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和寶寶一起做遊戲

現在的年輕父母已經意識到寶寶會在遊戲中成長, 因此會多跟寶寶做一些遊戲。 那麼在陪寶寶做遊戲時, 除了安全因素外, 爸爸媽媽們還應該注意哪些, 如何在遊戲中培養寶寶的學習能力、活動能力、思考能力等等哪?

由於在遊戲中需要寶寶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 同時, 語言能力也很重要的, 所以經常參加遊戲的兒童在這些方面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訓練。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都已證明, 當孩子的父母參與遊戲時, 孩子遊戲活動的時間明顯增長了。 而另一方面, 畢竟孩子才是遊戲真正的主人,

Advertisiment
毫無疑問, 父母要參與並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 但應避免過分介入, 至於如何把握這一分寸, 就需要父母自己明智地作出判斷了。

父母畢竟是成人, 思想、行為與孩子是迥然不同的。 你該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 怎樣和他們一起玩呢?父母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水準和特點。

寶寶是遊戲的主人

對孩子來說, 遊戲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樂趣;對父母而言, 遊戲則是教育的一種最佳形式。 為了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 父母除了開闢更大的遊戲場地與空間, 以及提供合適的、豐富的遊戲材料, 包括玩具之外, 更應該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具體的遊戲過程中去。

但是父母畢竟是成人, 思想、行為與孩子是迥然不同的。

Advertisiment
你該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 怎樣和他們一起玩呢?事實上, 父母首先要瞭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水準和特點。

不到一歲的寶寶基本上屬於“無能力”的被動狀態, 還不知道怎麼做遊戲。

在他們眼裡, 父母或許就是一個大玩具。

守則1:父母要主動地跟寶寶玩、逗寶寶開心。

最常用的一種策略是相互模仿動作和聲音。 比如寶寶無意中做了一個類似拍手的動作, 父母馬上緊跟著做一個拍手動作, 然後寶寶又會模仿大人, 繼續學著做下去。 還有常見的“躲貓貓”遊戲:父母先和寶寶臉對臉玩一會, 把寶寶逗樂了, 然後故意躲到一邊, 寶寶就會探頭探腦地尋找, 父母再躲到另一邊, 寶寶又會跟過來。

當然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彩鮮豔或帶有聲音的玩具和寶寶一起玩,

Advertisiment
如動物搖鈴、撥浪鼓、彩色積木, 這些玩具都有利於培養寶寶的注意力。

此外, 這一階段的寶寶特別喜歡水, 父母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 可以適當延長一點時間, 與寶寶一起戲水和做“親水遊戲”, 也很有趣!

重點提示:這些適合小寶寶的遊戲, 無論內容與形式都特別的簡單, 卻是建立早期親子之間親密關係最理想的途徑, 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孩子對世界的最初認識。

兩三歲的時候, 寶寶特別鍾愛假想遊戲。

等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 他們已經能夠穩穩當當地走路, 活動能力也大為增強, 可以自己發起遊戲了, 並且他們越來越鍾愛假想遊戲。 於是父母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 他們不再起引導作用,

Advertisiment
而是配合著孩子一起玩。 比如當孩子舉著玩具槍跑過來, 嘴上喊著“不許動”時, 父母只能舉起雙手, 扮成“俘虜”;當他們改換成拿著玩具針筒, 一臉嚴肅地要給你“打針”時, 父母也只好乖乖地坐下來當“病人”。

守則2:在遊戲過程中, 父母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 如動作示範、引導孩子進行合理的想像和思考等。

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互相猜謎語、玩一問一答的遊戲。

在玩的過程當中, 父母必須遵循這樣兩條原則。 第一, 一旦與孩子開始玩了, 就要玩到使孩子覺得滿意為止;不能因為自己感到厭煩了, 就單方面終止遊戲。 第二, 要做孩子遊戲的忠實合作者, 但不要特意討好孩子, 不能一味地順從他們。

父母還應該有意識地鼓勵寶寶與同齡人一起玩,

Advertisiment
並允許他們去戶外玩各種各樣的運動遊戲。

重點提示:在這一階段, 父母已經不再是遊戲活動的主角了。

三四歲或更大, 他們越來越喜歡和小夥伴們在一起。

到了孩子三四歲或更大, 他們越來越喜歡和小夥伴們在一起, 一般不愛跟父母玩遊戲。 所以, 父母最好退居二線, 成為遊戲的旁觀者。

守則3: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退出遊戲, 實際上你還是應該關注孩子遊戲的過程與內容, 做孩子們最可靠的“監護人”和最聰明的“遊戲顧問”。 比如在玩追跑遊戲時, 有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一時情急之下, 很可能從高處跳下來。 父母就得想方設法防止類似的危險因素, 還有就是要考慮各種玩具的安全問題。

在遊戲的過程中, 孩子很可能發生玩不下去的情況。比如在玩“兵捉賊”遊戲時,兩個孩子都想當員警,都不願扮小偷,雙方一僵持,遊戲就沒法繼續了。再比如孩子們愛玩的遊戲不一樣,意見不統一,結果都不知道該玩什麼好了。

這時候父母不應該直接給孩子出主意,而是該用一些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孩子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另外,孩子遊戲的一些內容可能是反面的,比如某個孩子扮演的爸爸總是打孩子。父母就要告訴他們,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不打孩子的。還有孩子遊戲時可能會出現排擠某一小夥伴的現象,父母應該弄清楚原因,比較妥當地解決問題。

重點提示:等遊戲結束後,父母還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收拾玩具、整理現場的良好習慣。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都已證明,當孩子的父母參與遊戲時,他們遊戲活動的時間明顯增長了。而另一方面,畢竟孩子才是遊戲真正的主人,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要參與並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但應避免過分介入。至於如何把握這一分寸,就需要父母明智地作出判斷了。

孩子很可能發生玩不下去的情況。比如在玩“兵捉賊”遊戲時,兩個孩子都想當員警,都不願扮小偷,雙方一僵持,遊戲就沒法繼續了。再比如孩子們愛玩的遊戲不一樣,意見不統一,結果都不知道該玩什麼好了。

這時候父母不應該直接給孩子出主意,而是該用一些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孩子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另外,孩子遊戲的一些內容可能是反面的,比如某個孩子扮演的爸爸總是打孩子。父母就要告訴他們,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不打孩子的。還有孩子遊戲時可能會出現排擠某一小夥伴的現象,父母應該弄清楚原因,比較妥當地解決問題。

重點提示:等遊戲結束後,父母還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收拾玩具、整理現場的良好習慣。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都已證明,當孩子的父母參與遊戲時,他們遊戲活動的時間明顯增長了。而另一方面,畢竟孩子才是遊戲真正的主人,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所以,父母要參與並支持孩子的遊戲活動,但應避免過分介入。至於如何把握這一分寸,就需要父母明智地作出判斷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