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對待幼兒的極端心理

媛媛4歲了, 媽媽怎麼也沒想到, 這麼小小年紀的孩子居然也有著極端的心理。

一天下午, 媽媽從幼稚園接她回來, 媛媛纏著媽媽給她買一種班上小朋友都有的糖果。 媽媽擔心吃太多的糖果對媛媛的牙齒不好, 又不想讓她養成這種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要買的不良習慣, 於是就沒同意媛媛的要求。 誰知, 媛媛就開始大發脾氣, 媽媽想不出好辦法來制止她, 只好不理。 媛媛說:“你不給我買糖, 就要買肯德基。 ”媽媽說:“昨天吃過了, 今天不能吃。 ”媛媛一路上都不依不饒地跟媽媽“討價還價”。 媽媽當時很生氣,

Advertisiment
但由於在開車, 便忍了下來。

到家後, 媽媽讓媛媛下車, 可她說什麼也不肯下來, 並且威脅媽媽說:“你不讓我吃肯德基, 我就不下車。 ”後來, 媽媽把她強行拽下了車。 一進門, 媛媛就把書包摔在沙發上, 一副很生氣的樣子。 等到吃飯的時候, 媛媛就是不過來, 還威脅媽媽不吃肯德基就不吃飯。

這個時候, 媽媽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就對媛媛說:“你願意吃就過來, 不願意吃就別吃。 ”媛媛一聽, 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 她看家人仍不肯遷就她, 就直接跑進廚房從裡面拿了一把菜刀走了出來, 還邊哭邊說:“如果今天你們不讓我吃肯德基, 我就死給你們看!”全家人嚇得目瞪口呆, 趕快把菜刀奪了過來。

媛嬡的這種表現,

Advertisiment
就是由於父母長期嬌生慣養造成的。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 他們身上集中著幾代人的希望和愛護, 在家裡嬌生慣養, 基本上不知道什麼是苦, 什麼是累, 更不懂得什麼是困難, 什麼是挫折。 所以, 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麼, 但父母卻沒有滿足時, 他們就會採取極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 無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並傾向通過極端的語言、行為等方式來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就像案例中的媛媛一樣, 原來她有自己的目的, 可是發展到後來, 其真正的目的已經不是要達到自己吃肯德基的願望, 而是通過吵鬧、撒野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對她的關注了。

除了父母的溺愛之外,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2~3歲的幼兒, 其感情、知覺、身體自控能力及思維都發展到了一定的水準, 開始對至高無上的權利有了一種極明顯的感覺, 對父母的可支配性極為敏感。 家人的過分關注或過分忽視, 都會導致他們對於自我權利的認知更加強烈。 受到過分關注的孩子因其周圍的一切全部都在適應他, 因此難免在以自我為中心中極度膨脹而形成習慣。 受到過分忽視的孩子則對自我權利認知強烈, 會想盡辦法使自己成為被關注的對象。 而一旦這種初始的支配行為沒有及時得到糾正或轉移, 孩子便會切實體驗到自己任性的“有效作用”, 以後再不會作其他的選擇, 而是熱衷於以種種方法體驗支配環境和他人。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會不斷地設想新的要求, 動輒就無理取鬧、撒潑耍賴, 行為越來越霸道, 並最終成為小小的“支配狂”。

有的時候, 孩子的這種表現還會體現在其他公眾場合。 當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庇護後, 失去了父母溺愛和順從的“後盾”, 自然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 畏難心理嚴重、精神承受能力差和自我防衛能力低都是導致孩子出現極端心理的原因。

在幼時表現暴躁的孩子, 多數都會隨著年齡增長, 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 部分孩子則會變本加厲, 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他人不立刻滿足這些要求, 就會採取非常任性的行為, 如哭鬧、打人、破壞物品等, 長此以往, 就可能出現難以控制的慣性惡習。

Advertisiment

所以, 家長對於孩子的暴躁脾氣, 既不能事事過分認真, 又不能放任孩子, 可以適當地採取一些辦法, 使孩子的異常行為得以糾正:

1.轉移注意力

一般來說, 當孩子出現極端偏激的情況時, 可以適當轉移他的注意力。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 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物品或事情上。

2.冷處理

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主要是由於父母的嬌慣造成的, 所以這個時候, 父母不能一味遷就。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時, 父母不要去理睬他,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得過分心疼、憐憫或擔憂, 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

如果孩子的脾氣正在興頭上,父母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很多家庭的實踐都證明,這種“冷處理”的方法確實比較有效。

3.提示在先

由於孩子的行為習慣並未成熟,所以他們的行為都有著一些基本的規律。掌握了孩子任性行為發作的規律後,父母就可以事先用“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孩子任性的發作。

比如,孩子在平常上街時,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那麼,父母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再比如,孩子想買各種玩具或食物,父母上街前就應先跟孩子商量好買什麼東西,而不是孩子要什麼就隨便買什麼。最好根據實際需要、根據孩子的願望買合適的東西,而不是完全滿足孩子的欲望,要讓他懂得克制自己。

4.適當懲罰和獎勵

要想讓孩子改變暴躁脾氣,父母需要正反兩面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有的時候,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時,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另外,在父母進行行為干預過程中,對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如擁抱、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質獎勵不要過多、過大,否則很快就會失效。

如果孩子的脾氣正在興頭上,父母可以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很多家庭的實踐都證明,這種“冷處理”的方法確實比較有效。

3.提示在先

由於孩子的行為習慣並未成熟,所以他們的行為都有著一些基本的規律。掌握了孩子任性行為發作的規律後,父母就可以事先用“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孩子任性的發作。

比如,孩子在平常上街時,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那麼,父母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再比如,孩子想買各種玩具或食物,父母上街前就應先跟孩子商量好買什麼東西,而不是孩子要什麼就隨便買什麼。最好根據實際需要、根據孩子的願望買合適的東西,而不是完全滿足孩子的欲望,要讓他懂得克制自己。

4.適當懲罰和獎勵

要想讓孩子改變暴躁脾氣,父母需要正反兩面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有的時候,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時,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另外,在父母進行行為干預過程中,對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面,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如擁抱、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質獎勵不要過多、過大,否則很快就會失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