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有招:巧妙對付孩子耍賴

在妞妞哭鬧時, 我一次次提醒自己:一定要與她劃清界線, 不高興、鬧情緒的是她, 不是我。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收穫全家人的好心情、孩子乖巧懂事的好性格以及孩子眼中好媽媽的形象。

案例:閨密來家裡玩。 一見面, 她就大倒苦水:“寶貝兒子不到4歲, 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暴君, 在家說一不二, 動不動就哭鬧發脾氣, 大人不堪折磨只得讓步屈服, 小傢伙吃准了大人的弱點, 更加變本加厲。 我實在氣不過時只好對孩子狂吼亂批或拳腳相加。 ”

閨密的煩惱引起我強烈的同感, 在女兒妞妞3歲左右時, 我也常常不知不覺間陷入她的情緒迷局。

Advertisiment
那時, 妞妞的哭聲就像有著吸星大法般的魔盆, 把我的耐心、理智一點點吸食掉, 結果回應她的往往是我更高的分貝、更猛的“火力”。 妞妞的情緒成了影響全家人的晴雨錶, 她高興時全家一片豔陽高照、歡樂祥和, 一旦小傢伙情緒欠佳或有意願未遂而哭鬧時, 我們全家往往就會被攪得烏煙瘴氣。 很長一段時間裡, 我就這樣亦步亦趨、被動而無力地接受著妞妞的“恩賜”或“懲罰”。

在一次次的教訓之後, 終於有一天, 我幡然醒悟:這種教育方式太不科學、太危險了, 漸漸成長的妞妞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所以, 我決定積極努力地改變那種被動的局面!

首先, 我要求自己從內心坦然接受這樣的事實: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當他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 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也是孩子的權利, 沒什麼大不了的。 換個角度來說, 孩子用這種方式把不良情緒宣洩出來還是件好事, 因為把把壞情緒壓在心底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扭曲。 想明白這個道理後, 我發覺妞妞哭鬧時, 我的焦慮、急躁情緒明顯減少了。

其次, 在妞妞哭鬧時, 我一次次提醒自己:一定要與她劃清界線, 不高興、鬧情緒的是她, 不是我。 我不能莫名奇妙、糊裡糊塗地白白搭進自己的好心情, 這種犧牲不但沒有價值, 還會產生一堆負面效應。 於是, 我們家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妞妞在一邊哼哼唧唧或扯著嗓子幹嚎, 我泰然自若地坐在餐桌前, 無比香甜地享受著美味的晚餐,

Advertisiment
或者跟妞爸若無其事地談笑風生。 我們的置若罔聞向妞妞傳遞了這樣的信號:哭鬧不是明智的選擇, 不要妄想用哭聲來威脅得到更多的關注。

這個“以守為攻”的策略使我像個事不關已的旁觀者一樣, 有種“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超然和淡定。 在成功地擺脫妞妞負面情緒的影響、妥善調節好自己心態後, 我發現我的育兒智慧也隨之提升了, 很快我就摸索出一個百試不爽的好方法——先不聞不問地任由妞妞哭鬧, 讓她體會到自己的無趣和尷尬;火候差不多時, 我再適當給個臺階讓她下:“哭夠了嗎?來, 媽媽抱抱。 ”往往在那個時候, 一直在察顏觀色、渴望回應的妞妞保准會一溜煙地跑過來依偎在我懷裡,

Advertisiment
受過冷落教訓的她格外珍惜媽媽的撫慰, 我只需稍作安撫, 她就破涕為笑了。 就這樣, 我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避免了一場聲嘶力竭的衝突和戰爭。

所以說, 孩子產生哭鬧等壞情緒其實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家長自己被孩子的壞情緒所左右, 因為一旦如此, 家長就容易失去自我, 忘記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原則。 明智的家長應該學會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壞情緒之外, 坦然接受孩子哭鬧的事實, 然後理智、有效地進行教育引導。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收穫全家人的好心情、孩子乖巧懂事的好性格以及孩子眼中好媽媽的形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