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游泳 五招預防中耳炎

連日的高溫, 讓許多人選擇游泳消暑。 記者近日獲悉:如果游泳方式不當, 也能導致中暑, 還有可能惹上耳炎、鼻竇炎等“游泳病”。

戶外游泳太久易中暑

20歲的張先生前幾天在海濱浴場游泳, 誰知剛回到岸邊, 就一頭栽倒在沙灘上, 同伴趕緊將其送往醫院治療。

經診斷, 張先生患的是日射病類中暑。

據廣醫一院急診科主任梁子敬介紹, 很多人認為游泳本身就是一種消暑活動, 其實如果游泳方式不當, 反而更容易中暑。 梁主任說, 游泳時, 一些人長時間在水里浸泡, 身體不覺得熱, 頭部卻連續幾個小時在日光下暴曬,

Advertisiment
頭部溫度有時能增高到39℃以上, 再加上游泳者體力消耗卻排汗不暢, 就很容易引發中暑。

據了解, 中暑先兆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胸悶、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體溫基本正常或略高。

專家提醒市民, 如出現此類情況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 補充水和鹽分, 短時間內身體即可恢復。 另外, 太陽暴曬下的沙灘是四大中暑高發地之一, 在室外游泳時, 應選擇早上或晚上, 游泳時間不宜過長, 并且每隔幾分鐘就應該用水把頭部浸濕, 防止頭部溫度過高。

耳炎患者不宜游泳

10歲的燕燕(化名)好不容易等到暑假, 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戲水的行列中。 第一天入水, 燕燕非常興奮, 在水中不停撲騰, 因為不會游泳, 少不了嗆幾口水。

Advertisiment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 她就覺得耳朵疼痛, 還有流膿的現象。

原來, 燕燕自小便患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通過治療, 這次游泳后出現的流膿癥狀已經消除。 據醫生介紹,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靜止期雖然不流膿并不痛, 但鼓膜穿孔依然存在。 在嗆水后, 水通過咽鼓管進入鼓室, 會帶入細菌, 而且中耳腔不容易干, 空氣中細菌容易侵犯中耳。

專家提醒, 如果有耳部流膿史, 最好不要游泳。 如果一定要游, 可以通過帶耳塞等方法防水。 如果已經發生流膿現象, 應盡快到醫院處理。

嗆水易引發鼻竇炎

中考結束后的小濤游泳兩三天后, 開始出現頭痛、鼻塞和流鼻涕的癥狀, 媽媽以為小濤是游泳時著了涼, 給他買了感冒藥來吃,

Advertisiment
但幾天了還是沒有好轉, 后到醫院檢查, 被確診為急性鼻竇炎。

據介紹, 初學游泳的人都很容易嗆水, 由于咽鼓管是連接耳、鼻、咽的通道, 水嗆到鼻子里, 分泌物、細菌等嗆到鼻竇, 其中可能有過敏源, 或是刺激的物體, 容易引發鼻竇炎。

由于鼻竇炎和感冒一樣, 都有頭痛、鼻塞、流鼻涕的癥狀, 有些家長誤以為是感冒。 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 感冒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 除了上述癥狀外, 咽喉痛、咳嗽等全身性癥狀明顯, 頭痛也更劇烈。 患鼻竇炎的時候, 嚴重的會出現流膿鼻涕, 上頜骨、面部疼痛, 額頭痛等。

據了解, 進入暑假以來, 因為“游泳病”而到各大醫院就診的中小學生明顯增多。 專家表示, 游泳是鍛煉身體的好事, 但如果身體不適宜就不要去游,

Advertisiment
或是游泳前要做好防范工作, 例如帶鼻夾、耳塞等, 防止嗆咳后臟水進入耳部和鼻腔。 如果出現不適癥狀, 不應拖延, 要馬上到專科醫院就診, 以免加重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