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不當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不會因為犯錯誤而受到懲罰, 孩子就能夠把注意力放在犯錯之後該幹什麼上。 當錯誤已經形成時, 父母需要表明如何做是正確的或者如何能再做得好一點。 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 孩子就能逐漸學會如何改正或者做出彌補。

1、不當觀念之:威脅孩子 

場景一:一天下午, 媽媽帶著婷婷去遊樂園玩。 婷婷開心極了, 牽著媽媽的手又說又笑。 玩了一會兒, 媽媽看天色已晚, 要帶婷婷離開, 可婷婷怎麼也不肯離開, 還在地上打滾不起來。 媽媽見好言相商沒有用, 便板起臉, 裝作丟下婷婷不管, 自顧自地往前走,

Advertisiment
還對婷婷說:“再不快一點, 我就把你丟在那裡!不要你了。 ”婷婷哭著跟在媽媽後面回到了家。 從那以後媽媽發現婷婷變得非常粘自己, 就連睡覺也不肯讓媽媽離開。 半夜醒來看不到媽媽, 婷婷就會大哭著找媽媽。 這讓媽媽覺得非常苦惱。

點評:

兒童的行為語言、認知能力尚在發育階段, 表達情緒的方式較為簡單, 一般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 在孩子的心靈裡, 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愛他或不要他。 像“我就把你丟在那裡”這類的話會使孩子的心靈深處產生恐懼和不安, 他會一直害怕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父母, 這就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壓力, 但是他卻因為天真無知而無力反抗。 更進一步的話, 還可能影響他的獨立性,

Advertisiment
孩子可能因此變得非常纏人或依賴別人。

媽媽不能說的類似的話:“你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 ”“你不馬上停止, 媽媽就再也不理你。 ”假如你的孩子老是拖拖拉拉或對要求置之不理, 父母可以事先提醒他, 例如媽媽可以提醒婷婷說:“你現在只剩五分鐘時間可以玩了, 五分鐘後我們馬上就走。 ”這很可能產生媽媽所希望的結果, 而不會將威脅留在孩子的心裡。

2、不當情緒之: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 

場景二:小娟從媽媽的包裡發現了一個好東西, 轉一下就有個紅色的東西就出來, 再轉一下紅色的東西就縮回去了, 真好玩。 小娟想起來每天早上媽媽出門前都會拿這個東西往嘴上抹, 抹上就紅紅的, 還挺好看。

Advertisiment
她也往自己的嘴上抹, 真難吃。 小娟看到了鏡子, 就在鏡子上畫了一下, 跟水彩筆一樣, 小娟忍不住在鏡子上畫起了畫。 媽媽正回房間, 看到這個場景, 一把把小娟推倒旁邊, 看到自己新買的口紅已經畫沒了, 鏡子上一道道紅條, 媽媽心疼地看著口紅, 罵道:“你這個孩子, 我剛買的口紅, 你看看成什麼樣了, 下次再動我的東西, 看我不打你!”小娟委屈地哭起來。

點評:

媽媽對小娟的責駡, 更多的是由於小娟把剛買來的昂貴的口紅破壞了。 其實, 對六七歲前的孩子, 他意識不到東西有多麼昂貴或珍貴, 他甚至還不理解金錢的價值。 對孩子來說, 五元、五百元、或者五千元, 都是一回事, 而媽媽卻因為自己無法控制情緒而責罰了孩子。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

Advertisiment
媽媽可以深呼吸一下藉以平靜自己的情緒。

3、不當情緒之:情緒之控對孩子大喊大叫

場景三:5歲的小米吃早飯時, 邊吃邊跟小狗玩兒, 不小心, 小胳膊一拐, 就把放在桌上的牛奶杯碰到地上去了, 牛奶灑了一地。 媽媽一邊收拾殘局, 清掃地面, 一邊對小米嚷道:“說了多少遍, 吃早飯要專心, 不要和小狗玩兒, 看, 碰翻牛奶了吧!怎麼媽媽說的話你就是不聽呢?”

點評: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 沒有所謂的“犯錯”, 只有“經驗”。 成長是一個“錯了再試”的過程, “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經驗一樣可貴。 如果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學會一件事情, 那既不是他們的錯, 也不是父母的錯, 只是孩子學會這件事情的時間確實比較長而已。

4、不當方法之:對孩子嘮叨說教 

場景四:欣欣非常好動,

Advertisiment
只要一出去, 准會玩得髒兮兮回來。 爸爸出差給欣欣帶回了一件漂亮的公主裙, 欣欣很喜歡, 要媽媽給自己穿上。 媽媽說:“你一定要愛護它, 不把它弄髒我才給你穿。 ”欣欣用力點點頭。 穿好裙子, 欣欣就到樓下給小朋友們顯擺去了。 結果回來的時候, 欣欣的裙子上沾滿泥巴, 蕾絲花邊也被刮壞了。 媽媽生氣地說:“成天就知道到處亂跑, 你這個野孩子!哪一點像個小姑娘,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如果有這麼好看的裙子, 我就……”媽媽說教了好一陣。 欣欣心不在焉地擺弄著自己的裙子。

點評:

長久地說教對小孩子其實並沒有很大的作用, 欣欣不一定能記住媽媽說的話, 她只會記住媽媽的表情和態度。 同時,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任性。而孩子太任性,身心不可能健康發展。

媽媽在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事的過程中犯錯而大發脾氣,進而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這是因為媽媽不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年幼好奇,往往會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孩子,而要瞭解孩子的動機是什麼,耐心引導、教育孩子,從而使孩子更好地發展。

媽媽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技能,掌握方法。如果媽媽不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為了避免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這樣,不允許孩子那樣,這就好比是給這些活潑開朗的心靈畫地為牢,其結果是孩子的錯誤少了,但是活力與創新也沒有了。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消滅錯誤,走向成熟,邁向成功。

同時,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任性。而孩子太任性,身心不可能健康發展。

媽媽在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事的過程中犯錯而大發脾氣,進而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這是因為媽媽不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年幼好奇,往往會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導致一些破壞性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就指責孩子,而要瞭解孩子的動機是什麼,耐心引導、教育孩子,從而使孩子更好地發展。

媽媽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技能,掌握方法。如果媽媽不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為了避免孩子犯錯,不允許孩子這樣,不允許孩子那樣,這就好比是給這些活潑開朗的心靈畫地為牢,其結果是孩子的錯誤少了,但是活力與創新也沒有了。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消滅錯誤,走向成熟,邁向成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