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媽不要給孩子“負面提醒”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非常聰明伶俐, 可這個男孩兒上小學後, 毛病越來越多――翹課、撒謊、找人替寫作業、騙家裡的錢、沉溺於電子遊戲等等, 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孩子”。

就在兒童專家與家長聊天兒的時候, 這個孩子向父母要錢買練習本。 孩子的母親一邊掏錢一邊說:“買本子可以, 但是不能把一元的本子說成兩元從中貪污啊!”孩子漫不經心地點點頭。

從母親隨口說的這句話裡, 兒童專家發現了問題的癥結。 他問孩子的父母, 是不是經常給孩子這樣的“提醒”。 家長想了想說是的, 怕他學壞, 所以看到一些關於小孩子錯誤行為的資訊,

Advertisiment
比如:翹課去玩電子遊戲, 花錢找人寫作業什麼的, 經常給孩子提醒。 兒童專家馬上告訴他們, 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親“教壞”了, 他的一些錯誤行為也是父母親口傳授給他的。

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 就是一張白紙。 有些家長經常無意間提醒孩子, 不知不覺中把操作性很強的不良資訊灌輸給了孩子。 當父母提醒孩子不要做什麼的時候, 孩子同時也知道了, 有些事情還有那麼一種做法。 好奇、冒險心理是人類的天性, 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更充分。 於是, 在自認為條件許可的時候, 孩子就會去試一下;如果沒被發現, 而且屢試不爽, 不良習慣就養成了。 比如, 假期裡父母上班之前對留在家裡的孩子提醒:我們走後不許玩電子遊戲,

Advertisiment
不許沒完沒了地看電視。 孩子本來對這些事情就很敏感, 經父母一說, 被提醒了, 等父母走後, 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父母強調不讓做的。

小袁是個男孩子, 爸爸是單位領導, 母親是票務員, 家裡的經濟條件不錯, 對這個獨生子更是寵愛有加, 幾乎是有求必應。 不過, 最近小袁的爸爸看了些家庭教育方面的雜誌, 感到家裡雖然富裕, 但還是應該對小袁進行挫折教育。 所以, 他開始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要求進行拒絕。

那天, 小袁從學校回到家裡, 向爸爸要求買一個最新款的玩具。 爸爸拒絕了他:“你的玩具不少了, 不能總是買新玩具。 ”小袁馬上轉到了媽媽那邊, 因為媽媽總是會比爸爸更好說話一些,

Advertisiment
這是小袁多次試驗後得出的結論。 可是, 他沒想到, 媽媽也和爸爸結成了同一戰線, 同樣拒絕了他的要求。

失望的小袁躺在地上大哭大鬧。 爸爸媽媽雖然心疼, 但還是忍著, 沒有答應他的要求。 小袁哭鬧了一陣子, 看沒什麼反應, 也就自己站起身來。 小袁爸爸和媽媽感到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有效的, 心裡暗暗高興。

由於工作的關係, 小袁爸爸和媽媽經常把單位的公款帶回家, 就放在家裡的抽屜裡。 因為怕小袁會拿抽屜裡的公款買玩具, 爸爸就一再叮囑他:“這些全是公款, 不能動。 ”

一天, 當小袁爸爸取公款的時候, 發現少了一千多元錢, 問到小袁, 小袁堅絕否認。 沒辦法, 小袁爸爸只好自己出錢補上了公款。

直到十天之後,

Advertisiment
小袁爸爸接到老師的電話, 才知道少了的公款竟然是小袁拿去了。

原來, 小袁因沒在爸爸媽媽那裡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爸爸的“提醒”下, 就想冒險試一次。 於是小袁利用中午午休的時候, 把公款拿走, 用一百多元錢買了玩具。 但這一舉動被幾個同學發現, 為了讓同學不告發自己, 他又請同學們去吃了麥當勞, 還買了一些玩具送給他們。

小袁的爸爸媽媽感到很悲哀:都說小時偷針, 大時偷金。 自己的孩子, 怎麼就成了這樣一個“家賊”呢?

所以, 孩子在五歲以前, 家長要有意識地強化良性資訊的灌輸, 孩子只需要知道事情應該怎麼做就行了, 父母不要“多此一句”。 有對父母在孩子能夠“打醬油”的時候, 他們兩口子只注意強化一點:買東西找回來的錢,

Advertisiment
必須交給父母。 久而久之, 形成了習慣, 現在家裡的錢在桌子上不管放多久, 孩子都不會特別關注的。 這個事例說明, 良性資訊的灌輸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