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陪伴缺失,當心寶寶患上戀物癖

戀物癖, 第一次正視這個詞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 期間, 蕾的女兒婷婷突然“哇”的哭起來, 原來是吃飯時她的“寶貝”被蕾拿開了。 被婷婷視為寶貝的不是什麼新奇玩具, 而是一個已經泛黃的白色小枕頭。 “睡覺抱著就算了, 吃飯也要抱著, 她連去幼稚園都非要把枕頭拿著!”蕾被女兒氣得直抱怨。 一時, 我們大夥兒勸媽的勸媽, 哄女兒的哄女兒, 不知誰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是不是有點戀物癖呀!”……這個只在一些電視劇裡聽過的詞居然被用到這個3歲大孩子身上, 終於, 蕾被我們的談論弄得不淡定, 決定要帶女兒看看醫生。

Advertisiment
看看婷婷那個反應, 難道真“戀物癖”戀上那個枕頭啦?到底是心理問題還是什麼呢? 

不得不承認, 我和許多人一樣, 當媽以後變得玻璃心起來, 一見到其他孩子有個什麼病啊症的, 總想搞清楚個究竟, 生怕萬一自己寶寶也出現狀況而因為自己的無知而被忽視了。 之後幾天裡, 我時不時回憶提子平時的舉動, 想知道她是否也有“戀物”的傾向。 好在蕾的群發短信讓神經質的我恢復了正常, 我也客觀地認識了婷婷身上表現出的所謂“戀物癖”。

戀物行為不等於戀物癖

婷婷對小枕頭的這種依戀行為, 其實是大多發生在6個月~3歲寶寶身上的一種戀物行為, 它並不同於我們平常理解的戀物癖, 戀物行為的源頭是寶寶在親子依戀中缺乏安全感。

Advertisiment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現之一, 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例如寶寶在吃奶時愛摸媽媽的乳☆禁☆房或抓住媽媽的手指, 那是因為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寶寶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一旦寶寶的生理需要、安全和依戀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 就會導致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某種特定的物品, 以這些特定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 從中獲得安慰。 久而久之那件物品就成了孩子的“安全物”, 一旦將物品拿走, 孩子就會因缺乏安全感而哭鬧或焦躁不安。

為什麼有的寶寶沒有戀物行為呢?

那是因為媽媽或其他照管人經常在身邊, 他們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我想婷婷總離不開小枕頭就是因為蕾平時忙於生意,

Advertisiment
很早將她送到了幼稚園,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和安全感得不到滿足, 所以將小枕頭當成了安全物。 歸根結底, 孩子出現戀物行為, 是源于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令到孩子缺乏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缺失的感受他們還不會表達, 所以就通過身邊的小物件來代替父母的安撫, 例如他們會吸奶嘴、手指替代吮媽媽乳☆禁☆房以滿足口腔吸吮欲;他們會通過撫摸如棉被角、毛絨玩具替代撫摸媽媽的肌膚來滿足觸覺的舒適感。 這些東西成了媽媽和安全的象徵, 當媽媽不在時, 它們就成了媽媽。

父母的陪伴最重要

雖說戀物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需要, 説明孩子穩定了情緒、讓孩子得到了安全和快樂,

Advertisiment
彌補了父母的不足。 但如果父母放任不管, 聽之任之, 則可能加重孩子的戀物行為, 使孩子心理成長遭受重大考驗。

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的陪伴孩子, 減少其獨處的時間, 什麼生意、事業, 都是可以再打拼的, 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所以, 寶媽們, 在孩子需要時及時給予安撫, 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子依戀吧, 畢竟沒有任何物品能代替來自媽媽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