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稚園表現完全相反?

孩子入園之後, 幼稚園老師的確會漸漸取代媽媽成為他的“重要他人”, 由此進入“老師說……”的時期, 凡事都覺得老師的指示才是對的, 媽媽的話, 則變得不是那麼有分量……從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來看, 這都是十分正常的。 然而, 就像“媽媽說……”時期媽媽很難憑藉血緣關係讓孩子言聽計從一樣, 老師的優勢亦不會讓她天然獲得對孩子行為的“控制權”, 孩子“變乖”的背後, 其實是很多專業的教養理念和藝術。

追著喂VS自個兒吃

3歲的桃桃在家吃飯常常是邊玩邊吃, 還特別挑食, 吃飯變成了她和媽媽的拉鋸戰。 可媽媽發現,

Advertisiment
在幼稚園裡桃桃卻能自己拿著勺子吃得津津有味, 從來不剩飯, 經常被老師表揚。

寶寶在家為何不乖?

在家裡, 家長出於對孩子營養和健康的強烈關切, 經常不自覺地給孩子吃飯這件事增加了許多要求, 比如, 期待孩子吃到一定的品種和數量, 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 家長就會苦口婆心讓孩子“再來一口”;如果家長辛苦做的菜, 孩子卻不喜歡吃, 還得承受家長的各種勸導和失落情緒。 吃飯在孩子這裡不再是一種本能, 而是成了一項任務, 必須完成得讓家長滿意才行, 不滿意的話就可能被教導, 甚至被“填鴨”。 慢慢地, 吃飯就變成了家長的事, 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老師的乖寶魔法

在幼稚園裡老師不會像家長一樣,

Advertisiment
對孩子吃飯強加這麼多的期待和要求。 老師只管把幼稚園搭配好的營養餐提供給孩子, 並給孩子營造沒有玩具、電視等干擾的吃飯環境, 以及“到時間就收走”的規則, 至於吃什麼, 怎麼吃, 孩子可以自己做主, 而不必擔心會被強塞什麼, 換言之, 吃飯的自主權利, 就這樣被老師還給了孩子, 孩子的饑飽本能, 也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因此, 吃飯的體驗就變得輕鬆起來。

學習重點

跟老師學習讓孩子好好吃飯的“魔法”, 其實非常簡單, 只要家長願意放手, 只管給孩子搭配營養的餐飯, 提供安靜的環境和規律的就餐時間, 至於孩子怎麼吃, 吃什麼, 別太多過問, 孩子自然就發現吃飯是自己的事, 就會好好地享受。

隨手亂扔VS歸位良好

棟棟家裡堆滿了他喜歡的汽車、坦克、飛機玩具,

Advertisiment
可他每次總是因為找不到自己最心愛的那款而急得大哭。 媽媽責怪他隨手亂扔, 弄得家裡一片狼藉, 可他怎麼都改不了。 上幼稚園後, 棟棟就像變了個人, 每次玩具玩過之後, 都會自覺地放回到原來的地方。

寶寶在家為何不乖?

在家裡有的孩子並沒有固定的玩耍空間, 有時候玩具本來就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孩子自然不會產生歸位的約束感;有的家長在要求孩子給物品歸位時, 通常會一邊做著其他家務一邊發出“收拾乾淨再玩別的”之類的指令, 給孩子的感覺是這個指令並不是那麼嚴肅認真, 孩子自然就沒有立馬執行的緊迫感;還有一些家長在孩子玩的興頭上, 突然要求他把積木收起來,

Advertisiment
挑選這樣的時機下命令, 孩子配合才怪!最重要的是, 不少家長在勸孩子歸位無果後, 最終自己收拾了。 既然媽媽最終會收場, 那孩子為什麼還要收拾呢?只要堅持不妥協就行了!

老師的乖寶魔法

幼稚園教室比較整潔, 玩具有固定的放置區域, 遊戲會有統一的時間, 孩子玩完玩具後都會有一個規則的約束——玩具的家在固定的地方。 長此以往, 孩子就漸漸內化了這種秩序感。 即使孩子偶爾做不到及時歸位元, 老師在發佈指令時也是認真的, 並嚴格監督, 而不會一邊做著其他事情一邊指示孩子。 如果孩子不按照指令收拾玩具, 老師還會讓孩子嘗試自己行為的後果, 而不會像媽媽一樣去代勞。 如果孩子從不歸位習慣中得到教訓,

Advertisiment
比如被取消參加好玩遊戲的機會、不准吃喜歡的東西等, 那麼孩子就很難再去重複這種行為。

處處對著幹VS認真執行

用奶奶的話說, 真是沒見過比妮妮更不聽話的孩子了, 大人讓她做這, 她偏做那, 讓她往東, 她偏往西, 簡直是個專跟大人作對的小刺兒頭, 可是在幼稚園裡, 妮妮可不是這樣的, 老師在家園聯繫手冊上寫著:上課能認真執行老師的要求, 是個非常守紀律的小朋友。

寶寶在家為何不乖?

在家裡, 很多家長以為用孩子能聽懂、理解的語言把指令表達出來就可以看到結果了, 比如, 看到孩子坐姿不端正, 就以為說聲:“別歪歪躺躺的!”孩子就可以坐好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 指令的意思當然很重要, 表達的方式也很重要。如何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是決定他們是否聽進去的關鍵,“別這樣”“不許那個”之類的否定句式及“坐好”“快穿上”等居高臨下的祈使句式,恰恰是他們拒斥的,怎會認真執行?

老師的乖寶魔法

幼稚園老師往往會在溝通技巧方面更勝一籌,他們知道如何把話講到孩子心裡去,讓孩子聽的樂意執行,比如,同樣是希望孩子坐好,老師一般不會說“給我坐好”,而是可能用“我看哪個小朋友坐的最好呀”“我數1,2,3,看哪位小朋友先坐好”等能激起孩子向好欲望的表達方式,或者用“嗯,把小脊背挺直了,小手放放好”等非常具體的指令,讓孩子可以知道指令要求的關鍵點在哪裡,從而更容易執行。孩子的行為反應,往往是不同教養環境下自發調整的自然結果,在幼稚園的良好表現,往往得益於特定的教育方式,家長只要虛心跟老師學習這些教育方式,就有望幫孩子養成和在幼稚園一樣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習重點

跟幼稚園老師學習讓孩子歸位的“魔法”,不妨抓住3個重點:

1. 給孩子佈置一個固定的遊戲區域,讓孩子習慣這種設置;

2. 如果需要家長監督歸位元,就在孩子從一種活動向另一種活動轉換的間隙提要求,要求要具體;

3. 如果孩子歸位,就及時誇讚,如果不歸位,就宣佈後果並認真執行。

表達的方式也很重要。如何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是決定他們是否聽進去的關鍵,“別這樣”“不許那個”之類的否定句式及“坐好”“快穿上”等居高臨下的祈使句式,恰恰是他們拒斥的,怎會認真執行?

老師的乖寶魔法

幼稚園老師往往會在溝通技巧方面更勝一籌,他們知道如何把話講到孩子心裡去,讓孩子聽的樂意執行,比如,同樣是希望孩子坐好,老師一般不會說“給我坐好”,而是可能用“我看哪個小朋友坐的最好呀”“我數1,2,3,看哪位小朋友先坐好”等能激起孩子向好欲望的表達方式,或者用“嗯,把小脊背挺直了,小手放放好”等非常具體的指令,讓孩子可以知道指令要求的關鍵點在哪裡,從而更容易執行。孩子的行為反應,往往是不同教養環境下自發調整的自然結果,在幼稚園的良好表現,往往得益於特定的教育方式,家長只要虛心跟老師學習這些教育方式,就有望幫孩子養成和在幼稚園一樣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習重點

跟幼稚園老師學習讓孩子歸位的“魔法”,不妨抓住3個重點:

1. 給孩子佈置一個固定的遊戲區域,讓孩子習慣這種設置;

2. 如果需要家長監督歸位元,就在孩子從一種活動向另一種活動轉換的間隙提要求,要求要具體;

3. 如果孩子歸位,就及時誇讚,如果不歸位,就宣佈後果並認真執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