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培養寶寶良好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我們周圍事物形態體現出的均衡、比例、對稱、節奏等因素, 能帶給我們愉快、興奮、舒服的感覺。 寶寶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説明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 秩序感的變化會引起情緒的波動, 有秩序的環境會使寶寶的情緒穩定。

寶寶的秩序感是先天而來的, 3歲前的寶寶有著強烈的安全需要, 當被置於雜亂無章、陌生的環境中, 寶寶會哭鬧。 並且當寶寶的生活規律被打亂, 容易引起身體的不良反應。

給寶寶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給寶寶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 是培養他們秩序感的前提。

Advertisiment
井然有序的生活環境包括:其一, 規律的作息。 日常生活中, 媽媽要為寶寶安排一個科學合理且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 並督促寶寶遵照執行, 這樣不僅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 還能為他們時間觀念的形成和秩序習慣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二, 和睦的家庭氛圍。

只有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長幼有序, 才能促使寶寶形成一種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態。

從小事入手培養寶寶的秩序感

媽媽還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 從小事入手培養寶寶的秩序感。 例如, 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 家裡的各種物品要擺放整齊, 使用完畢後需物歸原處, 媽媽還要耐心培養寶寶歸置秩序的技能, 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收拾玩具、圖書,

Advertisiment
即使寶寶表現得“笨手笨腳”、越幫越忙, 也不要斥責他們, 而要耐心指導, 不斷表揚。

另外, 父母們還要經常帶寶寶參加集體活動, 讓寶寶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形成規則意識, 例如在遊樂場玩滑梯時, 媽媽要告訴寶寶應該自覺排隊, 有先有後, 不推不擠。

寶寶由於經驗不足可能做得不恰當, 爸爸媽媽可示範其中的關鍵環節, 以便寶寶模仿, 其他環節則啟發寶寶自己動腦筋, 他想得慢也不要看急, 做得不對也沒有關係。 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動動腦筋, 大膽嘗試一下, 寶寶的能力就會漸漸提高。 例如折衣服, 媽媽可折幾次給寶寶看.然後就折一半讓寶寶完成另一半。 又如放椅子, 可少放幾張, 讓寶寶去放在相應的位置上。

Advertisiment

在寶寶產生秩序感的第一時間培養他的規則意識

秩序感一旦形成, 就讓人產生身心愉悅的美感。 爸爸媽媽要在寶寶產生秩序感的第一時間培養一系列良好行為習慣, 幫助寶寶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例如, 進門就換拖鞋, 上床上沙發要脫鞋, 吃飯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搖不晃, 每個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紙屑垃圾放在垃圾箱裡……第一時間的教育只是一兩句話就奏效的, 否則寶寶很快會接納了雜亂無章的“秩序”, 到那時費很大力氣也未必有好的教育效果。

注意在公共場所寶寶秩序感的培養

每個公共場所都有它相應的規章制度, 要求大家自覺遵守, 例如乘坐公車, 要先下後上、文明禮讓:遊覽公園, 不要攀折花木、踐踏草坪:觀看電影,

Advertisiment
不可亂扔果核、大聲喧嘩等等。 每到一處, 爸爸媽媽在以身作則的同時, 還要向寶寶講解相關的規定, 讓他們懂得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種種的秩序規則, 遵守是光榮的, 而違反則是不道德的。

最後, 穩定的生活秩序也是寶寶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寶寶1歲以後的一段時期裡, 會對秩序產生一種近乎刻板、頑固的要求, 玩具圖書換了地方、自己的座位坐了別人、兩塊積木沒有擺放整齊……他們就會大哭大叫, 媽媽不要一味地批評寶寶淘氣、任性, 要知道這是他們正常的心理表現, 因為寶寶認為生活是有序的, 而這種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變的, 這是他們自律感及規則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 媽媽要理解並儘量滿足他們這一時期對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

Advertisiment
當寶寶因為某種“秩序”被打破而哭鬧時, 媽媽要儘量安慰, 並協助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平復他們的不安情緒。

必須告訴爸爸媽媽的是, 培養寶寶的秩序感, 最需要的是如何在預備好環境後, 等待寶寶心中的秩序感自然的萌牙, 而不去做過多的介入及責難。 兒童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 跟隨寶寶FollowtheChid。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 爸爸媽媽準備好沃土, 只需在旁欣賞寶寶、觀察寶寶, 適時地拔除雜草, 灌溉水源, 寶寶會快樂而獨立的長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