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用兒語和寶寶交流的本能

用非常簡化的語言, 即兒語來交談。 這裡使用的一般都是很短的表達(例如“您好”), 只有一到三個音節而且很大部分是延長了的母音;語言簡化(例如用“汪汪”代替“小狗”), 也包括語法;這些表達攜帶的資訊不多;兒語式的表達更加溫柔、緩慢、有節奏而且音調較高;聲音的頻帶更寬, 音調大概上升三個半音程, 另外音域也擴大到兩個八度;常常用到重疊詞(“恩恩”“喔喔”);更加強調重音, 並且將表達套在旋律中。 兒語是被研究得最多的本能行為, 被認為是本能行為的代表。 對於寶寶來說, 兒語代表了對身體調節的適應,

Advertisiment
因此可以很好地和發展狀況相配合。 也就是說, 父母正好在寶寶剛開始發展“聽”和“說”的能力時對他起到了接應。 寶寶的聽覺對較高的頻率格外敏感, 節奏和旋律可以起到調節神經系統興奮程度的作用, 至於話語的內容則並不重要。 因此他們對成年人的語言並不感興趣而且容易感到壓力過大。 一項研究找出了母親的語言和母親對寶寶移情能力之間的聯繫:那些主要用成年人的語言和寶寶講話的父母, 通常感覺不太細膩。 通過使用兒語父母可以和寶寶感同身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