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與孩子關係究竟應該如何改變?

在拳擊比賽中, 兩位運動員上場之後, 總會先保持一定的距離, 觀察對方的薄弱環節, 伺機進攻。 如果沒有信心, 兩名運動員都不願主動進攻的話, 就進入了僵持。 這時忽然有一方率先撲向對手, 發起攻擊, 另一方也會馬上採取行動――防衛得更加嚴密或者開始反擊。 甚至一方的假動作也會招來對方的戰術改變。 這樣, 兩位運動員才發揮出攻擊、防禦等平素訓練中的招式, 有來有往, 比賽才變得精彩。

如果從頭至尾, 每一方都堅持不做任何改變, 一味地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就成為一場沒有意義的比賽。

Advertisiment
改變關係的道理就如同於這個場景。 人在成長過程中, 是從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無我”狀態漸漸地開始“有我”的。 但是當有了自我意識之後, 每個人本能所做的就是不斷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是對的, 所謂“我執”。 這就導致當兩個人有不同想法的時候, 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想要說服別人, “改變別人”, 讓別人為自己改變。 如此一來, 兩人各執一詞, 都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哪怕是公正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動, 就如同拳擊比賽的兩個對手, 誰都不願改變自己的位置和狀態, 使得比賽陷入僵局。

每個人都執著於“我是對的”、“憑什麼改變的是我不是你”, 可想而知, 兩個人的關係不是被推得更遠,

Advertisiment
就是保持在原狀, 而絕難有什麼進展。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這是我的老師李中瑩先生在NLP簡快課程中的核心觀點之一。 也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在人際交往中碰過無數次壁, 只有通過深切思考才能悟到的道理。

尤其, 關係中的兩方如果是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 就更要想辦法改變這種僵持的關係, 使它變成一種和諧的親密關係, 方能讓家庭更加幸福健康。

那麼, 關係如何改變?改變誰?誰改變?

就這個問題, 先聖大德幾千年前就給出了絕佳的啟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這話我們稍加演繹, 便能悟出問題的答案:自己不想要的, 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願改變, 不要強求別人改變;自己開始改變, 別人也許隨之改變。

Advertisiment

自己開始改變, 別人會怎樣呢?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會花很多錢送孩子學這學那, 可自己卻不肯花時間學習。 我常為了鼓勵父母學習, 舉下面的例子。

假如, 社會上需要綠顏色的布, 而你家的染缸是黃顏色的, 你的孩子來到我的課程, 變成綠色了, 但回到家, 如果你家染缸的顏色不改變, 結果是怎樣的呢?可想而知。 當父母改變, 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變, 父母的改變是核心啊!

就像數學推理題, 簡單得很、有趣得很。 在等式A+B=C中, 如果A值不變、B值不變, C值是不會變的。 只有A值變了, 或B值變了, 或A、B值同時改變, C值才可能發生變化。 如果用A代表“自己”, 用B代表“其他人”, 用C代表“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要將“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由陌生變得熟悉、由一般變得緊密――想要C值改變,

Advertisiment
你可以做的是改變自己――改變A值。 當“自己”改變了, “關係”變得更好, “其他人”感覺到這種美好的變化, 他自身也會隨之改變, 那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下面是一位朋友講給我聽的她自己的故事, 一個關於母親和八歲兒子的故事。

媽媽很愛乾淨, 最最不能夠容忍的事就是:玩得渾身都是土的兒子臉也不洗, 手也不洗, 腳也不洗地滾到她鋪得平平整整乾乾淨淨的床上去。 兒子偏偏很喜歡這樣做。 每每看見兒子如此, 媽媽必然抓狂。 媽媽就想了很多的方法來試圖改變兒子的這種行為, 比如“兒子, 快下來, 別把媽媽的床罩弄髒啦”“寶貝兒, 先去洗臉洗手洗腳, 再上床玩, 好不好”的溫言軟語用過;再如“給我洗乾淨再上來”“太髒了你,

Advertisiment
再不洗乾淨待會不許看動畫片”的嚴詞厲語也都說過。 可是孩子卻軟硬不吃, 絲毫不為之所動, 依然故我地和憤怒的媽媽玩這個遊戲。 一個八歲的小男孩, 早已經知道怎麼樣觸動媽媽生氣的按鈕。

直到這位媽媽不再要求兒子改變, 而是開始改變自己, 配合自己心的改變同時, 很好地使用了親子課程中學到的一種新方法, 改善了這件事中自己和兒子的關係。

這天回到家, 媽媽一開門, 發現兒子一如往常地在她的床上, 正挑戰似的看著媽媽準備迎接她的發火。 母親差點習慣性地發火, 但馬上意識到改變說法試試看, 就深吸一口氣, 然後平靜舒緩地說:我看見, 一個八歲的小男孩, 坐在床上。兒子一聽,怎麼和平時不一樣,媽媽也沒有生氣?他愣了愣,馬上愉快地跳下床來,說:媽媽,那個小男孩就是我呀。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局面就變成了其樂融融的情境。

母親的想法改變了、言語改變了,母子基於某件事的模式和關係就改變了,孩子的情緒、行為也改變了。不僅母親的困惑得到了妥善的解決,通過解決還改善了關係。

在這裡要重點提醒的是,就具體的方法技巧而言,使用起來很容易出奇制勝,但是如果母親不是真正地用心考慮改變自己,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而不僅只是注意床單的整潔與否,下一次孩子吃不吃這套?如果心法不到,孩子的新鮮感一過,關係按鈕隨時會被再次觸動,回到以前或比以前更差。除非母親真的改變語言背後的觀念和思維,大人心底裡真正改變,看到一個現象背後的種種可能,改變才可能真正發生。

要知道,一個人永遠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改變關係的唯一辦法是改變自己。如果我們能夠從企圖強硬地改變別人、讓別人臣服於自己的妄見中走出來,深刻地體察、反省自己,就能從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多的感悟、更豐厚的禮物。

你會瞭解,在成長的路途中,最重要的改變不是周遭的風景、路上的行人,僅只是你自己隨心而往的腳步和看世界的眼光。

親子如是

1.在家庭的關係中,誰的改變便會帶來根本的變化呢?

2.在親子關係中,我們所做的當務之急的改變是什麼?

3.我們怎樣享受經由自己的改變而帶來的不同的風景和感受呢?

小品《小崔說事》中,小崔分別採訪白雲、黑土,採訪一人的時候另外一人把耳機戴上。結果兩個人對同一話題的回答大相徑庭。白雲、黑土覺得很沒有面子,於是黑土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小崔把耳機戴上,友善地笑著對小崔說:“你學壞了。你這招太陰了……你心眼太多了……”每說一句還沖小崔豎起大拇指。結果小崔以為黑土在誇自已,笑著對黑土說:“謝謝啊!”

坐在床上。兒子一聽,怎麼和平時不一樣,媽媽也沒有生氣?他愣了愣,馬上愉快地跳下床來,說:媽媽,那個小男孩就是我呀。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局面就變成了其樂融融的情境。

母親的想法改變了、言語改變了,母子基於某件事的模式和關係就改變了,孩子的情緒、行為也改變了。不僅母親的困惑得到了妥善的解決,通過解決還改善了關係。

在這裡要重點提醒的是,就具體的方法技巧而言,使用起來很容易出奇制勝,但是如果母親不是真正地用心考慮改變自己,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而不僅只是注意床單的整潔與否,下一次孩子吃不吃這套?如果心法不到,孩子的新鮮感一過,關係按鈕隨時會被再次觸動,回到以前或比以前更差。除非母親真的改變語言背後的觀念和思維,大人心底裡真正改變,看到一個現象背後的種種可能,改變才可能真正發生。

要知道,一個人永遠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改變關係的唯一辦法是改變自己。如果我們能夠從企圖強硬地改變別人、讓別人臣服於自己的妄見中走出來,深刻地體察、反省自己,就能從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多的感悟、更豐厚的禮物。

你會瞭解,在成長的路途中,最重要的改變不是周遭的風景、路上的行人,僅只是你自己隨心而往的腳步和看世界的眼光。

親子如是

1.在家庭的關係中,誰的改變便會帶來根本的變化呢?

2.在親子關係中,我們所做的當務之急的改變是什麼?

3.我們怎樣享受經由自己的改變而帶來的不同的風景和感受呢?

小品《小崔說事》中,小崔分別採訪白雲、黑土,採訪一人的時候另外一人把耳機戴上。結果兩個人對同一話題的回答大相徑庭。白雲、黑土覺得很沒有面子,於是黑土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小崔把耳機戴上,友善地笑著對小崔說:“你學壞了。你這招太陰了……你心眼太多了……”每說一句還沖小崔豎起大拇指。結果小崔以為黑土在誇自已,笑著對黑土說:“謝謝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