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 不少年輕的父母都忙於事業而把孩子交給他人看管, 他們宣稱“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殊不知, 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 不僅容易對孩子與父母之間良好的感情溝通造成障礙, 更可能對Ta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孩子身心的健康的成長與父母息息相關, 這些, 身為爸爸媽媽的你造嗎?

Advertisiment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媽媽主要扮演兩個角色:習慣的養成和情商的培養。 由於孕育和哺乳, 媽媽註定與孩子有更多的親密接觸, 寶寶耳濡目染, 會形成與媽媽極為相同的習慣, “我的一切成就都得益於良好的習慣”一位偉人如是說, 可見好習慣是終身享之不盡的財富。 而媽媽的疼愛, 能讓孩子的依戀、信任、期待, 希望越來越多, 社會性越來越好、情商越來越高。 尤其在那段沒有語言的日子裡, 寶寶用感知來來體驗世界, 媽媽的陪伴會給寶寶最初的心靈健康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媽媽的陪伴固然重要, 但是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也離不開爸爸的影響。 事實上, 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們只要抽出點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就能從中獲益良多, 從而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深遠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 相對于母親-孩子交往, 父親的陪伴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 爸爸的陪伴有助於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 4歲前不和父親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別角色上趨於女性化, 同時, 早期沒有父愛陪伴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受到影響;其次, 父親影響孩子的個性品質, 這些個性品質與孩子從母親的性別特徵中得到的感知潛移默化地結合起來, 形成孩子較完善的人格基礎;再次,

Advertisiment
父親會影響孩子認知的發展, 諸如修理車輛、機械、使用工具、修整園林等活動, 使孩子對動手操作更感興趣, 這就激起兒童的探索精神、想像力、創造性以及求知欲望;最後, 爸爸對孩子社會行為的產生影響, 父親與孩子為伴, 往往能擴大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和社交內容, 影響孩子的社交興趣和需要, 這就有助於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和社交技能。

物質的給予固然是愛, 但是從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上講, 孩子渴求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或奢華的生活;他們需要的也不僅僅是對學習成績、才藝技能的“培養”, 而是精神關愛和心靈的“陪養”。 只有這樣, 當孩子身心受到某些傷害或經歷挫折時, 才會更有信心的去面對,

Advertisiment
幸福感更強, 性格更樂觀, 父母的陪伴, 才是對孩子的愛更長情的告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