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期望值與寶寶實際能力

榜樣的作用

寶寶具有驚人的模仿力, 這種模仿能力, 幫助寶寶在成長道路上, 自然學會很多能力。 2歲的寶寶看到姐姐用勺吃飯, 也會學著姐姐的樣子, 拿起小勺往嘴裡送;看到媽媽刷牙, 也會學著媽媽的樣子, 把牙刷放到嘴裡。 寶寶還會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梳子放到頭上, 甚至還會幫助媽媽梳頭。 如果媽媽高興地說:“這寶寶真聰明, 會用梳子梳頭了。 ”寶寶會感到很自豪。 媽媽從來沒有教過寶寶, 也沒告訴過寶寶梳子是幹什麼用的, 寶寶的這種能力就是來自于對媽媽的模仿。 父母常常喜歡這樣:寶寶小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並不刻意規範寶寶的行為, 也沒有意識到父母的榜樣作用, 對寶寶有多麼大的影響。 當寶寶長大了, 父母覺得該是教育寶寶的時候了, 並憑藉自己的判斷和觀點規範寶寶, 開始喋喋不休。 結果寶寶非但聽不進去, 還可能產生抵抗情緒:父母說要向東, 寶寶偏要向西。 做了父母, 就成了寶寶的榜樣。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 甚至早在寶寶胎兒時期, 父母就要規範自己, 無論是語言, 還是行動。 從對生活的態度, 到對家庭的責任;從人際之間的交往, 到對工作的敬業精神, 都對寶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父母期望值與寶寶實際能力

通常情況下, 父母的期望值總是高於寶寶的實際能力。 這裡所說的能力, 不僅僅指寶寶語言、運動、思維等能力,

Advertisiment
還包括吃、喝、拉、撒、睡的能力。 寶寶一頓喝200毫升奶, 可媽媽期望值卻是300毫升;寶寶2歲會走已不算晚, 可媽媽認為寶寶應該早在1年前就應該會走了, 因為鄰居家的寶寶就是這樣……如果父母只著眼于落後的, 忽視超前的, 父母的期望值與寶寶的實際能力就很難有好的契合, 矛盾就在所難免。 父母對寶寶的期望和要求, 應符合寶寶生長發育規律, 父母應理解寶寶各個成長階段中的特性和能力, 以及寶寶特有的行為方式。 父母不但要尊重寶寶生理發育規律, 還要理解寶寶心理成長過程, 父母對寶寶要有合理的限制, 以免把寶寶溺愛壞。 父母同時要學會理解寶寶, 學會處理與寶寶間的矛盾, 把限制轉換成對寶寶的愛,
Advertisiment
讓寶寶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與寶寶建立夥伴關係

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 寶寶希望父母是他的“夥伴”, 而不是“審判官”“監察官”。 寶寶不喜歡事事代勞的父母, 更不喜歡事事監督的父母。 當寶寶受到挫傷時, 需要父母安撫和鼓勵當寶寶犯了錯誤時, 需要父母耐心引導。 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家之長”的位置, 凡事都要聽父母的, 這樣做的結果只能讓寶寶疏遠父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