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父母教育最怕教不到點兒上

如今, 利用節假日一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去“家長學校”聽課的家長們真是越來越多。 記者近日趕赴某一家教中心家教課堂現場看到, 500個座位的會場擠了個水泄不通。

“教育子女”是家長們熱衷討論的話題, 對于絕大部分并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們來說, 最大的擔心是教育子女教不到點兒上。

了解孩子是關鍵

據一份對小學四年級102個孩子的調查報告表明:在“你最不喜歡……”一欄中, 有62個孩子答不愛學習, 不想寫作業, 1/3小學生有十分明顯的厭學情緒。 而對父母的調查中, 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學習態度。

Advertisiment
在一篇初一學生的日記中, 孩子一筆一畫地記著這樣一段話:同學們在一起議論的問題多是如何對付爸爸、媽媽, 大家各有自己的絕招兒———莎莎說, 我爸不同意, 我就磨我媽, 爸爸是個軟柿子;李樸說, 不理他們, 他們總會心疼我;周文說, 那我就哭……

“厭學、任性”這在8歲至14歲的孩子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了, 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其實就是滿足得太多了。 無原則的滿足讓我們的愛失去了正確的坐標。

孩子的心種什么得什么

在咨詢現場, 家長們熱衷詢問的問題多是:

(1)我怎樣處理好和老師的關系?

(2)孩子不聽話, 我該怎么辦?

(3)成績不好我能幫什么忙?

(4)我為什么總和他有點別扭?據了解, 家長們多是從孩子手中拿到這種學校發下來的“家長學校咨詢票”,

Advertisiment
對于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家教問題, 一個學期也就只有幾場的咨詢講座課讓家長們常常感到“不解渴”。 遇到具體事兒, 許多常來聽講的家長還是感到“遠水救不了近火”。 越寰家教中心姜云香老師說:手把手教您怎樣做, 當然不現實。 聽出門道, 悟點心得才會真正有收獲。

據日前首都師范大學高教研究室課題組調查研究表明:家長與子女間出現的心理偏差是我國家庭教育中出現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以及實施教育方法和家庭氣氛與子女隨年齡增長的實際需求間的矛盾是十分嚴重的, 造成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是:1.家長缺乏了解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2.家長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少,

Advertisiment
不了解他們隨著生理的變化而產生的心理、情感的變化和需求。

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引導好孩子, 了解的內容應從這樣幾方面入手:

(1)發育、健康狀況。 孩子探索人生奧秘父母應以正確渠道加以引導, 對男孩子的生長發育也要細心關懷。

(2)了解智力發展狀況, 不要超負荷加壓。

(3)了解心理狀況。 人類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別讓好孩子走進了心理的死胡同。

(4)尤為重要的是, 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要肯定孩子的成績, 否定他們的過失, 僅有一腔樸實的愛是不夠的。

“你是一個成功的家長嗎?”“你能真正做到先思考后行動嗎?”在家長學校, 記者看到一張張急切的臉, 一個個寫著密密麻麻小字的記錄本。

Advertisiment
幾場咨詢會對于整個家庭教育恐怕也就是杯水車薪。 采訪結束時, 一位家長告訴我他最喜歡那句話:孩子的心是片空地, 種什么, 就得什么, 種真誠、種善良、種自信、種勇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