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親該如何做好男孩的榜樣

一位幼稚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當我把孩子們的餐具都洗好時, 一個小男孩正好在我身邊, 我請他幫我一起整理餐具, 沒想到卻遭到了這個小傢伙的嚴辭拒絕。 他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不, 我不能幫你做這些事情, 因為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 我爸爸從來都不做這些事情。 ”

看, 這就是父親的作用。 一個剛剛有了性別意識的小男孩, 就已經在主動模仿父親的行為, 他不自覺地把父親當成了自己的榜樣。

父親的行為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男孩。 在生活中, 如果父親很少幫妻子做家務, 那當母親要求男孩幫自己做一些家務時,

Advertisiment
男孩就會理所應當地嚴詞拒絕。 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思想:做家務都是女人的事情, 男人有權不去幫忙。 這些思想或者是父親在無意之間傳達給他們的, 或者是他們從父親的行為中得出的結論。

男孩的成長需要榜樣, 他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就把父親當成自己的榜樣。 然而, 父親要想做好男孩的榜樣也並不是易事, 在男孩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他們所需要的榜樣是不斷變化的。

作為男孩的父親, 如果你對做男孩的榜樣還沒有足夠的信心, 那你不妨借鑒以下幾種觀點和方法:

方法一:面對幼兒期的男孩→幫他們完成對母親的依戀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母親的愛讓我們迷戀,

Advertisiment
但母親過度的愛卻會使一個男孩長不大, 使他永遠停留在小男孩的狀態。

的確, 現在就有很多這樣的小男孩, 他們不喜歡與別人接觸, 整天寸步不離母親身邊, 甚至到了上學的年齡, 他們還整天跟在媽媽後面, 不肯去幼稚園或學校。

這些孩子大多都有這樣一個毛病, 他們只願意與媽媽在一起, 除了媽媽之外, 他們拒絕與任何人在一起, 其中也包括爸爸。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這些男孩長大之後將很難融入集體。 更可怕的是, 不管是與人相處, 還是做其他事情, 他們常常會被強大的自卑心理包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事實上, 這些男孩長大之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 往往是由於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在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而造成的。

Advertisiment

在幼兒期, 男孩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 完成對母親的親密分離。 即讓他們從對媽媽一個人的依戀中走出來, 開始接納爸爸和其他人。 因此, 在這一時期, 爸爸的任務是巨大的, 這就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男孩, 鼓勵他與自己溝通。

說到這裡, 很多父親也許會聯想到自己小時候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在幼兒早期, 男孩的世界裡只有母親, 但一旦他發現自己的身邊有父親這樣一個人物時, 一股神秘的力量就會推動著他們與父親接觸。

其實, 對於這些幼兒期的孩子來講, 父親的關愛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意義。

一位成年男性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Advertisiment

我的父親將近70歲了, 一次, 我們一起翻那些老照片。 忽然, 翻到了我3歲時的那張照片, 父親抱著我把我舉過了頭頂, 我臉上的笑容很燦爛, 也很自豪。

我把這張照片放入我的錢夾內。 之後, 父親第一次跟我談起了他與他的父親之間的關係:“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抱過我, 我甚至都沒有在他的腿上坐過……”說到這裡, 父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 即使現在父親即將70歲了, 但他仍對小時候父親沒有抱過他而感到遺憾。

對於幼兒期的男孩來講, 他們迷戀母親, 因為母親的愛是溫柔的、令人陶醉的, 而且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這會讓他們產生安全感。 但與此同時, 他們又對父親的世界充滿了嚮往, 在他們眼中,

Advertisiment
父親是“大力士”、“萬事通”, 能夠解決一切困難, 但父親卻總是那麼冷漠、不容易讓人接近, 這會促使男孩更加依戀母親。

就拿上述事例中那位元70歲的老父親來說, 也許他的父親並不是不愛他, 只是他不善於表達, 所以, 他給兒子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所以, 要想做好幼兒期男孩的父親, 你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向兒子表達自己的關愛之情。

那麼, 父親應該如何向兒子表達關愛之情呢?

還是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小男孩自己的心聲吧:

※“我喜歡爸爸帶我出門, 這樣我會因為爸爸在身邊而感到很自豪!”

※“我喜歡坐在爸爸的腿上, 讓他不停地顫我, 有他那大大的手掌扶著我, 我一點也不害怕。 ”

※“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 這樣我能感覺到爸爸的力量, 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神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兒子成功地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也不難,當然,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實,爸爸需要做得也很簡單:在顯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時,對兒子多些關注和細心的愛護就可以了。

方法二:面對兒童期的男孩→明確規則,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親曾這樣說過:“我們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當然,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說男孩們都崇尚武力,而是說,男孩們都喜歡自己的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是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其實,對這個問題最不理解的人應該是男孩的母親們,她們總是想辦法試圖讓好動的男孩安靜下來,但他們往往受到父親的鼓動,變得越來越愛打鬧,從而把房間搞得越來越亂。

在打鬧中,男孩和父親總會不小心弄壞東西,把房間搞得又髒又亂,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由於受大腦結構以及體內睾丸素的影響,男孩常常會不計後果地去搞破壞、去攻擊別人。但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一位父親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當兒子4歲的時候,我喜歡給他撓癢癢,他也喜歡我這樣做,每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父子倆就會圍著整個房間跑來跑去。

但有一次,我看兒子躺在床上,便過去給他撓癢癢。那天兒子也許不高興,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腳。

我被兒子的反應驚呆了,但我並沒有沖他發脾氣或指責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受了傷會痛,爸爸受了傷也會痛,如果爸爸受了傷,那以後我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不允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你能遵守這樣的規則嗎?”

兒子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看到他在點頭。

我們都知道,男孩是講究規則的動物。如果在進入新的團體之前,他們不瞭解這個團體的規則,那男孩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睾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被稱為“破壞大王”、“帶有攻擊性的機器”等,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規則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就拿上面的事例來說,父親喜歡與男孩在一起打鬧,他告訴了男孩打鬧的規則――不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但打鬧必須是有身體接觸的,因此,這個男孩以後再與別人打鬧時,就會自覺把握自己與別人身體接觸的“度”。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問:“‘規則’,媽媽也可以教他們,難道只有爸爸教才會有效嗎?”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完全不同于父愛的,母親的愛會讓男孩陶醉其中,只想享受這種溫暖,而不去思考別的問題。而且在大多數男孩的心目中,母親只擅長做日常家務,她們並不擅長制定規則,所以男孩常常會對母親制定的規則持懷疑的態度。

但當男孩與父親相處時就完全不同,他可以和父親打鬧,但他絕不敢在父親面前胡鬧。所以,父親的威嚴讓父親所制定的規則也具有了可信度。

大多數的家庭常常因為男孩的破壞性和攻擊性而發生矛盾,例如,男孩不小心把家裡的古董花瓶打碎了,媽媽會對男孩大發脾氣;又如,男孩把家裡的小鬧鐘弄成了“啞巴”,害得爸爸上班遲到。

但在父親懂得制定規則的家庭中,這些“鬧劇”出現的幾率卻很低。

一位父親為全家人制定了這樣一條規則:

每週的週六晚飯後為“真理時間”,全家人聚在一起,可以自由說出自己心中的“真理”。

例如,在一次“真理時間”中,媽媽是這樣說的:“兒子的那些破壞行為總是讓我抓狂,我剛收拾乾淨了客廳,他沒一會兒又把它搞亂了;我剛告訴了他,不要把杯子打碎,他就不小心把杯子摔在地上;更可恨的是,他把我最喜歡的那塊手錶給拆了!”

而兒子是這樣說的:“媽媽總是說我是‘破壞大王’,我討厭這個稱呼,所以,每當媽媽這樣稱呼我時,我就故意搞破壞。我希望媽媽以後能給我一個我喜歡的稱呼,如帥小子、小英雄等,這些我都喜歡。”

自從家裡有了這個“真理時間”之後,家庭成員之間幾乎就不再發生矛盾了。

作為家長,我們知道,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嘴”笨多了,他們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確切來說,他們是不知道該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下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給男孩規定這樣一個“真理時間”,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雖然不善表達,但男孩的內心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所以,他會深深地感謝父親所制定的“真理時間”這個規則。

對於男孩來講,父親是權威的,他有權制定規則。當然,如果這些規則能夠深入“他”心的話,他更會對父親這位元家庭規則的制定者深信不疑。

方法三:面對青春期的男孩→讓他們感覺到道德約束的力量

大家都說青春期的男孩容易變“壞”,但有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會變“壞”,與他們是否與父親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中學裡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況下,愛學習的男孩們總會在一起玩兒,而那些愛打架、愛調皮的男孩總會在一起兒玩。

心理學家想深入瞭解這個現象,便問那些愛學習的男孩:“你為什麼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呀?”

“因為我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哦?那你們是哪路人,他們又是哪路人?”

“我們都是有父親的人,而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總會幹壞事。”

在這些男孩的眼中,父親不僅是一種權威,而且還象徵著一種力量,正是因為這種力量的存在,男孩才不會去做壞事,才不會變壞。

其實,孩子們的這種觀點是很正確的。人類行為學研究表示,那些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由此可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兒子的行為。其實,這在生物學上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也許就在忽然之間,男孩會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身高猛增、力氣也變大了很多。在面對溫柔或者暴躁的媽媽時,即使平時最乖巧的男孩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下,媽媽再也不能強迫我做任何事情了!

因為這種想法的出現,男孩開始不拿媽媽的教育當回事,有時,他們甚至還會故意與媽媽作對,向媽媽的權力挑戰。當然,如果男孩的這一行為不斷地得逞,他們就會變得自傲自大,甚至是目無王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父親的權威讓他們保持清醒。

一位母親講述了她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家,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孩子的爸爸買菜、我做飯、兒子洗碗。我們的這項分工從兒子9歲時就開始了,並且在昨天之前,一切都在按著正常的情況進行。

但昨天,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我去廚房拿東西,忽然,一股怪怪的味道傳來。我一看便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兒子把碗泡在水池裡沒有洗,由於天氣太熱,水池裡的水都發黴了。

看到這種情況,我生氣地把兒子叫來,並沖他大喊道:“這是怎麼回事?”

令我驚訝的是,13歲的兒子竟然沒有愧疚的感覺,他還不耐煩地對我說:“我只不過是忘記洗碗了,媽媽,你用得著這樣大嚷大叫嗎?”

看著比我高出一頭的兒子,我真的拿他沒有一點辦法。但就在這時,孩子的爸爸來到廚房,還沒等到他講話,兒子就開始捋起袖子打算洗碗了。

男孩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管教似乎已經對他們不起作用了。有時,為了讓母親看清這種局勢,他們甚至還常常向母親的權力挑戰。在這些時候,父親最需要做的就是,與母親站在一起,兩個人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兒子。

就拿上述案例來說,面對兒子向母親的權力挑戰的情況,如果父親這樣對兒子說:“不允許你用這樣的腔調同媽媽講話,否則,我真的要管管了……”聽到父親這種“規則”鮮明的話,男孩至少也會清醒上一段時間,不敢再向媽媽的權力挑戰。其實,從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親給他們做出榜樣。

當然,要想讓青春期的男孩認同家長的教育,父親必須要和母親達成統一的戰線。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態度一定要是真誠的。如果父親並不是想幫助妻子,而是逢場作戲式地教育兒子,那男孩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母親,甚至還會越來越多地向母親的權力發出挑戰。

其實,當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不是母親的力量變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變硬了。在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父親給他們約束的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所以,在這一階段,男孩是否會變“壞”,大部分原因要取決於父親。

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力大無比的神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讓兒子成功地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也不難,當然,這主要需要爸爸的配合。其實,爸爸需要做得也很簡單:在顯示自己男性力量的同時,對兒子多些關注和細心的愛護就可以了。

方法二:面對兒童期的男孩→明確規則,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一位幽默的父親曾這樣說過:“我們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當然,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說男孩們都崇尚武力,而是說,男孩們都喜歡自己的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是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其實,對這個問題最不理解的人應該是男孩的母親們,她們總是想辦法試圖讓好動的男孩安靜下來,但他們往往受到父親的鼓動,變得越來越愛打鬧,從而把房間搞得越來越亂。

在打鬧中,男孩和父親總會不小心弄壞東西,把房間搞得又髒又亂,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由於受大腦結構以及體內睾丸素的影響,男孩常常會不計後果地去搞破壞、去攻擊別人。但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一位父親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情:

當兒子4歲的時候,我喜歡給他撓癢癢,他也喜歡我這樣做,每當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我們父子倆就會圍著整個房間跑來跑去。

但有一次,我看兒子躺在床上,便過去給他撓癢癢。那天兒子也許不高興,他沒有像平時那樣“咯咯”笑,而是狠狠地踹了我一腳。

我被兒子的反應驚呆了,但我並沒有沖他發脾氣或指責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受了傷會痛,爸爸受了傷也會痛,如果爸爸受了傷,那以後我就不能陪你玩了。所以,我們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例如,不允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你能遵守這樣的規則嗎?”

兒子似乎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因為我看到他在點頭。

我們都知道,男孩是講究規則的動物。如果在進入新的團體之前,他們不瞭解這個團體的規則,那男孩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睾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被稱為“破壞大王”、“帶有攻擊性的機器”等,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規則是什麼,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就拿上面的事例來說,父親喜歡與男孩在一起打鬧,他告訴了男孩打鬧的規則――不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但打鬧必須是有身體接觸的,因此,這個男孩以後再與別人打鬧時,就會自覺把握自己與別人身體接觸的“度”。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會問:“‘規則’,媽媽也可以教他們,難道只有爸爸教才會有效嗎?”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完全不同于父愛的,母親的愛會讓男孩陶醉其中,只想享受這種溫暖,而不去思考別的問題。而且在大多數男孩的心目中,母親只擅長做日常家務,她們並不擅長制定規則,所以男孩常常會對母親制定的規則持懷疑的態度。

但當男孩與父親相處時就完全不同,他可以和父親打鬧,但他絕不敢在父親面前胡鬧。所以,父親的威嚴讓父親所制定的規則也具有了可信度。

大多數的家庭常常因為男孩的破壞性和攻擊性而發生矛盾,例如,男孩不小心把家裡的古董花瓶打碎了,媽媽會對男孩大發脾氣;又如,男孩把家裡的小鬧鐘弄成了“啞巴”,害得爸爸上班遲到。

但在父親懂得制定規則的家庭中,這些“鬧劇”出現的幾率卻很低。

一位父親為全家人制定了這樣一條規則:

每週的週六晚飯後為“真理時間”,全家人聚在一起,可以自由說出自己心中的“真理”。

例如,在一次“真理時間”中,媽媽是這樣說的:“兒子的那些破壞行為總是讓我抓狂,我剛收拾乾淨了客廳,他沒一會兒又把它搞亂了;我剛告訴了他,不要把杯子打碎,他就不小心把杯子摔在地上;更可恨的是,他把我最喜歡的那塊手錶給拆了!”

而兒子是這樣說的:“媽媽總是說我是‘破壞大王’,我討厭這個稱呼,所以,每當媽媽這樣稱呼我時,我就故意搞破壞。我希望媽媽以後能給我一個我喜歡的稱呼,如帥小子、小英雄等,這些我都喜歡。”

自從家裡有了這個“真理時間”之後,家庭成員之間幾乎就不再發生矛盾了。

作為家長,我們知道,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嘴”笨多了,他們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確切來說,他們是不知道該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下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給男孩規定這樣一個“真理時間”,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雖然不善表達,但男孩的內心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所以,他會深深地感謝父親所制定的“真理時間”這個規則。

對於男孩來講,父親是權威的,他有權制定規則。當然,如果這些規則能夠深入“他”心的話,他更會對父親這位元家庭規則的制定者深信不疑。

方法三:面對青春期的男孩→讓他們感覺到道德約束的力量

大家都說青春期的男孩容易變“壞”,但有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的男孩是否會變“壞”,與他們是否與父親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所中學裡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這些初中的男孩子都是以“群”而居的。一般情況下,愛學習的男孩們總會在一起玩兒,而那些愛打架、愛調皮的男孩總會在一起兒玩。

心理學家想深入瞭解這個現象,便問那些愛學習的男孩:“你為什麼不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呀?”

“因為我跟他們不是一路人。”

“哦?那你們是哪路人,他們又是哪路人?”

“我們都是有父親的人,而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跟父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總會幹壞事。”

在這些男孩的眼中,父親不僅是一種權威,而且還象徵著一種力量,正是因為這種力量的存在,男孩才不會去做壞事,才不會變壞。

其實,孩子們的這種觀點是很正確的。人類行為學研究表示,那些勞改所裡80%的“少年犯”都屬於這樣一種情況:他們要麼沒有父親,要麼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要麼就經常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由此可見,對於青春期的男孩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兒子的行為。其實,這在生物學上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也許就在忽然之間,男孩會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身高猛增、力氣也變大了很多。在面對溫柔或者暴躁的媽媽時,即使平時最乖巧的男孩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下,媽媽再也不能強迫我做任何事情了!

因為這種想法的出現,男孩開始不拿媽媽的教育當回事,有時,他們甚至還會故意與媽媽作對,向媽媽的權力挑戰。當然,如果男孩的這一行為不斷地得逞,他們就會變得自傲自大,甚至是目無王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需要父親的權威讓他們保持清醒。

一位母親講述了她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在我們家,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孩子的爸爸買菜、我做飯、兒子洗碗。我們的這項分工從兒子9歲時就開始了,並且在昨天之前,一切都在按著正常的情況進行。

但昨天,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我去廚房拿東西,忽然,一股怪怪的味道傳來。我一看便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兒子把碗泡在水池裡沒有洗,由於天氣太熱,水池裡的水都發黴了。

看到這種情況,我生氣地把兒子叫來,並沖他大喊道:“這是怎麼回事?”

令我驚訝的是,13歲的兒子竟然沒有愧疚的感覺,他還不耐煩地對我說:“我只不過是忘記洗碗了,媽媽,你用得著這樣大嚷大叫嗎?”

看著比我高出一頭的兒子,我真的拿他沒有一點辦法。但就在這時,孩子的爸爸來到廚房,還沒等到他講話,兒子就開始捋起袖子打算洗碗了。

男孩進入了青春期,母親的管教似乎已經對他們不起作用了。有時,為了讓母親看清這種局勢,他們甚至還常常向母親的權力挑戰。在這些時候,父親最需要做的就是,與母親站在一起,兩個人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兒子。

就拿上述案例來說,面對兒子向母親的權力挑戰的情況,如果父親這樣對兒子說:“不允許你用這樣的腔調同媽媽講話,否則,我真的要管管了……”聽到父親這種“規則”鮮明的話,男孩至少也會清醒上一段時間,不敢再向媽媽的權力挑戰。其實,從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在尊重女性方面,男孩需要父親給他們做出榜樣。

當然,要想讓青春期的男孩認同家長的教育,父親必須要和母親達成統一的戰線。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態度一定要是真誠的。如果父親並不是想幫助妻子,而是逢場作戲式地教育兒子,那男孩就會越來越不尊重母親,甚至還會越來越多地向母親的權力發出挑戰。

其實,當男孩進入了青春期,不是母親的力量變弱了,而是男孩的“翅膀”變硬了。在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父親給他們約束的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方向,所以,在這一階段,男孩是否會變“壞”,大部分原因要取決於父親。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聽說順產特別痛,要痛好幾個小時,我應該如何做好順產的準備?

    順產的話,肯定是會有疼痛的,建議痛的時候就拼命深呼吸,想想以後幸福的日子,真實想法就是痛過才知道什麼是母親。也只有生命是值得用疼痛來紀念的,另外一定要遵循醫生的指示,定期做好產檢。 [詳細答案]

  • 1回答

    順產的媽媽應該如何做好準備應對順產呢?

    你好。建議在預產期前一個月,瞭解有關分娩的知識,做好心理準備。預產期前2周,孕婦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分娩準備充足的體力。一旦宮縮開始,保持心情的穩定,在醫生和助... [詳細答案]

  • 1回答

    要是自己想順產,該如何做好準備呢?

    順產也不是自己想就可以的,順產和產道的大小、胎兒的大小、胎位是否正都有關係的。所以你平時要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胎兒的發育狀態,媽媽要控制自己的體重,體重過重會影響順產的。在臨產前... [詳細答案]

  • 1回答

    想順產孕期應該如何做好順產準備?

    順產與先天的因素有關,也和後天的因素有關。例如產道就是和先天的體型有關。不過像孕婦的體質、孕婦的心態、產力、胎兒的大小這些都是可以調整的。想順產,那麼孕婦就要調養好自己的身體,調整好心態。要定期體檢... [詳細答案]

  • 1回答

    孕婦應該如何做好準備有助於順產?

    孕婦是否能夠順產和以下的因素有關:產道、產力、心理因素、胎兒的大小。其中產道與孕婦本身的體型有關,是不可控的,其他的都可以通過一些人為的措施做改變。要想順產就要做好準備,要瞭解分娩的知識,放鬆心態。...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