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孩子越努力,成就越差!根源在這!

一直很喜歡劉瑜的一句話, 她在談到生活時說道:

“每當我一天什麼也沒幹的時候, 我就開始焦慮。 每當我兩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 我就開始煩躁。 每當我三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 我就開始抓狂。 不行啊, 不行了, 我三天什麼都沒幹啊, 我寢食難安, 仿佛自己親手殺了三個無辜的小孩。 ”

最近每天都會有同學在微信上問:

我兒子天天可努力的學數學了, 各種練習題加試卷, 還報了兩個補課班, 可是成績卻還是沒有上去……

為什麼鄰居家的孩子, 貪玩又不愛學習, 明明沒有我兒子努力, 但TA考試成績卻比我兒子好得多……

Advertisiment

嗯, 你兒子分秒必爭, 堅持把白天到晚上的每段時間都安排的很緊湊, 甚至大半夜還在熬夜刷題!

可是, 這樣做長久下去的結果是, 學習的時間是越來越長, 休息時間越來越短, 你兒子的學習效率越來越低下……你兒子的情緒越來越焦躁, 你兒子開始害怕, 害怕自己的作業總是寫不完, 害怕自己的努力沒有成正比的成績!

因此, 請遠離低品質的勤奮, 因為那比懶惰更可怕。 並不是所有的勤奮努力都理應得到回報, 關鍵是看最終所取得的結果。 沒有效率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

低品質的勤奮是偽裝起來的懶惰

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勤奮, 一定是用對了地方, 用對了方法才多是真實的勤奮!最笨的努力, 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目標應該是富有成效。

勤奮的前提是效率。 很多人會熱衷於表演自己的勤奮, 一方面是在心理上為自己逃避深度思考找理由, 一方面也源於整個社會都喜歡傳遞“長時間學習很了不得”這樣的思想。 其實, 學習多長時間不該是衡量勤奮的標準, 歸根結柢還要看孩子自己是否是真的“學進去了”。

一些不容易察覺的小習慣, 制約著我們所擁有的時間發揮出最大功效, 讓每天用十幾個小時去學習的孩子們, 一邊“勤奮”地拒絕玩耍打鬧, 一邊“懶惰”地刷著毫無意義的標題問題, 而結果就是成績沒有提升, 生活也其實不快樂。

勤奮努力不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姿勢, 而是需要看最終所取得的結果。 這也是分辨一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勤奮的一個衡量標準。

Advertisiment

因此, 孩子, 你一定要學會效率的學習

一、是重點學習法。 就是對所要學功課, 從第一章開始, 直到最後一章, 每一章的重點予以明確, 並進行深入理解、反復記憶, 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二、是系統比較學習法。 就是依次對每章的內容分章、節、目、條、具體對應性內容知識進行整理, 做到心中有全域, 同類(比如特點、原則、性質、分類等)各章節之間相比較, 本質區別搞清楚, 以加深理解, 牢固記憶。

三、是自問自答的驗效法。 即在基本內容大體掌握, 重點難點皆明確的基礎上, 自己出題目, 或按書中已出的測試題目, 轉抄單列在紙上, 自己做答, 然後核對檢驗理解、記憶掌握的程度。 不會的再下功夫理解記憶,

Advertisiment
提高學習的針對性。

四、是相互問答法。 即同事或親朋好友在一起學習時, 在基本內容已經掌握的基礎上, 可以採取甲乙相互提問的方式, 答的不對、不會的問題記下來, 再學習。

五、是順序溫習法。 學習時間充裕、學習內容已基本掌握的自學者, 可以離開書本, 逐章節從頭到尾的溫習記憶。 可將內容按節、目整理, 整理不下來的部分, 再下大功夫去學。 由於有順序概念, 大腦識別系統容易形成邏輯, 加強記憶理解, 可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 努力的意義都是非凡的。 它代表著一份誓不甘休的決心, 一份持之以恆的毅力, 一份端正積極的態度和一份日積月累的行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