世界, 認識自我, 並鍛煉寶寶的體魄, 促進語言發展。

2-3歲: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發展, 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培養寶寶對閱讀的興趣, 強調親子互動。

3-4歲:鼓勵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圍的社會,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高自理能力, 發展邏輯思維和創造力。

4-5歲:注意培養探索能力和創造力, 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Advertisiment
感受傳統文化, 增強藝術表現力, 增進親子感情。

5-6歲:注意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 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自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 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爸爸媽媽應該掌握的早教常識

早教不是越快越好, 越早越好。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 但往往忽視“ 過之尤不及”的道理, 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間成名成才。 於是早教之風越刮越烈, 孩子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但是, 只有合適的, 才是最好的, 一味灌輸和盲目超前, 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 進而影響今後的成長。

早教不只是讓孩子更聰明。

有的人誤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 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 其實早教的含義包括感知、動作、語言、認知的訓練,

Advertisiment
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 如果認為早教單純的只是孩子變得比別人更聰明, 那就違背了早教的初衷。

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也有一些家長, 將早期教育等同於特長教育, 認為學得越多越好, 於是盲目攀比跟風。 殊不知, 特長教育一定要等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之後再開始。 當孩子處於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時, 急於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 反倒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起到反效果。

早教不只是學知識。

有些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 提前學知識。 這是極其片面的想法。 早教是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 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的早期教育, 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的同時,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的方方面面, 例如與人溝通的能力、樂觀的品質等等, 而不單純的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

小編總結:對孩子進行早教時, 爸爸媽媽一定要清楚以及正確地瞭解早教的相關常識, 只有掌握了早教的常識後, 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 要樹立正確的早教觀念, 培養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