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用應該如何和孩子進行溝通

寶寶的心靈敏感又脆弱, 媽媽爸爸如何對待寶寶, 決定了寶寶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寶寶的情商、智商、修養與教育有關, 更與日常生活中, 父母跟寶寶說話的語氣有極大關係。 而這一點, 常常被忽略。 與寶寶對話, 你的語氣用對了嗎?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1、信任的語氣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 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 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學, 認真學, 一定能學會打球的。 ”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 並讓他明白,

Advertisiment
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 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 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情景實例:信任VS挖苦

情景:茹茹看見社區的空地上有小朋友在溜冰, 羡慕地對媽媽說:“媽媽, 我也想學溜冰。 ”

這時, 媽媽要用信任的語氣說:“好, 茹茹想學溜冰, 媽媽明天就給你報名, 只要茹茹努力, 就一定能學會。 ”

結果:茹茹滿懷自信地說:“我一定會溜得像那些小朋友一樣好的。 ”

不要懷疑地看著茹茹, 挖苦地說:“算了吧, 你這麼笨, 學十年恐怕也學不會。 ”

結果:有小朋友邀請茹茹一起溜冰, 茹茹只是羡慕地看著, 卻不敢上前試一試。

寶寶對新鮮事物總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 看見別人會的,

Advertisiment
自己也躍躍欲試。 但是他們嘗試的勇氣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左右。 父母對寶寶表示出信任, 寶寶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有勇氣進行嘗試。 倘若父母表現出質疑, 甚至是用挖苦的語氣, 不只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還會讓寶寶對自己做出否定, 產生“我不行”、“我很笨”、“我就是不如別人”的負面意識和情緒, 從而漸漸有自卑感, 變得孤僻、不合群。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2、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 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 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當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 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 跟你對著幹, 而粗暴地反對他。

Advertisiment
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 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玩一會兒, 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 不好好學習, 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 不過, 玩完了, 可一定要學英語。 ”孩子就比較樂於接受了。 #p#分頁標題#e#

情景實例:尊重VS強制

情景:晚飯做好了, 朋朋還在和玩具機器人玩拯救世界的遊戲。 媽媽走過去說:“朋朋, 吃飯了。 ”朋朋抬起頭說:“媽媽, 讓我再玩一會兒吧, 五分鐘就好。 ”

這時, 媽媽要諒解地說:“那你再玩五分鐘, 不過五分鐘以後, 可一定要吃飯。 ”

結果:朋朋想了想, 答應了。 五分鐘後, 媽媽再次叫朋朋吃飯, 朋朋爽快地放下玩具, 高高興興地坐在了飯桌前。

不要語氣強硬地說:“不行,

Advertisiment
不許再玩了, 馬上過來吃飯。 ”

結果:朋朋大聲叫了起來:“不, 我不吃, 我就要玩。 ”媽媽生氣地走過去, 一手奪走了朋朋手裡的玩具, 一手把朋朋拽到了飯廳。 朋朋開始又哭又鬧, 最後拗不過媽媽, 只好淚眼朦朧地坐在飯桌前, 邊哭邊吃。

兩三歲是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 從這時起, 隨著年齡的增長, 寶寶的自我意識會越發強烈, 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當寶寶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 爸媽們應該用尊重的語氣去回應他(她), 讓他(她)感到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就很容易接受爸媽提出的要求。 強制的語氣卻會讓寶寶感到自我被抑制, 產生反抗意識, 進而對父母的要求拒不接受, 即使最後被迫屈服了,

Advertisiment
也是心不甘情不願。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3、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可用商量的語氣, 讓他明白, 他跟你是平等的, 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 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 可以這麼說:“星星, 玩具亂丟, 多不好的習慣啊, 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 玩具亂丟, 快點去收拾好!”否則, 孩子聽你責備, 心裡就會產生反感, 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 也是不開心的。

情景實例:商量VS 命令

情景:媛媛在地上玩了一下午, 玩具扔得到處都是, 媽媽想讓媛媛把玩具收拾整理一下。

這時, 媽媽要用商量的語氣說:“媛媛, 你和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

結果:媛媛聽話地說:“好。”然後和媽媽一起把滿地的玩具收拾乾淨,並在箱子裡擺放得整整齊齊。

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說:“媛媛,看你把玩具扔的,快去收拾一下。”

結果:媛媛很不樂意地說:“我累了,不想收拾。”或是噘著嘴巴,磨蹭著走到玩具旁,把玩具乒乒乓乓地往箱子裡扔。

每個寶寶都有自尊心,父母想讓寶寶去做某事,要用商量的語氣,讓寶寶明白你們是平等的。寶寶受到尊重,心裡會很高興,願意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寶寶覺得你在責怪他(她),心生反感,即使勉強去做了,也不開心。甚至會讓寶寶認為要求別人做事的語氣就是如此,因而在與小朋友或他人相處時,也用命令的語氣。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4、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是最可貴的。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情景實例:讚賞VS 冷淡

情景:諾諾塗塗畫畫了一個上午,興沖沖地捧著自己的“作品”跑到爸爸面前:“爸爸,看我畫的畫。”然後滿懷期待地看著爸爸。

這時,爸爸要放下手中的報紙,拿過諾諾的畫,邊看邊讚賞:“諾諾的畫畫得真棒,用的顏色漂亮極了。”

結果:諾諾高興地拿著畫跑回小桌旁,小心地放在一邊,開始“創作”他的第二幅“作品”。

不要把頭抬起來,瞄了一眼諾諾的畫,冷淡地說了句“嗯,不錯。”便繼續埋頭看報,不再理會諾諾。

結果:諾諾沮喪地走回小桌旁,把畫隨手一扔,玩別的去了。

寶寶的表現欲很強,他們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更希望得到大人的讚賞和認可。用讚賞的語氣肯定寶寶的行為,寶寶知道自己被認可,表現欲得到滿,並體驗到快樂的情緒,增強了自信,就會更有興趣和動力去做事。反之,若是冷淡的語氣,即使是讚揚的話語,寶寶也能立刻感覺到大人是在敷衍自己,並非出自真心,在心裡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能力受到了否定,於是興趣索然,沒有繼續做下去的自信和動力,其結果便是導致消極情緒和情感的產生。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5、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你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他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情景實例:鼓勵VS 責備

情景:媽媽做好了飯,將菜端到桌上。菲菲看見了,自告奮勇地幫媽媽拿碗。她用小手指捏著碗的邊緣,沒走幾步,碗滑了下來, “乓”的一聲,在地上摔成了幾片。

這時,媽媽要馬上把碎片打掃乾淨,然後鼓勵菲菲:“沒關係,菲菲幫媽媽做事,媽媽很高興。這一次沒拿穩,下一次肯定能拿穩。”說完把另一個飯碗遞給菲菲,並示範正確的拿碗姿勢,讓菲菲用雙手捧著飯碗。

結果:菲菲按媽媽說的,用手把飯碗捧到了桌上。她高興地跑回廚房,把剩下的碗全都一個個捧了出去。

不要馬上拿起掃帚打掃碎片,邊掃邊責備菲菲:“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不會拿又偏要拿,淨給我添亂。”隨後把菲菲趕出了廚房。

結果:菲菲吃飯時,看著飯碗想拿又不敢拿,生怕又打碎了。

寶寶有心做好事,卻因缺乏經驗而出了錯時,父母應首先肯定寶寶的良好願望和正確行為。要知道初次嘗試做某件事時,一點過失都沒有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大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美,何況年幼的寶寶。用鼓勵的語氣,並向寶寶說明做此事時要注意什麼,寶寶會很樂意接受,有再次嘗試的信心。若是責備的語氣,不僅會讓寶寶原本不安的情緒更加低落,也會失去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畏縮不前。

結果:媛媛聽話地說:“好。”然後和媽媽一起把滿地的玩具收拾乾淨,並在箱子裡擺放得整整齊齊。

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說:“媛媛,看你把玩具扔的,快去收拾一下。”

結果:媛媛很不樂意地說:“我累了,不想收拾。”或是噘著嘴巴,磨蹭著走到玩具旁,把玩具乒乒乓乓地往箱子裡扔。

每個寶寶都有自尊心,父母想讓寶寶去做某事,要用商量的語氣,讓寶寶明白你們是平等的。寶寶受到尊重,心裡會很高興,願意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寶寶覺得你在責怪他(她),心生反感,即使勉強去做了,也不開心。甚至會讓寶寶認為要求別人做事的語氣就是如此,因而在與小朋友或他人相處時,也用命令的語氣。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4、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是最可貴的。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情景實例:讚賞VS 冷淡

情景:諾諾塗塗畫畫了一個上午,興沖沖地捧著自己的“作品”跑到爸爸面前:“爸爸,看我畫的畫。”然後滿懷期待地看著爸爸。

這時,爸爸要放下手中的報紙,拿過諾諾的畫,邊看邊讚賞:“諾諾的畫畫得真棒,用的顏色漂亮極了。”

結果:諾諾高興地拿著畫跑回小桌旁,小心地放在一邊,開始“創作”他的第二幅“作品”。

不要把頭抬起來,瞄了一眼諾諾的畫,冷淡地說了句“嗯,不錯。”便繼續埋頭看報,不再理會諾諾。

結果:諾諾沮喪地走回小桌旁,把畫隨手一扔,玩別的去了。

寶寶的表現欲很強,他們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更希望得到大人的讚賞和認可。用讚賞的語氣肯定寶寶的行為,寶寶知道自己被認可,表現欲得到滿,並體驗到快樂的情緒,增強了自信,就會更有興趣和動力去做事。反之,若是冷淡的語氣,即使是讚揚的話語,寶寶也能立刻感覺到大人是在敷衍自己,並非出自真心,在心裡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能力受到了否定,於是興趣索然,沒有繼續做下去的自信和動力,其結果便是導致消極情緒和情感的產生。

父母用對說話語氣-塑造優秀寶寶

5、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你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他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情景實例:鼓勵VS 責備

情景:媽媽做好了飯,將菜端到桌上。菲菲看見了,自告奮勇地幫媽媽拿碗。她用小手指捏著碗的邊緣,沒走幾步,碗滑了下來, “乓”的一聲,在地上摔成了幾片。

這時,媽媽要馬上把碎片打掃乾淨,然後鼓勵菲菲:“沒關係,菲菲幫媽媽做事,媽媽很高興。這一次沒拿穩,下一次肯定能拿穩。”說完把另一個飯碗遞給菲菲,並示範正確的拿碗姿勢,讓菲菲用雙手捧著飯碗。

結果:菲菲按媽媽說的,用手把飯碗捧到了桌上。她高興地跑回廚房,把剩下的碗全都一個個捧了出去。

不要馬上拿起掃帚打掃碎片,邊掃邊責備菲菲:“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不會拿又偏要拿,淨給我添亂。”隨後把菲菲趕出了廚房。

結果:菲菲吃飯時,看著飯碗想拿又不敢拿,生怕又打碎了。

寶寶有心做好事,卻因缺乏經驗而出了錯時,父母應首先肯定寶寶的良好願望和正確行為。要知道初次嘗試做某件事時,一點過失都沒有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大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美,何況年幼的寶寶。用鼓勵的語氣,並向寶寶說明做此事時要注意什麼,寶寶會很樂意接受,有再次嘗試的信心。若是責備的語氣,不僅會讓寶寶原本不安的情緒更加低落,也會失去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畏縮不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