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要照料好寶寶的情緒

眾所周知, 良好的情緒能使嬰兒身心愉快, 吃得好、睡得香、玩得也開心, 並且樂意學習新東西;相反, 煩躁的嬰兒情緒使得他拒絕接受外界資訊, 不聽、不學, 而且也不做。 但在生活中, 父母除了關心寶寶的吃、喝、拉、撒外, 是否還會想到去照料寶寶的情緒呢?

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梅仲孫告訴記者, 經常處於良好情緒中的孩子, 身體發育好, 智力發展得更好。 因此, 父母要照料好寶寶的情緒。

與成年人一樣, 出生不久的新生兒也有自己的情緒反應, 比如高興、痛苦、厭惡、恐懼、悲傷、驚奇等, 而奇妙的嬰兒情緒直接反映出嬰兒的內心感受和需要,

Advertisiment
並直接影響到他的一切活動。

一、新生兒的生理需要

嬰兒的情緒也是逐步發展的。 隨著身體的發育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嬰兒的情緒也經歷著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 作為父母, 最重要的是識別這些情緒, 弄清這些情緒產生的誘因, 儘量使嬰兒處於正性情緒(如:愉快、興趣)之中, 避免負性情緒(如:懼怕、憤怒)的產生。

新生兒情緒比較簡單, 主要是痛苦、厭惡、微笑反應, 這些反應取決於他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以及健康狀況是否良好。 吃飽了, 睡足了, 他們就愉快, 表現為安安靜靜睡覺, 有時候還會在睡夢中出現微笑反應;相反, 饑餓、瞌睡或身體不舒服時, 他們就痛苦,

Advertisiment
表現為哭鬧、煩躁, 遇到令人不快的不良氣味或味道時, 他們會以皺眉等反應來表示厭惡。

因此, 在這段時期內, 父母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嬰兒舒適的生活環境, 滿足他的生理需要, 也就是吃、喝、拉、撒、睡。

二、小嬰兒的內心需求

2—3個月的嬰兒情緒不再完全取決於生理的需要了, 他們開始有社會性的要求, 如:需要父母的撫摩, 需要與人交流, 而且也有了玩的要求。 他們的情緒更豐富, 當看到媽媽熟悉的面孔, 或者有人面對面地逗他時, 他會出現愉快的微笑。 這個階段, 父母需要多與嬰兒肌膚接觸, 和他說話, 逗他玩, 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4—5個月的嬰兒手的動作開始發育, 喜歡抓握、擺弄東西。 這時候, 擺弄一件他感興趣的東西往往能讓他產生愉快情緒,

Advertisiment
而且如果他的活動要求受到限制, 小寶寶也開始會生氣。 例如:把他正在擺弄的東西拿走, 他會表現出憤怒。 這個階段, 父母應該滿足寶寶對手部活動的興趣, 讓他一次擺弄個夠。

三、嬰兒的“高級”情感發展

當嬰兒到6個月以後, 父母會發現自己不能離開寶寶的視野之外, 哪怕是一會會兒, 他們就會表現出焦慮、悲傷;與陌生人相處時, 還會產生懼怕情緒。 這是因為, 6個月以後的寶寶已能夠區分陌生人和親人, 並表現出對親人的依戀。

因此, 在此階段, 父母對嬰兒應該給予更多關懷。 當嬰兒表現出對父母的強烈依戀時, 父母要滿足他這種依戀感, 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遇到陌生環境, 也不至於過分懼怕和焦慮,

Advertisiment
願意和別人交往並適應新環境。

1歲以後的孩子會表現出簡單的同情心, 他會為別人的笑而笑, 或為別人的哭而哭。 這種簡單的共鳴是高級社會情感的基礎。 同時, 看到新異的東西, 他會感到驚奇, 看到陌生人還會感到害羞。 從此時開始, 父母要開始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培養他對新事物的興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