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怎樣教育經常打人的孩子?

我的寶寶現在三周歲, 他從一歲多就經常打人。 我們跟他玩得好好的, 他就伸出小手突然打我們。 他打得沒輕沒重, 無論是頭還是臉或者是身體的其他部位, 他是隨便打, 逮到哪裡就打哪裡。 別看他人小, 有時, 他打得我們的臉好疼啊。 打過之後他還很得意地笑, 看他不道歉, 我捂著生疼的臉, 心裡真的很生氣。 他跟周圍鄰居的小朋友玩也是這樣。 他還十分“萬惡”, 不是用手指甲抓人家, 就是用腳踢人家, 對家裡人也同樣對待, 我們全家“深受其害”, 打又捨不得打, 再說就是打也沒有用。 今年九月他就要上幼稚園了,

Advertisiment
如果他還是這樣打小朋友, 可怎麼辦呢?別的小朋友告狀, 老師肯定要批評他的。 請問, 對於這樣的孩子該怎樣教育?這樣對他以後人格的形成有沒有影響?

這對父母來這裡諮詢的這個問題非常有代表性, 尤其是在寶寶上幼稚園與小朋友朝夕相處的日子裡, 這個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 甚至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直接關係到寶寶與小朋友相處的愉快程度和被人接納的程度。

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教育他呢?這是一個非常積極、很有意義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們先簡要分析父母和孩子形成這個問題的深層原因。 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 孩子一直存在這樣的行為, 父母清楚地知道他的“萬惡”,

Advertisiment
為什麼父母遲遲沒有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呢?父母覺得這個問題是否有解決的必要呢?他們“全家深受其害, 打又捨不得打, 再說就是打也沒有用, ”父母是否利用自己的教育權力對這樣的孩子實施教育呢?為什麼一方面“全家深受其害”長達一年多, 另一方面卻“打又捨不得打”, 繼續選擇“全家深受其害”呢?一直以來“他跟周圍鄰居的小朋友玩也是這樣”, 為什麼父母並沒有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迫切願望呢?難道只是因為現在他就要上幼稚園了, 父母才覺得有必要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是這樣的話, 這是否正說明父母自己的功利心呢?

如果幼稚園裡沒有“別的小朋友告狀”, 也沒有“老師肯定要批評他”, 父母仍然會認為有必要解決這個問題嗎?父母究竟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打人還是擔心孩子打人之後被小朋友告狀、被老師批評呢?父母究竟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打人影響“他以後人格的形成”還是擔心他被小朋友告狀、被老師批評影響“他以後人格的形成”呢?父母究竟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打人影響“他以後人格的形成”還是擔心被他打的孩子“以後人格的形成”受到影響呢?如果,

Advertisiment
沒有小朋友告狀, 沒有老師的批評, 寶寶可以繼續打人, 讓您“全家深受其害”的同時, 也讓全班小朋友和老師“深受其害”, 父母願意這樣嗎?深度反思這些問題, 在父母的意識深層究竟隱藏著什麼真實的想法呢?

當寶寶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經常發生打人這樣的行為時,

Advertisiment
父母每一次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父母的回應從根本上決定了寶寶打人行為是逐漸增加還是逐漸減少。 如果父母每一次都堅持說“不可以”;如果父母每一次的表情都是非常認真嚴肅;如果父母每一次在寶寶哭鬧不聽勸阻或者繼續打人時, 父母仍然堅持握住寶寶的雙手制止寶寶, 不給寶寶繼續打人的機會。 漸漸地, 父母就會發現寶寶打人的行為在逐漸減少, 間隔的時間逐漸延長, 直到消失為止。

當父母擔心寶寶吃虧時, 就是對寶寶這種行為的縱容。 當寶寶打人時, 父母給寶寶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得意的表情、欣賞的眼神, 寶寶都會敏感地知道父母的行為是對自己行為的肯定、讚賞和支持。

Advertisiment
寶寶就會繼續這樣的行為。 因此, 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寶寶面前的一言一行。

寶寶常常打人是父母意識深層的內容和父母日常行為的反映。 從寶寶這面鏡子中充分地照出父母意識深層的內容。

有一些具體有效的做法。

首先, 當寶寶打人時, 父母需要及時制止其行為, 並且, 父母需要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是很不喜歡寶寶這樣做。 第二, 父母需要及時表達自己被寶寶打之後的真實感受, 很痛苦地說:?臉好疼啊”, 我“心裡真的很生氣”。 讓寶寶清楚地知道父母被他打之後的痛苦, 寶寶才能更深地理解自己打人的後果。 第三, 當寶寶打人時, 父母可以握住寶寶的手, 不給他繼續打人的機會。 第四, 寶寶反復出現打人時, 父母需要暫時取消寶寶的一些權利和機會,比如,現在,你暫時不能玩你喜歡的積木,或者,你暫時不能看你喜歡的動畫片。暫時取消寶寶的一些權利和機會,讓寶寶加深理解,推動寶寶為自己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學習為自己負責。

父母需要暫時取消寶寶的一些權利和機會,比如,現在,你暫時不能玩你喜歡的積木,或者,你暫時不能看你喜歡的動畫片。暫時取消寶寶的一些權利和機會,讓寶寶加深理解,推動寶寶為自己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學習為自己負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